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等温线走向,以及判断原因。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纬度因素
纬度位置决定了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同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受此影响,在南北半球,无论7月或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因此可根据等温线图中等温线的南北递变情况,可判定图示区域所在的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即“北增为南、南增为北”。
二、海陆因素
陆地受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受热慢,散热也慢。受其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于同纬海洋。因此,等温线在海岸地带发生着季节性的弯曲变化,变化情况如图1、图2所示(图中虚线为等温线,T1、T2位于北半球,T1>T2;T3、T4位于南半球,T3>T4)。提示:7月,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同纬地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向高纬(低温区);此季节南半球为冬季,同纬度陆温低于海温,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向低纬(高温区)。由图看出,7月份,无论南、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在海岸带附近均向北凸出,可简记为“点北陆北”(即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1月,阳光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冬南夏,全球陆地等温线则在海岸带附近向南凸出(北半球凸向低纬高温区,南半球凸向高纬低温区),可简记为“点南陆南”。无论7月或1月,海洋等温线弯曲方向与陆地相反。记住了这八字口诀,就可快速解答关于由等温线弯曲状况判读海陆分布或季节的问题。
三、地形因素
在陆地上,等温线弯曲状况深受地势、地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地势低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
2.地势较陡地带,气温垂直差异大,等温线密集;平缓宽阔地带,气温垂直差异小,等温线稀疏。
3.山丘或山峰区气温比周围较低,等温线表现为一组内小外大的闭合曲线,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或洼地气温比周围较高,等温线表现为一组内大外小的闭合曲线,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大。山地的闭合等温线疏,表示山坡缓;山地的等温线密,表示山坡陡。
4.山脊地带地势相对两侧较高,气温较低,等温线凸向高温值方向(海拔较低处)。山谷或河流(谷)沿线地势相对两侧较低,气温较高,等温线凸向低温值方向(海拔较高处)。
5.绵延较长的山脉明显影响着等温线的伸展状况。在山脉沿线两侧,等温线表现为连续数条等温线大体沿等高线平行延伸。在南北走向的山脉带(如安第斯山脉)地区,由于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于同纬两侧较低地带,故等温线表现为连续数条等温线凸向低纬高温地带,弯曲部分的连线为山脉走向。东西走向的山脉带(如秦岭),等温线大体也呈东西延伸,海拔较高处等温线呈扁平闭合曲线状。
四、洋流因素
洋流对沿海气候的影响比较明显,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增温增湿;寒流则由高纬流向低纬,降温减湿。因此,暖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高纬(低值等温线)凸出,寒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低纬(高值等温线)凸出,并且寒、暖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向大体一致。
五、气流运动
寒潮、干热风等冷暖气流对年均温或月均温等温线的水平分布影响较小,但明显影响着日均温等温线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日均温等温线图中,冷气流流经区,气温较低,等温线凸向高值等温线;热气流流经区,气温较高,等温线凸向低值等温线。气流流向(风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在冷暖气团相遇的锋面地带,气温变化大,等温线密集;被冷气团或暖气团单一气团控制的地区,气温相对稳定,等温线相对稀疏。
六、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如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三峡库区的建成等)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也影响着局部气温的变化,进而影响着局部小区域等温线的分布状况。在这些局部地区,等温线大都呈闭合曲线,为局部较冷或较暖中心。比如,水库区夏季气温比周围偏低,冬季则偏高;大城市地区“热岛效应”明显,气温比周围郊区偏高等等。
等温线一般规律:
①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别小。
②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说明高温地区广;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说明低温地区广。
③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受纬度影响突出。
④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受海洋影响显著。
⑤等温线与山脉走向平行或高原边缘平行,说明受地形影响明显,或垂直变化大。
⑥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如线内气温高,可判断为盆地;如线内气温低,可判断为山地。
等温线分布规律
(1)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冬季大陆,②地势较高;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夏季海洋,②寒流经过。
(2)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夏季陆地,②地势较低;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冬季海洋,②暖流经过。
(3)如果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0—600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该地区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4)等温线呈闭合曲线的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纬度位置决定了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同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受此影响,在南北半球,无论7月或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因此可根据等温线图中等温线的南北递变情况,可判定图示区域所在的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即“北增为南、南增为北”。
二、海陆因素
陆地受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受热慢,散热也慢。受其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于同纬海洋。因此,等温线在海岸地带发生着季节性的弯曲变化,变化情况如图1、图2所示(图中虚线为等温线,T1、T2位于北半球,T1>T2;T3、T4位于南半球,T3>T4)。提示:7月,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同纬地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向高纬(低温区);此季节南半球为冬季,同纬度陆温低于海温,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向低纬(高温区)。由图看出,7月份,无论南、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在海岸带附近均向北凸出,可简记为“点北陆北”(即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1月,阳光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冬南夏,全球陆地等温线则在海岸带附近向南凸出(北半球凸向低纬高温区,南半球凸向高纬低温区),可简记为“点南陆南”。无论7月或1月,海洋等温线弯曲方向与陆地相反。记住了这八字口诀,就可快速解答关于由等温线弯曲状况判读海陆分布或季节的问题。
三、地形因素
在陆地上,等温线弯曲状况深受地势、地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地势低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
2.地势较陡地带,气温垂直差异大,等温线密集;平缓宽阔地带,气温垂直差异小,等温线稀疏。
3.山丘或山峰区气温比周围较低,等温线表现为一组内小外大的闭合曲线,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或洼地气温比周围较高,等温线表现为一组内大外小的闭合曲线,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大。山地的闭合等温线疏,表示山坡缓;山地的等温线密,表示山坡陡。
4.山脊地带地势相对两侧较高,气温较低,等温线凸向高温值方向(海拔较低处)。山谷或河流(谷)沿线地势相对两侧较低,气温较高,等温线凸向低温值方向(海拔较高处)。
5.绵延较长的山脉明显影响着等温线的伸展状况。在山脉沿线两侧,等温线表现为连续数条等温线大体沿等高线平行延伸。在南北走向的山脉带(如安第斯山脉)地区,由于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于同纬两侧较低地带,故等温线表现为连续数条等温线凸向低纬高温地带,弯曲部分的连线为山脉走向。东西走向的山脉带(如秦岭),等温线大体也呈东西延伸,海拔较高处等温线呈扁平闭合曲线状。
四、洋流因素
洋流对沿海气候的影响比较明显,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增温增湿;寒流则由高纬流向低纬,降温减湿。因此,暖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高纬(低值等温线)凸出,寒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低纬(高值等温线)凸出,并且寒、暖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向大体一致。
五、气流运动
寒潮、干热风等冷暖气流对年均温或月均温等温线的水平分布影响较小,但明显影响着日均温等温线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日均温等温线图中,冷气流流经区,气温较低,等温线凸向高值等温线;热气流流经区,气温较高,等温线凸向低值等温线。气流流向(风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在冷暖气团相遇的锋面地带,气温变化大,等温线密集;被冷气团或暖气团单一气团控制的地区,气温相对稳定,等温线相对稀疏。
六、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如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三峡库区的建成等)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也影响着局部气温的变化,进而影响着局部小区域等温线的分布状况。在这些局部地区,等温线大都呈闭合曲线,为局部较冷或较暖中心。比如,水库区夏季气温比周围偏低,冬季则偏高;大城市地区“热岛效应”明显,气温比周围郊区偏高等等。
等温线一般规律:
①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别小。
②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说明高温地区广;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说明低温地区广。
③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受纬度影响突出。
④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受海洋影响显著。
⑤等温线与山脉走向平行或高原边缘平行,说明受地形影响明显,或垂直变化大。
⑥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如线内气温高,可判断为盆地;如线内气温低,可判断为山地。
等温线分布规律
(1)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冬季大陆,②地势较高;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夏季海洋,②寒流经过。
(2)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夏季陆地,②地势较低;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冬季海洋,②暖流经过。
(3)如果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0—600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该地区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4)等温线呈闭合曲线的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希卓
2024-10-17 广告
2024-10-17 广告
分布式应变监测技术是现代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在结构内部或表面布置多个应变传感器,实现对结构变形和应变的连续、实时监测。这种技术能够准确捕捉结构在各种载荷和环境条件下的应变响应,为结构的安全评估、损伤预警和寿命预测提供重要数据支...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希卓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