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语文阅读题答题的时候有什么技巧?

 我来答
挥挥手小朋友
2012-10-07 · TA获得超过130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3.5万
展开全部
初三老师会逐步讲大量的比较枯燥的语言知识,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什么的,这就考验你的毅力了,这些东西你不必全掌握的十分熟练,只要认真做笔记就好。老师发的题也够你做的,认真做,做过之后记牢,不必做大量课外题,不过找一些资料倒是可以。咬紧牙关,当你中考时你就不会后悔,而且感到游刃有余。

至于答题技巧,先要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再看问题所涉及文字。
描写人物: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1. 任务的语言等是心理的外在反映,指出人物的心理和该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 结合文中的其他人物,分析是否有对比作用
3. 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不同的句子,是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
4. 描写主人公以外的人,是侧面描写,衬托主人公形象。
环境描写:
1. 渲染了……的气氛,为后文埋下伏笔。
2. 表现人物……的心情
3. 暗示了社会环境
4. 深化主题
5. 推动故事发展
6. 交代了人物(事件)活动(发生)的场景,渲染出……的环境气氛。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心理),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
记叙顺序:
1. 顺叙:使事情记叙的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 插叙:交代了……,突出了……的人物形象
3. 倒叙: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顶真、互文、借代
1、 比喻(明谕、暗喻、借谕)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2、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对偶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5、排比 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7、设问 作用:强调问题,引起读者注意
8、反问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夸张 比喻 拟人 设置悬念 点面结合 开门见山 伏笔照应 开篇点题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以乐衬哀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
1. 标题
2. 对象(什么人,做什么)
3. 结构:①并列:每段内容组合 ②总分:总的部分
4. 关键的字词句
提取文章相关信息:
1.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标题、文本、内容、层次、思路、观点、态度、情感 ①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②说明文:说明对象、引用材料、特征 ③议论文: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 审题,定范围
3. 准确提取,适当整合
概括文章主旨:
所谓文章主旨,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等。 记叙类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写人叙事或写景状物表达某种见解、认识或情感 议论文的主旨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说明文的主旨就是文中所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
1. 宏观把握,区别对待。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各部分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或事件性质,综合归纳。
2. 微观分析,多管齐下。抓标题,抓关键句。
标题:
1. 记叙文: 线索 思想感情的触发点 揭示文章中心 概括文章内容 吸引读者
2. 说明文: 说明对象 主要内容
3. 议论文:展示作者观点和见解 主要内容
句子含义:
1. 言外之意:抓住题目给的信息,结合语境实际所指,紧扣问题
2. 比喻句本意: 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观点态度或情感。分析喻体,对号入座,找到本体。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3. 前后相关语句(指表意方面存在逻辑上的矛盾或因果关系等内在关系) 记叙:“矛盾”只是表面,前后矛盾代表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由情节导致,与主人公性格特征有关,为突出主题服务。 写景:景带给人的感情变化的原因或“物”的精神内涵给人带来感染的矛盾
4. 表意含蓄(在文中含蓄委婉,意蕴丰富,多为启人心智的关键句或揭示主题的主旨句)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表达原句的委婉含义。筛选关键词——表达含蓄深刻具有象征意义的词。结合上下文,把握关键词的含义。
句子位子:
开头: 记叙: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铺垫、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议论文:引出论点、引出论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说明文:同上 中间: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由上文对……的描述转入下文……的内容 结尾:揭示(暗示、深化、升华)主题、点题、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议论文议论文议论文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语言表述为: ①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2. 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 (1)、明确论据类型; (2)、具体分析作用。 格式: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3)、补充论据。要求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① 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② 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4)、仿写。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句式一致。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部分。 ②修辞相同。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句子时一定要注意与例句的修辞相同。 ③字数相等。仿写时字数要尽可能与所给例句一样多。 ④语意连贯。所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情色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1)、提出中心论点; (2)、引出论题;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 结尾的内容:(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逻辑严密逻辑严密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写作手法常见的就是: (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2)、以……论证方法为主。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说明文: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诗词鉴赏
一、鉴赏字词
1、动词
2、修饰词
3、特殊的词 叠词:增强语言韵律感、强调作用 颜色: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体会诗歌的浓郁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虚词:疏通文气,开和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的美学效果。
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用典、铺垫、象征、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式,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4、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具体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6、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修辞: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三、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们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陷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3.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生平的喜悦
4.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四、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4、注意 “炼句” A、词类活用 B、互文见义 C、倒装 D、省略
5、常见诗歌意象解说
1.月(残月、明月、新月、玉兔、玉盘等):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思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夕阳(斜阳、落日、残阳、日暮):多流露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4.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 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风——惆怅,游子思归。
6.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7.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8.松、菊、梅:多体现高洁、坚贞之志。
9.梧桐、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与哀愁。
10.鸦、猿、蝉、杜鹃:多传达凄楚、哀婉之情。
11.鸳鸯、鹧鸪:多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12.其他:鱼——自由;孤雁——孤独,思乡;鹰——刚劲自由。

(可能有点多,但是还是挺有用的,慢慢看吧~希望能帮到你~)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