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几种
展开全部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下面这个链接是古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
http://wenku.baidu.com/view/84a7a46925c52cc58bd6bedf.html#39124-qzone-1-30179-f00cdc7f4857236c67481f200187bab5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下面这个链接是古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
http://wenku.baidu.com/view/84a7a46925c52cc58bd6bedf.html#39124-qzone-1-30179-f00cdc7f4857236c67481f200187bab5
展开全部
1、往,到...去 “行不知所之。” 《庄子·马蹄》
2、指示代词。这。 “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逍遥游》
3、第三代词,他、她、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4、助词 1)相当于 “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
2) 用于主语跟谓语直接取消句子独立性。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列子·汤问》
3) 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无实意。 “帝嗟然慨之。”《世说新语·言语》
2、指示代词。这。 “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逍遥游》
3、第三代词,他、她、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4、助词 1)相当于 “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
2) 用于主语跟谓语直接取消句子独立性。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列子·汤问》
3) 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无实意。 “帝嗟然慨之。”《世说新语·言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2-10-04
展开全部
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
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他,她,它(们),如则其善者而从之。
4.往,到....去,如《逍遥游》“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5.这、此,如《愚公移山》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6。宾语前置的标志。《陋室铭》“何陋之有”
7.我,《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8.定语后置的标志。《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9.衬音助词,调整音节,无实意。如《曹刿论战》“公将鼓之”。
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他,她,它(们),如则其善者而从之。
4.往,到....去,如《逍遥游》“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5.这、此,如《愚公移山》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6。宾语前置的标志。《陋室铭》“何陋之有”
7.我,《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8.定语后置的标志。《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9.衬音助词,调整音节,无实意。如《曹刿论战》“公将鼓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