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王管辖统治的土地范围内,没有人不是王的臣子。
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北山》第二章,全句如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译文:整个天下,没有地方不是国王的土地,所有的土地上,没有人不是国王的臣民。同为王臣,却劳逸不均,唯有自己差事特别繁重。
诗作者原意在于埋怨周幽王无道貌,摊派徭役不均,使人负担过重,以至无力赡养父母。也反映了西周土地所有制和周天子与臣民的关系。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中国历史悠久的大一统思想,而这种思想的特点便是天子统治一切。
扩展资料:
举例:《孟子》.卷九.万章上.第四章(摘录)
原文:
咸丘蒙曰:...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译文:
咸丘蒙说:...《诗经》上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
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这个意思。说的是【(作者抱怨)为‘王事’而不能奉养自己的父母】。是说【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所以,解说《诗经》的人,不能因为文字(对文字望文生义)影响了对诗的辞句的理解;不能因为辞句而影响了对诗的主题的理解。
要通过自己对诗的领会,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才能懂得诗的真正含义。如仅仅停留在辞句的表面意义,那么,《云汉》诗中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没有再活下来的了】——如果这是真的,那‘周’就没有后代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率土之滨
意思是:四海之内每个人,没有不是王的臣。
出自:《诗经——小雅·北山》
原文(精选):
《北山》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译文 :
爬上高高的北山,去采山上枸杞子。体格健壮的士子。从早到晚要办事。王的差事没个完,忧我父母失奉侍。
普天之下每寸泥,没有不是王的地。四海之内每个人,没有不是王的臣。大夫分派总不公,我的差事多又重。
四马驾车奔驰狂,王事总是急又忙。夸我年龄正相当,赞我身强力又壮。体质强健气血刚,派我操劳走四方。
扩展资料:
《小雅·北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是作者劳于王事而发出的不平之鸣,其主要内容是怨刺役使不均,“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是诗的主题所在。
全诗六章,前三章每章六句,后三章每章四句,运用对比和排比手法批判了上层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创作背景:
这是周朝一位士人因怨恨大夫分配工作劳逸不均而创作的诗歌。《毛诗序》曰:“《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也。”《诗》三家和唐、宋疏传均无异辞。
周代社会和政权是按严密的宗法制度组织的,王和诸侯的官员,分为卿、大夫、士三等,等级森严,上下尊卑的地位不可逾越,完全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规定地位的尊卑。
士属于最低的阶层,在统治阶级内部处于最受役使和压抑的地位。《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描写这个阶层的辛劳和痛楚,抒发他们的苦闷和不满,从而在客观上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上下关系的深刻矛盾,反映了宗法等级社会的不平等性及其隐患。《小雅·北山》即为其中之一。
海滨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看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奴仆。古人以为中国大陆四周环海,自四面海滨之内的土地是中国领土。这句话出自《小雅·北山》。
扩展资料:
《小雅·北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是作者劳于王事而发出的不平之鸣,其主要内容是怨刺役使不均,“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是诗的主题所在。全诗六章,前三章每章六句,后三章每章四句,运用对比和排比手法批判了上层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这篇诗在封建社会起到了讽谏作用。等级森严、任人唯亲的宗法等级制度,必然造成如《小雅·北山》诗中所描写的上层的腐败和下层的怨愤,统治阶级这种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化,必将是内部的涣散、解体以至灭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雅北山
2.出处: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宋·王禹偁《谢历日表》:“臣闻天道无私,所以运行寒暑,圣人有作,所以恭授民时,聿令率土之滨,共乐同文之化。”。普天之下,就是普天下(凡是天下),“之”是句中助词无实义,下句的率土之滨,就是率土滨(凡是有水土)。整句话的意思是“凡是天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属于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土上生活的人没有不是帝王的臣民。
意思是:在王管辖统治的土地范围内,没有人不是王的臣子。
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北山》第二章,全句如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译文:整个天下,没有地方不是国王的土地,所有的土地上,没有人不是国王的臣民。同为王臣,却劳逸不均,唯有自己差事特别繁重。
诗作者原意在于埋怨周幽王无道貌,摊派徭役不均,使人负担过重,以至无力赡养父母。也反映了西周土地所有制和周天子与臣民的关系。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中国历史悠久的大一统思想,而这种思想的特点便是天子统治一切。
扩展资料:
举例:《孟子》.卷九.万章上.第四章(摘录)
原文:
咸丘蒙曰:...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译文:
咸丘蒙说:...《诗经》上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
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这个意思。说的是【(作者抱怨)为‘王事’而不能奉养自己的父母】。是说【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所以,解说《诗经》的人,不能因为文字(对文字望文生义)影响了对诗的辞句的理解;不能因为辞句而影响了对诗的主题的理解。
要通过自己对诗的领会,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才能懂得诗的真正含义。如仅仅停留在辞句的表面意义,那么,《云汉》诗中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没有再活下来的了】——如果这是真的,那‘周’就没有后代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率土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