朝花夕拾的后记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后记》主要讲的是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和“无常”画像的有关问题。
正文仅是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故事的反感,《后记》则补充批判中国文化中那股消极封建的观念是如何在童年时期就扼杀人的天性,那帮“御用文人画匠”如何附庸忠孝做出画虎类猫的糗事。《后记》既是对“插图”的解释说明,也是对前文的补充交待。
《朝花夕拾》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扩展资料
《朝花夕拾》写的虽然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对亲人和师友的缅怀、眷念,但同时又超越于此而表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这是一般的回忆散文所不可企及的。
因为这些散文中习见的只是一些纯属个人的所谓家务事、儿女情,纯属个人的沉浮起落和情感波澜;主人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点也看不到身外涌动的时代风云和飘散的炮火硝烟。
有些散文作品有助于了解某个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态,却难以展示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朝花夕拾》则与此不同。
由于作者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怀,这就使作品显示了抒写个人遭遇与关注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个历史时代的行迹。
《朝花夕拾》是一本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散文集。这使它与同时期许多散文作家的作品明显地区别开来。它具有一种适性任隋、洒脱不羁的风格,想说就说,想骂就骂,心中的种种爱憎悲欢,任其在笔下自然流泻。
他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这几种表现方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笔底波澜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态势。他在格式上不断出新,使每一篇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构架。
他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简约、严谨,又借鉴了西方散文的灵动、机趣,可谓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但又不为所囿,而是大胆超越,自成一体。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他作为思想解放的先驱和艺术革新的旗手的特色,而且也正因为这样,使《朝花夕拾》成为中国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亦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进一个新的境界。
推荐于2017-10-14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后记》主要讲的是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和“无常”画像的有关问题。如果说正文仅是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故事的反感,《后记》则补充批判中国文化中那股消极封建的观念是如何在童年时期就扼杀人的天性,那帮“御用文人画匠”如何附庸忠孝做出画虎类猫的糗事。《后记》既是对“插图”的解释说明,也是对前文的补充交待。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原名《旧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正文仅是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故事的反感,《后记》则补充批判中国文化中那股消极封建的观念是如何在童年时期就扼杀人的天性,那帮“御用文人画匠”如何附庸忠孝做出画虎类猫的糗事。《后记》既是对“插图”的解释说明,也是对前文的补充交待。
《朝花夕拾》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扩展资料
《朝花夕拾》写的虽然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对亲人和师友的缅怀、眷念,但同时又超越于此而表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这是一般的回忆散文所不可企及的。
因为这些散文中习见的只是一些纯属个人的所谓家务事、儿女情,纯属个人的沉浮起落和情感波澜;主人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点也看不到身外涌动的时代风云和飘散的炮火硝烟。
有些散文作品有助于了解某个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态,却难以展示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朝花夕拾》则与此不同。
由于作者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怀,这就使作品显示了抒写个人遭遇与关注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个历史时代的行迹。
《朝花夕拾》是一本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散文集。这使它与同时期许多散文作家的作品明显地区别开来。它具有一种适性任隋、洒脱不羁的风格,想说就说,想骂就骂,心中的种种爱憎悲欢,任其在笔下自然流泻。
他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这几种表现方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笔底波澜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态势。他在格式上不断出新,使每一篇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构架。
他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简约、严谨,又借鉴了西方散文的灵动、机趣,可谓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但又不为所囿,而是大胆超越,自成一体。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他作为思想解放的先驱和艺术革新的旗手的特色,而且也正因为这样,使《朝花夕拾》成为中国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亦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进一个新的境界
我在第三篇讲《二十四孝》的开头,说北京恐吓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
是指麻叔谋,而且以他为胡人。现在知道是错了,“胡”应作“祜”,是叔谋之名,见
唐人李济翁做的《资暇集》卷下,题云《非麻胡》。原文如次:
俗怖婴儿曰: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验刺者,非也。
隋将军麻祜,性酷虐,炀帝令开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
恐吓曰:麻祜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只如宪宗朝泾将郝(王比),
蕃中皆畏惮,其国婴儿啼者,以〖王比〗怖之则止。又,武宗朝,闾阎孩
孺相胁云:薛尹来!咸类此也。况《魏志》载张文远辽来之明证乎?(原
注:麻祜庙在睢阳。鹿阝方节度李丕即其后。丕为重建碑。)
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
,只好苦笑。但又不知麻祜庙碑或碑文,现在尚在睢阳或存于方志中否?倘在,我们当
可以看见和小说《开河记》所载相反的他的功业。
因为想寻几张插画,常维钧兄给我在北京搜集了许多材料,有几种是为我所未曾见过
的。如光绪己卯(1879)肃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形似“册”,四十)孝图》-
-原书有注云:“册读如习。”我真不解他何以不直称四十,而必须如此麻烦--即其
一。我所反对的“郭巨埋儿”,他于我还未出世的前几年,已经删去了。序有云:
……坊间所刻《二十四孝》,善矣。然其中郭巨埋儿一事,揆之天理
人情,殊不可以训。……炳窃不自量,妄为编辑。凡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
者,概从割爱;惟择其事之不诡于正,而人人可为者,类为六门。…… 这位肃州胡
老先生的勇决,委实令我佩服了。但这种意见,恐怕是怀抱者不乏其人,而且由来已久
的,不过大抵不敢毅然删改,笔之于书。如同治十一年(1872)刻的《百孝图》,
前有纪常郑绩序,就说:
……况迩来世风日下,沿习浇漓,不知孝出天性自然,反以孝作另成
一事。且择古人投炉埋儿为忍心害理,指割股抽肠为损亲遗体。殊未审孝
只在乎心,不在乎迹。尽孝无定形,行孝无定事。古之孝者非在今所宜,
今之孝者难泥古之事。因此时此地不同,而其人其事各异,求其所以尽孝
之心则一也。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故孔门问孝,所答何尝有同然乎
?……
就我现今所见的教孝的图说而言,古今颇有许多遇盗,遇虎,遇火,遇风的孝子,那应付的方法,十之九是“哭”和“拜”。
中国的哭和拜,什么时候才完呢?......
我理解鲁迅先生写此篇后记,并非否定中国的“百行之先”,而是强烈抨击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树立起来的、被封建礼教、纲常所侵蚀和毒化的“孝道”典型(多以“二十四孝”故事为主)。
孝义,做为人伦之初,在鲁迅先生本人身上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