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13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先后向欧洲发动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几乎战无不胜。在这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数量通常较少,总数最多不过20万人(在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在单次战役中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再现昔日蒙古大军攻打金国钧州一战中“层层叠叠,厚20里”的列阵,然而却屡战屡胜。这是什么原因呢?
天生就是斗士
和中国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一样,蒙古人从小就是斗士,在马背上长大,小时候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后就早可以算成是职业军人。由于他们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究,这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显得很轻。他们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更使西方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难以望其项背。
蒙古人的社会组织也与战争非常适应,各部落的首领既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在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着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未必劣等的蒙古马
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蒙古马应该算作是世界上最劣等的马。这种马不仅身材矮小、跑速慢,而且越障碍的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的辽阔平原,蒙古马随时都可以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它们可以长距离不停顿地奔跑,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任务,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
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蒙古马还是一种食物来源——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这也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
蒙古马的这种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了在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在1241年冬季,蒙古将军速不台的主力骑兵仅仅只用了3天的时间,就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而两地之间的距离竟有300多公里之遥,布满积雪,且多是无路的山地。
攻无不克的武器
蒙古人所使用的抛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原是中原各国在守备坚固的城防时,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武器。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之后,就曾将在开封等地虏获的工匠、作坊和火器全部掠走,还把金军中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了蒙古军队。次年,蒙古大军发动了第二次西征,新编入蒙军的火器部队也随军远征。
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于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慑作用。当时的波兰人描绘蒙古人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因为木筒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在欧洲战场上,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对城墙尚未造成完全破坏时,守军便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
蒙古人还拥有当时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式弓。这种武器通常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这种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又很短小便于骑兵运用自如。这种弓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300米,如果在箭上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这种强劲的武器配合蒙古骑兵的机动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纵横欧亚,无人能挡。
蒙古人极其擅长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的战法,即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蒙古人称这种战法为“曼古歹”)。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一从远距离攻击敌人,二持续不断地攻击敌人,三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当时欧洲骑士大多配备重盔重甲,虽然近战时十分强大,机动力却根本无法和蒙古骑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骑射手,不仅追不上,连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骑兵不像欧洲骑士那样完全依赖强攻,他们往往当先用弓箭把敌人杀伤大半然后才与敌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骑兵就靠这种战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欧洲最精锐的10万匈牙利大军(由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率领),杀敌7万余,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红色多瑙河”,几乎彻底消灭了欧洲的抵抗力量。
欧洲方阵的克星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轻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在战场上,欧洲重装甲骑兵往往结成整齐的方阵,如同铁壁铜墙一般势不可挡。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恰恰是欧洲方阵的克星。
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可惜蒙古人并不按照欧洲骑士的规矩来。他们特别强调部队的机动胜,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
蒙古人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撤退。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因为他们必须保持队形的严密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进行一两次这种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一但敌军开始后撤,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
正是凭借着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蒙古大军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由于欧洲军队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从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以至很久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蒙古军队靠数量庞大而取胜。欧洲军队主要依赖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使得蒙古军队在运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的伤亡。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家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为悬殊的。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就是必然的结果。而在日本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根本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而抵岸后,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更为糟糕的是,潮湿的空气使他们难以适应,成为病夫,或者被瘟疫夺去了生命,就像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样。
天生就是斗士
和中国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一样,蒙古人从小就是斗士,在马背上长大,小时候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后就早可以算成是职业军人。由于他们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究,这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显得很轻。他们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更使西方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难以望其项背。
蒙古人的社会组织也与战争非常适应,各部落的首领既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在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着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未必劣等的蒙古马
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蒙古马应该算作是世界上最劣等的马。这种马不仅身材矮小、跑速慢,而且越障碍的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的辽阔平原,蒙古马随时都可以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它们可以长距离不停顿地奔跑,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任务,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
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蒙古马还是一种食物来源——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这也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
蒙古马的这种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了在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在1241年冬季,蒙古将军速不台的主力骑兵仅仅只用了3天的时间,就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而两地之间的距离竟有300多公里之遥,布满积雪,且多是无路的山地。
攻无不克的武器
蒙古人所使用的抛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原是中原各国在守备坚固的城防时,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武器。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之后,就曾将在开封等地虏获的工匠、作坊和火器全部掠走,还把金军中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了蒙古军队。次年,蒙古大军发动了第二次西征,新编入蒙军的火器部队也随军远征。
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于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慑作用。当时的波兰人描绘蒙古人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因为木筒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在欧洲战场上,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对城墙尚未造成完全破坏时,守军便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
蒙古人还拥有当时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式弓。这种武器通常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这种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又很短小便于骑兵运用自如。这种弓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300米,如果在箭上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这种强劲的武器配合蒙古骑兵的机动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纵横欧亚,无人能挡。
蒙古人极其擅长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的战法,即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蒙古人称这种战法为“曼古歹”)。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一从远距离攻击敌人,二持续不断地攻击敌人,三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当时欧洲骑士大多配备重盔重甲,虽然近战时十分强大,机动力却根本无法和蒙古骑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骑射手,不仅追不上,连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骑兵不像欧洲骑士那样完全依赖强攻,他们往往当先用弓箭把敌人杀伤大半然后才与敌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骑兵就靠这种战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欧洲最精锐的10万匈牙利大军(由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率领),杀敌7万余,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红色多瑙河”,几乎彻底消灭了欧洲的抵抗力量。
欧洲方阵的克星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轻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在战场上,欧洲重装甲骑兵往往结成整齐的方阵,如同铁壁铜墙一般势不可挡。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恰恰是欧洲方阵的克星。
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可惜蒙古人并不按照欧洲骑士的规矩来。他们特别强调部队的机动胜,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
蒙古人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撤退。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因为他们必须保持队形的严密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进行一两次这种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一但敌军开始后撤,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
正是凭借着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蒙古大军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由于欧洲军队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从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以至很久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蒙古军队靠数量庞大而取胜。欧洲军队主要依赖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使得蒙古军队在运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的伤亡。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家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为悬殊的。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就是必然的结果。而在日本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根本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而抵岸后,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更为糟糕的是,潮湿的空气使他们难以适应,成为病夫,或者被瘟疫夺去了生命,就像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样。
展开全部
欧洲在蒙古铁骑面前颤抖:蒙古的制胜秘诀(1)
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 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1260年对穆斯林的爱因加鲁特战役失利未计算在内),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 ,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
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出现在中原对金的钧州一战中列阵“层层叠叠,厚20里”的情形。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 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 的车阵、明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 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 ,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 ,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 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 ,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 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二、蒙古人的战术
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 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 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 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1260年对穆斯林的爱因加鲁特战役失利未计算在内),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 ,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
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出现在中原对金的钧州一战中列阵“层层叠叠,厚20里”的情形。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 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 的车阵、明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 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 ,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 ,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 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 ,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 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二、蒙古人的战术
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 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 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参考资料: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dljl/yuanchao/01/11044668/20080306/14710465.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他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智勇兼备,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
13世纪的蒙古铁骑
13世纪初,在中国北部的大草原上,活跃着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这支蒙古
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这支军队的
建立应归功于雄才大略的铁木真。正是他把一个许多部落的民族,建成为一个无往不胜
的军事组织;也正是由于他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意为非凡的领袖。
“汗国”一词原指一个蒙古游牧部落或一支野战部队,后来变成了“巨额数量”的
同义词。打了败仗的敌人始终无法相信,自己竟会被一支游牧部族所征服,因而他们一
直错误地坚持认为,蒙古军队是一群声势浩大却又缺乏纪律的乌合之众,他们之所以取
胜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优势。事实上,蒙古军队取胜的秘诀恰恰在于成吉思汗拥有一支
前所未有的组织严密,训练有素而且军纪极其严格的军队。
组织体制 简洁单一
蒙古军队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通常,蒙古军队比它主要敌手的
军队规模要小。成吉思汗组建的最大一支军队是他用来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队,人数也不
过24万。后来他们用来征服俄罗斯和整个东欧及中欧地区的军队也从没超过15万。
简洁单一的组织体制是蒙古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3个骑兵纵队
组成。每个纵队有10000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1
0年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10个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
是骑马作战,一旦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兵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射箭。
武器使用权 积极创新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没有什么重大改革,但对当时武器的使用方法作了一些创新。
在典型的蒙古军队中,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他们头
戴简易头盔,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也有的敌人好里缴获的锁子铠甲。重
骑兵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的腰间还带
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
每个部队中的另外百分之六十为轻骑兵,他们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
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轻骑兵除了戴一顶头盔外,身上一般不披盔甲。他们
的主要兵器是弓。这种弓相当大,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射击距离为200至30
0码。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轻,箭头小而尖,用一于远射,另一种较重,箭头大而宽
,用于近战。同重骑兵一样的是,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一根套索,
有时也有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每个士兵在战前都要披一件丝质长袍。这种长袍用生丝制成,编织得相当细密。成
吉思汗发现简很难穿透这种丝衣,只是会连箭带衣一同插进伤口。因此,医护人员只须
将丝布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严格训练 机动保障
为了确保和驾驶高度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向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
在部队后面,行军途中,甚至在战斗进行过程中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提案 接力
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预定任务的完成。
蒙古军的骑兵和战马都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心挑选的。成吉思汗认识到没有素质
过硬的士兵和战马,便难以达到良好的机动性。因此,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
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
马射击训练,因而他们个个具有过人的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本领也就不足为奇了。他
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
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
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种中世纪的其它军
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对战马的训练也极其严格。与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
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必要时可以连行数日而不进粮草,甚至能在相当短时间内在最险恶
的地形上越过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
由于行军时不必马匹带饲料,士兵又自带各人的食物和装备,而且通常只带最少的
用量,因此,蒙古军队不需要拖带庞大的后勤供应辎重车队,也不必保留一个后方供应
基地。由于大部分蒙古战马都是母马,士兵能喝马奶生活,因此也减轻了军队食物供应
的负担。这同时也使蒙古军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强。
战术战法 灵活巧妙
成吉思汗及其剽悍的将领在战术战法上从不因循守旧。
蒙军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轻骑兵的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
以一条很宽的阵地线向前推进,各主要部队间由传达室令兵传送消息。当第一纵队遇到
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停止前进或稍向后退,其答卷部队仍旧继续前进,占
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迫使做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趁机逼近敌人
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关彻底歼灭。当发现非主力敌军后
,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
全部情报都被迅速送往总指挥部,估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
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如果委员长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
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其
分别击溃。
标准的蒙军战斗队形是由5个横队组成,每个横队都是单列的。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
的距离。前两个横队都是重骑兵,其余为轻骑兵。在这5个横队的前面。另外还有一些轻
骑兵负责侦察、掩护。
当敌对双方的部队越来越靠近时,位于后面的3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
空隙向前推进,经过仔细瞄准后向敌人投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标枪和互箭。接着,在仍
然保持队形整齐的情况下,前两更重骑兵先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退后。即使敌人
的阵线再稳固,也会在这种预有准备的密集箭的袭击下发生动摇。有时光靠这种袭击就
能使敌人溃散,不必再进行突击冲锋,那么样就下令让轻骑兵撤退,由重骑兵发起冲锋
。命令的传送方式是白天采用信号旗和三角旗,夜晚则采用灯光或火光。
作战时,各个骑兵队靠得很紧。但是如果位于中央的部队已经跟委员长人交为,那
么两翼部队便向侧翼疏开,绕向敌人的两侧和后背。在进行这种包抄运动时,常常借助
烟幕、尘土来迷惑敌人,或者利用山坡或谷地的掩护。完成对敌人的包围后,各部即从
四面八方发动戟,引起敌阵大乱,最后将敌人撒谎击溃。
蒙古人在作战中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这一点使他们在作战时往往非常占先,减低
了自己的损失,增加了敌人的伤亡。比如,作战中蒙军常使用烟幕。他们常常派一支小
分队,在草原上或牧民居住区烧起大火以迷惑敌人,掩蔽自己的作战意图或行动。蒙军
首领常常先派一支先贵队持久战敌人,打一个便后撤,引诱敌人尾随。撤退可能会持续
绿几天,下到敌人发觉自己已落入蒙军的、陷阱进,已无路可逃了。
情报系统 周密广泛
周密广泛的情报系统对于蒙军取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蒙军每次作战所采取的战
术都是预先周密细致辞地计划好的。情报系统是参与制定作战方案的一个重要部门。作
战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对完整而又准确的情报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蒙军情报网遍布欧亚
大陆,其机构之词庞大,工作之周密超过了中世纪的所有国家。间谍一般都是披着商贾
的外衣从事情报活动的。
一旦对情报作出了分析估计,整个战役的进行路线便被确定下来,并指定各骑兵纵
队的路线和作战目标,下级指挥官在不违背整体作战方案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指挥权。命
令的传递和战斗情报的交换通过信心令兵迅速敏捷地往来于作战总部和下属部队之间实
现,这就确保了各级指挥机构的直辖市统一,同进使成吉思汗绐终能亲自指挥最大范围
内的作战行动,直至战争的最后胜利。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功绩在于建立起了一支以弓箭、长枪为主要武器,以骑兵为主体
的蒙古军队。这是一支经过严格军事训练,有着良好纪律养成以及绝妙无双的军事体制
的军队。他们穿梭穿梭懂得并充分运用突然袭击和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同时采取智取
计赚的战术手段。战争 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所向无敌的旋风部队。
他们当时可以说相当于现代的装甲部队,一昼夜可以机动100公里,集火力机动性与一体,他们在远距离上用弓箭,等一旦冲进就是轻装骑兵,这样的能力不是一般部队能够比较的,所以在历史上他们的战绩最辉煌。
蒙古骑兵之所以无敌天下并不是靠刀枪,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拥有当时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式弓(这种武器通常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这种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而很短小便于骑兵运用自如。这种弓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300米,如果在箭上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骑兵的机动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纵横欧亚,无人能阻。
蒙古人极其擅长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的战法,即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蒙古人称这种战法为“曼古歹”)。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一从远距离攻击敌人,二持续不断的攻击敌人,三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当时欧洲骑士大多配备重盔重甲,虽然近战时十分强大,机动力却根本无法和蒙古骑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骑射手,不仅追不上,连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骑兵不像欧洲骑士那样完全依赖强攻,他们只有当先用弓箭把敌人杀伤大半时才与敌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骑兵就靠这种战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欧洲最精锐的十万匈牙利大军(由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率领),杀敌七万余,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红色多瑙河”,几乎彻底消灭了欧洲的抵抗力量。若非窝阔台不合时宜的去世,早在800年前黄种人就统一整个欧亚大陆了。
蒙古的骑射手足以使他们在野战中战无不胜,而在面对坚固的城墙时.蒙古人还有一种攻城利器,那就是从西域“进口”的回回巨炮,在这种超大型投石机投出的巨型弹丸面前,再坚固的城墙也和纸糊的没什么两样。史书记载,这种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蒙古人就是靠它,在公元1273年攻下强攻数年而不克的襄阳城,当时蒙古人的投石机只有100米的射程,而襄阳城仅护城河就宽150米,后来蒙古人从波斯请来几个工匠,对投石机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投石机射程在180——200米左右,所以蒙古人也称此炮为“襄阳炮”和“回回炮”.不过在12世纪,全世界只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规模应用在战场上。蒙古人南征北讨,几乎百战百胜,除了骑兵之外,拥有巨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精良的军器装备:
蒙古汗国和元代军戎服饰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毡帐诸部未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前曾用过鲛鱼皮甲胄、翎根甲,后来则用以牛皮为里的铜铁盔甲。
在彼德堡宫中藏有蒙古骑士遗存的甲胄,内层皆以牛皮为之,外层则满挂铁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关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罗圈甲、鱼鳞甲和柳叶甲。《黑鞑事略》:"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有顽羊角弓,有响箭,有驼骨箭。"
关于蒙古骑兵的精良的军器装备,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以及有关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确记载。据普兰诺.加宾尼记述,蒙古骑兵装备有:2至3张弓、3个装满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还要带拖兵器的绳子。领兵者要挎一种其尖端尖锐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弯刀,将其装在精美的刀鞘里。他们所骑的马均有护身甲,有些兵士的马也有护身甲。
马匹的护身甲由5个部分组成,在马的两侧 各有一片甲,一直盖到马头;另一片甲放在马的臀部,和两侧的甲片系结起来,这片甲片上留一个洞,以便马尾从洞里伸出来;另一片甲在马的胸部。在马额上他们放一块铁板,把它系结在两侧的甲片上。
蒙古骑兵的胸甲是由4个部分组成,一片是从大腿到颈,根据人体的形状来制作;另一片从颈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连接起来,每一边肩上固定一块铁板。他们每一条手臂上也有一片甲,从肩覆盖到手腕,在每一条腿上面覆盖着另一片甲。所有这几片甲都用扣环连接在一起。
头盔的上部分是用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
根据普兰诺·加宾尼介绍,蒙古骑兵的甲胄,制法极为精巧,就拿柳叶甲为例,他们先制成宽一指长一掌的若干铁片,在每一个铁片上钻8个小洞。他们放置3根坚固而狭窄的皮带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一放在另一块铁片上面,因此这些铁片就重叠起来,他们用细皮线穿过上述小洞,把这些铁片捆在3根皮带上。在上端他们再系上一根皮线,因此这些铁片就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用这些铁片制成一根铁片带,然后把这些铁片带连接在一起,制成铁甲的各个部分。他们把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制成保护人身和马匹的铁甲。他们将铁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够在铁片上 映出人影。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记述,元代有一种翎根铠,用蹄筋,翎根相缀而胶连的甲片,射之不能穿。还有象蹄掌甲。蒙古骑兵多为带盔。另有一种胄作帽形而无遮眉,但在鼻部作一个极大的护鼻器,其状颇怪。
蒙古民族的军队之所以能称霸于欧、亚二洲者,实全恃其精良的骑兵。
13世纪的蒙古铁骑
13世纪初,在中国北部的大草原上,活跃着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这支蒙古
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这支军队的
建立应归功于雄才大略的铁木真。正是他把一个许多部落的民族,建成为一个无往不胜
的军事组织;也正是由于他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意为非凡的领袖。
“汗国”一词原指一个蒙古游牧部落或一支野战部队,后来变成了“巨额数量”的
同义词。打了败仗的敌人始终无法相信,自己竟会被一支游牧部族所征服,因而他们一
直错误地坚持认为,蒙古军队是一群声势浩大却又缺乏纪律的乌合之众,他们之所以取
胜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优势。事实上,蒙古军队取胜的秘诀恰恰在于成吉思汗拥有一支
前所未有的组织严密,训练有素而且军纪极其严格的军队。
组织体制 简洁单一
蒙古军队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通常,蒙古军队比它主要敌手的
军队规模要小。成吉思汗组建的最大一支军队是他用来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队,人数也不
过24万。后来他们用来征服俄罗斯和整个东欧及中欧地区的军队也从没超过15万。
简洁单一的组织体制是蒙古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3个骑兵纵队
组成。每个纵队有10000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1
0年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10个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
是骑马作战,一旦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兵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射箭。
武器使用权 积极创新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没有什么重大改革,但对当时武器的使用方法作了一些创新。
在典型的蒙古军队中,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他们头
戴简易头盔,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也有的敌人好里缴获的锁子铠甲。重
骑兵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的腰间还带
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
每个部队中的另外百分之六十为轻骑兵,他们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
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轻骑兵除了戴一顶头盔外,身上一般不披盔甲。他们
的主要兵器是弓。这种弓相当大,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射击距离为200至30
0码。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轻,箭头小而尖,用一于远射,另一种较重,箭头大而宽
,用于近战。同重骑兵一样的是,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一根套索,
有时也有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每个士兵在战前都要披一件丝质长袍。这种长袍用生丝制成,编织得相当细密。成
吉思汗发现简很难穿透这种丝衣,只是会连箭带衣一同插进伤口。因此,医护人员只须
将丝布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严格训练 机动保障
为了确保和驾驶高度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向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
在部队后面,行军途中,甚至在战斗进行过程中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提案 接力
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预定任务的完成。
蒙古军的骑兵和战马都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心挑选的。成吉思汗认识到没有素质
过硬的士兵和战马,便难以达到良好的机动性。因此,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
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
马射击训练,因而他们个个具有过人的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本领也就不足为奇了。他
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
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
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种中世纪的其它军
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对战马的训练也极其严格。与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
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必要时可以连行数日而不进粮草,甚至能在相当短时间内在最险恶
的地形上越过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
由于行军时不必马匹带饲料,士兵又自带各人的食物和装备,而且通常只带最少的
用量,因此,蒙古军队不需要拖带庞大的后勤供应辎重车队,也不必保留一个后方供应
基地。由于大部分蒙古战马都是母马,士兵能喝马奶生活,因此也减轻了军队食物供应
的负担。这同时也使蒙古军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强。
战术战法 灵活巧妙
成吉思汗及其剽悍的将领在战术战法上从不因循守旧。
蒙军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轻骑兵的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
以一条很宽的阵地线向前推进,各主要部队间由传达室令兵传送消息。当第一纵队遇到
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停止前进或稍向后退,其答卷部队仍旧继续前进,占
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迫使做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趁机逼近敌人
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关彻底歼灭。当发现非主力敌军后
,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
全部情报都被迅速送往总指挥部,估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
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如果委员长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
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其
分别击溃。
标准的蒙军战斗队形是由5个横队组成,每个横队都是单列的。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
的距离。前两个横队都是重骑兵,其余为轻骑兵。在这5个横队的前面。另外还有一些轻
骑兵负责侦察、掩护。
当敌对双方的部队越来越靠近时,位于后面的3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
空隙向前推进,经过仔细瞄准后向敌人投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标枪和互箭。接着,在仍
然保持队形整齐的情况下,前两更重骑兵先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退后。即使敌人
的阵线再稳固,也会在这种预有准备的密集箭的袭击下发生动摇。有时光靠这种袭击就
能使敌人溃散,不必再进行突击冲锋,那么样就下令让轻骑兵撤退,由重骑兵发起冲锋
。命令的传送方式是白天采用信号旗和三角旗,夜晚则采用灯光或火光。
作战时,各个骑兵队靠得很紧。但是如果位于中央的部队已经跟委员长人交为,那
么两翼部队便向侧翼疏开,绕向敌人的两侧和后背。在进行这种包抄运动时,常常借助
烟幕、尘土来迷惑敌人,或者利用山坡或谷地的掩护。完成对敌人的包围后,各部即从
四面八方发动戟,引起敌阵大乱,最后将敌人撒谎击溃。
蒙古人在作战中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这一点使他们在作战时往往非常占先,减低
了自己的损失,增加了敌人的伤亡。比如,作战中蒙军常使用烟幕。他们常常派一支小
分队,在草原上或牧民居住区烧起大火以迷惑敌人,掩蔽自己的作战意图或行动。蒙军
首领常常先派一支先贵队持久战敌人,打一个便后撤,引诱敌人尾随。撤退可能会持续
绿几天,下到敌人发觉自己已落入蒙军的、陷阱进,已无路可逃了。
情报系统 周密广泛
周密广泛的情报系统对于蒙军取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蒙军每次作战所采取的战
术都是预先周密细致辞地计划好的。情报系统是参与制定作战方案的一个重要部门。作
战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对完整而又准确的情报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蒙军情报网遍布欧亚
大陆,其机构之词庞大,工作之周密超过了中世纪的所有国家。间谍一般都是披着商贾
的外衣从事情报活动的。
一旦对情报作出了分析估计,整个战役的进行路线便被确定下来,并指定各骑兵纵
队的路线和作战目标,下级指挥官在不违背整体作战方案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指挥权。命
令的传递和战斗情报的交换通过信心令兵迅速敏捷地往来于作战总部和下属部队之间实
现,这就确保了各级指挥机构的直辖市统一,同进使成吉思汗绐终能亲自指挥最大范围
内的作战行动,直至战争的最后胜利。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功绩在于建立起了一支以弓箭、长枪为主要武器,以骑兵为主体
的蒙古军队。这是一支经过严格军事训练,有着良好纪律养成以及绝妙无双的军事体制
的军队。他们穿梭穿梭懂得并充分运用突然袭击和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同时采取智取
计赚的战术手段。战争 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所向无敌的旋风部队。
他们当时可以说相当于现代的装甲部队,一昼夜可以机动100公里,集火力机动性与一体,他们在远距离上用弓箭,等一旦冲进就是轻装骑兵,这样的能力不是一般部队能够比较的,所以在历史上他们的战绩最辉煌。
蒙古骑兵之所以无敌天下并不是靠刀枪,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拥有当时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式弓(这种武器通常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这种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而很短小便于骑兵运用自如。这种弓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300米,如果在箭上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骑兵的机动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纵横欧亚,无人能阻。
蒙古人极其擅长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的战法,即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蒙古人称这种战法为“曼古歹”)。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一从远距离攻击敌人,二持续不断的攻击敌人,三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当时欧洲骑士大多配备重盔重甲,虽然近战时十分强大,机动力却根本无法和蒙古骑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骑射手,不仅追不上,连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骑兵不像欧洲骑士那样完全依赖强攻,他们只有当先用弓箭把敌人杀伤大半时才与敌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骑兵就靠这种战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欧洲最精锐的十万匈牙利大军(由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率领),杀敌七万余,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红色多瑙河”,几乎彻底消灭了欧洲的抵抗力量。若非窝阔台不合时宜的去世,早在800年前黄种人就统一整个欧亚大陆了。
蒙古的骑射手足以使他们在野战中战无不胜,而在面对坚固的城墙时.蒙古人还有一种攻城利器,那就是从西域“进口”的回回巨炮,在这种超大型投石机投出的巨型弹丸面前,再坚固的城墙也和纸糊的没什么两样。史书记载,这种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蒙古人就是靠它,在公元1273年攻下强攻数年而不克的襄阳城,当时蒙古人的投石机只有100米的射程,而襄阳城仅护城河就宽150米,后来蒙古人从波斯请来几个工匠,对投石机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投石机射程在180——200米左右,所以蒙古人也称此炮为“襄阳炮”和“回回炮”.不过在12世纪,全世界只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规模应用在战场上。蒙古人南征北讨,几乎百战百胜,除了骑兵之外,拥有巨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精良的军器装备:
蒙古汗国和元代军戎服饰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毡帐诸部未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前曾用过鲛鱼皮甲胄、翎根甲,后来则用以牛皮为里的铜铁盔甲。
在彼德堡宫中藏有蒙古骑士遗存的甲胄,内层皆以牛皮为之,外层则满挂铁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关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罗圈甲、鱼鳞甲和柳叶甲。《黑鞑事略》:"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有顽羊角弓,有响箭,有驼骨箭。"
关于蒙古骑兵的精良的军器装备,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以及有关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确记载。据普兰诺.加宾尼记述,蒙古骑兵装备有:2至3张弓、3个装满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还要带拖兵器的绳子。领兵者要挎一种其尖端尖锐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弯刀,将其装在精美的刀鞘里。他们所骑的马均有护身甲,有些兵士的马也有护身甲。
马匹的护身甲由5个部分组成,在马的两侧 各有一片甲,一直盖到马头;另一片甲放在马的臀部,和两侧的甲片系结起来,这片甲片上留一个洞,以便马尾从洞里伸出来;另一片甲在马的胸部。在马额上他们放一块铁板,把它系结在两侧的甲片上。
蒙古骑兵的胸甲是由4个部分组成,一片是从大腿到颈,根据人体的形状来制作;另一片从颈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连接起来,每一边肩上固定一块铁板。他们每一条手臂上也有一片甲,从肩覆盖到手腕,在每一条腿上面覆盖着另一片甲。所有这几片甲都用扣环连接在一起。
头盔的上部分是用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
根据普兰诺·加宾尼介绍,蒙古骑兵的甲胄,制法极为精巧,就拿柳叶甲为例,他们先制成宽一指长一掌的若干铁片,在每一个铁片上钻8个小洞。他们放置3根坚固而狭窄的皮带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一放在另一块铁片上面,因此这些铁片就重叠起来,他们用细皮线穿过上述小洞,把这些铁片捆在3根皮带上。在上端他们再系上一根皮线,因此这些铁片就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用这些铁片制成一根铁片带,然后把这些铁片带连接在一起,制成铁甲的各个部分。他们把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制成保护人身和马匹的铁甲。他们将铁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够在铁片上 映出人影。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记述,元代有一种翎根铠,用蹄筋,翎根相缀而胶连的甲片,射之不能穿。还有象蹄掌甲。蒙古骑兵多为带盔。另有一种胄作帽形而无遮眉,但在鼻部作一个极大的护鼻器,其状颇怪。
蒙古民族的军队之所以能称霸于欧、亚二洲者,实全恃其精良的骑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蒙古人
从西元十二世纪开始,蒙古游牧民族在连续数代的南征北讨战果中,凝聚了世上最大的陆地帝国。在这一连串征战过程中,蒙古人曾与中古时期的许多亚欧国家交手,几乎攻无不克。其帝国可以说是完全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之上。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世界上并没其他的种族像蒙古人一般骁勇善战。许多对手都认为他们无可匹敌。而蒙古人之所以从欧洲的战场撤退,主要是因为领袖去世。那些有心争取皇位的将领,只得匆匆带军撤回,从此再也不曾重返欧洲大陆。
蒙古的军队
蒙古人是擅长狩猎的游牧民族,终其一生在驰骋草原中渡过。打从孩童时代起,他们便开始学习骑马和使用武器,尤其是弯弓。每一个体格健全的男子,在六十岁以前都会被要求参加狩猎与战争。而蒙古部落联军,就是由全体的成年男子所组成。
蒙古人在极其严厉的军法约束之下作战并共享战利品。在战争中遗弃战友会被判处死刑。这种严格的纪律,加上英明的领导和有效组织,让蒙古人的武力,从骑兵群提升为一支真正的军队。
蒙古的军队是根据十进位的体系,即由十人、百人、千人、万人的部队所组织而成。各个部队的人数非常接近,可能是方便应付人员伤亡和损耗。万人部队是最大的作战单位,就像现代的「师」,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持续的战斗。个别的士兵大多归属于千人部队,成为这个部队的一份子,相当于现代的「团」。蒙古部落最早是以每一千个蒙古人为一个队伍,来编列他们的部队。被征服的人民,包括鞑靼人和摩□人会被拆散分派到其他的部队之中,令其无法组织动员,不致对统治家族构成威胁。
成吉思汗首先创立万人的私人卫队。这个部队是从周边的部落所徵募而来,能够承蒙青睐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部队在早期阶段,是一种还算可以让人觉得光荣的徵募方式。但后来就发展成大家族模式,并成为这个扩展中的帝国的统治阶级来源。
蒙古士兵在最初的时候,除了战利品以外并没有任何的薪俸,其升迁全靠战绩而定。当帝国急速扩展的步伐缓慢下来后,新的给付制度就开始推行。到了后来,军官便能够把他们的职位传给他们的继承人。
每一个作战中的士兵最多可分配到五匹马,以供经常换骑以保持快速的调动。在二十世纪的机动部队出现以前,这世上并没有一支军队能在移动的速度上超越蒙古的骑兵。
蒙古人主要是以使用弯弓的轻骑弓兵(无装甲)来作战。这种武器虽然轻便,却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射程和穿透力。他们使用中国人和中东人来担任攻城工程师。步兵、驻军和重骑兵(穿戴装甲)等使用长矛的军队,则由被征服的人民充任。
蒙古的战术
蒙古军队依靠火力、快速调动的能力和残忍的名声处于优势。相较之下,他们所面对的敌手的移动速度则非常缓慢和谨慎,但蒙古人善于寻找机会去分散敌军的力量,然后集中自己的力量,以快速的射击把敌人各个击破。他们会试图环绕或包围敌军,来制造局部优势。如此一来,马上的敌人会受伤,而坠马的骑兵则更容易受到伤害。
蒙古的轻骑兵并不能对抗重骑兵的攻击,所以他们会假装败逃来吸引敌军骑兵的穷追猛打,藉此消耗他们的体力,以降低其攻击实力;这时,原本走避的蒙古轻骑会突然折回反身成为攻击者。蒙古军队精于设下埋伏和突袭。蒙古军的将领也最善长于应用侦察兵,并且在身处劣势的情况下,协调武力的调动以夹击敌军。
蒙古人经常使用恐怖手段遂其目的。倘若侵略者在攻陷一个城市后下令屠城,不留活口,下一个被进攻的城市便很容易放弃□抗、不战而降。最能证明这种手段效力的就是蒙古军队,其所到之处,往往是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投降。
从西元十二世纪开始,蒙古游牧民族在连续数代的南征北讨战果中,凝聚了世上最大的陆地帝国。在这一连串征战过程中,蒙古人曾与中古时期的许多亚欧国家交手,几乎攻无不克。其帝国可以说是完全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之上。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世界上并没其他的种族像蒙古人一般骁勇善战。许多对手都认为他们无可匹敌。而蒙古人之所以从欧洲的战场撤退,主要是因为领袖去世。那些有心争取皇位的将领,只得匆匆带军撤回,从此再也不曾重返欧洲大陆。
蒙古的军队
蒙古人是擅长狩猎的游牧民族,终其一生在驰骋草原中渡过。打从孩童时代起,他们便开始学习骑马和使用武器,尤其是弯弓。每一个体格健全的男子,在六十岁以前都会被要求参加狩猎与战争。而蒙古部落联军,就是由全体的成年男子所组成。
蒙古人在极其严厉的军法约束之下作战并共享战利品。在战争中遗弃战友会被判处死刑。这种严格的纪律,加上英明的领导和有效组织,让蒙古人的武力,从骑兵群提升为一支真正的军队。
蒙古的军队是根据十进位的体系,即由十人、百人、千人、万人的部队所组织而成。各个部队的人数非常接近,可能是方便应付人员伤亡和损耗。万人部队是最大的作战单位,就像现代的「师」,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持续的战斗。个别的士兵大多归属于千人部队,成为这个部队的一份子,相当于现代的「团」。蒙古部落最早是以每一千个蒙古人为一个队伍,来编列他们的部队。被征服的人民,包括鞑靼人和摩□人会被拆散分派到其他的部队之中,令其无法组织动员,不致对统治家族构成威胁。
成吉思汗首先创立万人的私人卫队。这个部队是从周边的部落所徵募而来,能够承蒙青睐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部队在早期阶段,是一种还算可以让人觉得光荣的徵募方式。但后来就发展成大家族模式,并成为这个扩展中的帝国的统治阶级来源。
蒙古士兵在最初的时候,除了战利品以外并没有任何的薪俸,其升迁全靠战绩而定。当帝国急速扩展的步伐缓慢下来后,新的给付制度就开始推行。到了后来,军官便能够把他们的职位传给他们的继承人。
每一个作战中的士兵最多可分配到五匹马,以供经常换骑以保持快速的调动。在二十世纪的机动部队出现以前,这世上并没有一支军队能在移动的速度上超越蒙古的骑兵。
蒙古人主要是以使用弯弓的轻骑弓兵(无装甲)来作战。这种武器虽然轻便,却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射程和穿透力。他们使用中国人和中东人来担任攻城工程师。步兵、驻军和重骑兵(穿戴装甲)等使用长矛的军队,则由被征服的人民充任。
蒙古的战术
蒙古军队依靠火力、快速调动的能力和残忍的名声处于优势。相较之下,他们所面对的敌手的移动速度则非常缓慢和谨慎,但蒙古人善于寻找机会去分散敌军的力量,然后集中自己的力量,以快速的射击把敌人各个击破。他们会试图环绕或包围敌军,来制造局部优势。如此一来,马上的敌人会受伤,而坠马的骑兵则更容易受到伤害。
蒙古的轻骑兵并不能对抗重骑兵的攻击,所以他们会假装败逃来吸引敌军骑兵的穷追猛打,藉此消耗他们的体力,以降低其攻击实力;这时,原本走避的蒙古轻骑会突然折回反身成为攻击者。蒙古军队精于设下埋伏和突袭。蒙古军的将领也最善长于应用侦察兵,并且在身处劣势的情况下,协调武力的调动以夹击敌军。
蒙古人经常使用恐怖手段遂其目的。倘若侵略者在攻陷一个城市后下令屠城,不留活口,下一个被进攻的城市便很容易放弃□抗、不战而降。最能证明这种手段效力的就是蒙古军队,其所到之处,往往是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投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欧洲在蒙古铁骑面前颤抖:蒙古的制胜秘诀(1)
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 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1260年对穆斯林的爱因加鲁特战役失利未计算在内),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 ,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
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出现在中原对金的钧州一战中列阵“层层叠叠,厚20里”的情形。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 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 的车阵、明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 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 ,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 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1260年对穆斯林的爱因加鲁特战役失利未计算在内),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 ,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
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出现在中原对金的钧州一战中列阵“层层叠叠,厚20里”的情形。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 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 的车阵、明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 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 ,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