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防冻液是否有毒 20
防冻液有毒。
防冻液一般由基础液和添加剂组成,基础液由水和乙二醇或二甘醇组成,添加剂包括防锈剂、防霉剂、pH调节剂和抗凝剂等。
乙二醇化伍姿学式为(CH2OH)2,是最简单的二元醇。乙二醇为无色、无臭,具有甜味的粘性液体。作为汽车防冻液和玻璃清洁剂广泛应用于汽车修配行业和装修行业。
乙二醇对人类和动物有毒性,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8.0~15.3g/kg(小鼠经口);5.9~13.4g/kg(大鼠经口);1.4ml/kg(人经口,致死)。
扩展资料:
防冻液在商品分类上一句用途一般属于机械保养, 依据成分属于油漆化工, 所以请注意下来存储注意事项:
1、贮存在干燥、阴凉处,禁止在阳光下暴晒.
2、防冻液(含乙二醇)其冰点随着乙二醇在水溶液中的浓度变化而变化。浓度在59%以下时,水溶液中乙二醇浓度升腔前绝高,冰点降低。
但浓度超过59%后,随着乙二醇浓度的升高悔档,其冰点呈上升趋势,当浓度上升到100%时,其冰点上升至-13度,这就是浓缩型防冻液为什么不能直接用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防冻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二醇
防冻剂的化学成分本身是没有毒性的,但是长期接触或大量摄入人体会产生伤害。
乙二醇防冻液
乙二醇是一种无色微粘的液体,沸点是197.4℃,冰点是-11.5℃,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混合后由拍慎于改变了冷却水的蒸气压,冰点显著降低。其降低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随乙二醇的含量增加而下降。当乙二醇的含量为68%时,冰点可降低至- 68℃,超过这个极限时,冰点反而要上升。乙二醇防冻液在使用中易生成酸性物质,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因此,应加入适量磷酸氢二钠等以防腐蚀。乙二醇有毒,但由于其沸点高,不会产生蒸气被人吸入体内而引起中毒。乙二醇的吸水性强,储存的容器应密封,以防吸水后溢出。由于水的沸点比乙二醇低,使用中被蒸发的是水,当缺少冷却液时,只要加入净水就行了。这种防冻液用后能回收(防止混入石油产品),经过沉淀、过滤,加水调整浓度,补加防腐剂,还可继续使用,一般可用3—5年。但要过滤多遍,以防对爱车造成损伤。 乙二醇是一种无色微粘的液体,沸点是197.4℃,冰点是-11.5℃,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有很多人认为乙二醇的冰点很低,防冻液的冰点是由乙二醇和水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后的一个中和冰点,其实不然,混合后由于改变了冷却水厅郑的蒸气压,冰点才会显著降低。其降低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随乙二醇的含量增加而下降,但是一旦超过了一定的比例,冰点反而会上升。当乙二醇的含量为68%时,冰点可降低至-68℃,超过这个极限时,冰点反而要上升。40%的乙二醇和60%的软水混合成的防冻液,防冻温度为-25℃;当防冻液中乙二醇和水各占50%时,防冻温度为-35℃。
二甘醇防冻液
二甘醇—水防冻液,不易挥发和着火,对金属腐蚀性也较小,但二甘醇降低冰点的效果比乙二醇低,配制同一冰点的防冻液时,比乙二醇的用袭伏敬量大,同时热传导效率下降。有不少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会将乙二醇和二甘醇混用。
甘油—水防冻液甘油—水防冻液,不宜挥发和着火,对金属腐蚀性也小,但甘油降低冰点的效率低,配制同一冰点的防冻液时,比乙二醇、酒精的用量大。因此,这种防冻液用得较少。
酒精—水防冻液
酒精的沸点是78.3℃,冰点是-114℃。酒清与水可任意比例混合,组成不同冰点的防冻液。酒精的含量越多,冰点越低。酒精是易燃品,当防冻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40%以上时,就容易产生酒精蒸气而着火。因此,防冻液中的酒精含量不宜超过40%,冰点限制在-30℃左右。酒精—水防冻液具有流动性好、散热快、取材方便、配制简单等优点。它的缺点是容易着火,酒精沸点低,蒸发损失大。酒精蒸发后,防冻液成分改变,冰点升高。在山区、高原地区行驶的汽车不宜使用酒精—水防冻液,因为酒精的蒸发损失大。一般地区行车应定期检测酒精的含量,及时补充。
降冰点剂
防冻剂是防冻液察卜的主要成分,约占防冻液原液的92 %~98 %,防冻液原液可以根据各地气温的高低,按一定比例与水混合,将冰点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有效的防冻剂是各种有机醇。各国从50年代以来几乎全部采用乙二醇作为防冻剂。乙二醇是一种无色、透明、稍有甜味和具有吸湿性的粘稠液体,它能以任何比例与水相溶。乙二醇的浓度不同时。冰点亦不同。
乙二醇--水防冻液的冰点同乙二醇质量分数不成线性关系。它的水溶液的冰点并不完全是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浓度超过70 %时,冰点反而上升。在配制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加以合理选择,以达到防冻性及经济性的要求。一般可根据该地区最低气温并参考表1数据,进行防冻液配制。在中国江南,一般采用乙二醇质量分数为40 %的配比,而在寒冷的北方,需取乙二醇质量分数50 %左右的配比比较适宜。
缓蚀剂
汽车冷却系统一般由铜、铝、铸铁、钢、焊锡组成,乙二醇防冻液在长期工作中会引起冷却系统的材质腐蚀,腐蚀介质是水和乙二醇。关于水对金属的腐蚀已为人们所熟悉,而乙二醇在常温下不会引起材质的明显腐蚀,但温度升高,乙二醇会被氧化,使酸度增高,生成多种腐蚀性物质:这些腐蚀物质的析出而引起发动机热传导率下降,致使冷却器管部易堵塞,引起发动机过热,所以,必须在防冻液中添加缓蚀剂。而且要求添加的缓蚀剂具有用量少及缓蚀效果好的特点。
缓蚀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机化合物缓蚀剂,它包括偏硅酸盐、磷酸盐、钨酸盐、硼酸盐、亚硝酸盐和钼酸盐、苯甲酸盐等。作为无机化合物缓蚀剂,可使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钝化膜,能阻滞或防止金属的渗氢和渗酸作用。例如,加入0. 05 %~0. 03 %的偏硅酸钠可防止铝制件的腐蚀。另一类是有机化合物缓蚀剂,在防冻液中常作防锈添加剂使用。常用的有三乙醇胺、苯并三氮唑、巯基苯并噻唑、有机磷酸盐等,缓蚀性能较好,如仅添加0. 1 %~0. 5 %的苯并三氮唑即可防止铜制构件的腐蚀。不同成分的金属构件需用不同的缓蚀剂,亚硝酸钠对钢、铸铁的缓蚀效果好,但对焊料产生孔蚀;三乙醇胺、磷酸盐、有机磷酸盐虽对黑色金属缓蚀效果好,但对黄铜、紫铜有腐蚀;硅酸盐是铝优良的缓蚀剂,但极度易水解,形成大量絮状沉淀。这些单品种缓蚀剂虽成本较低,但难以满足防冻液诸多方面的性能要求。现在的市售防冻液采用具有协同作用的多种缓蚀物质的复合配方,缓蚀率很高。目前国外专利中使用的缓蚀剂是多种缓蚀剂复合而成,缓蚀效果很理想,值得一提的是苯并三氮唑和巯基苯并噻唑是铜和黄铜的特效缓蚀剂。
从近些年来的防冻液专利看,至少有一半以上文献的缓蚀剂组分中有硅酸盐。虽然硅酸盐不稳定,在使用过程中易析出凝胶,但由于其对Al 、Cu、Fe 等金属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价廉易得,完全无毒,因此延用至今。为避免产生凝胶必须向防冻液中添加少量的硅酸盐稳定剂。关于稳定剂的报道很多,主要是硅氧烷类,Si2N及Si2P化合物。各种缓蚀剂对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作用,一种缓蚀剂对同一种金属有防腐作用,但它对另一种金属也可能很少或没有防腐作用。在多种金属存在的条件下,败弯穗要想达到良好的全面防锈效果,需用多种缓蚀剂来复配。一般缓蚀剂总加入量为防冻液原液的0. 5 %~5 %。
消泡闹塌剂
汽车运行中,由于车身的跳动和振动,有空气渗入防冻液会产生泡沫,这些溶于防冻液中的空气对乙二醇有氧化作用,这些泡沫附着在器壁上,加剧孔蚀的发生,影响热传导,为此,在防冻液内须加入适量的消泡剂。消泡剂可以使用硅酮、醇类和失水甘油醚等。比较好的消泡剂为烷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消泡剂的浓度只要0. 001 %~0. 1 %就能达到理想的消泡效果。
着色剂
在防冻液中加入无毒的水溶性着色剂,以区别于一般的冷却水,这就便于观察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防冻液是否泄露,同时,它还具有指示剂的作用,监视防冻液的酸碱度变化,指示酸度的变化提醒使用者添加原液或进行清洗更换。着色剂可使用溴甲蓝、酚红、甲基红等,使防冻液呈现一定指示色,一旦发现防冻液超过指示范围,则表明防冻液呈酸性而失去防锈作用。着色剂的质量分数一般在0. 01 %~0. 005 %。
防霉剂
防冻液在工作状态下由于温度较高,微生物难以繁殖,但在贮存过程中可能引起微生物滋长,使防冻液发霉变质,因此,需要加入微量的杀菌防霉剂,以保证防冻液在1~2 年贮存期内不变质。常用的防霉剂有氯化锌、糖酸、苯甲酸钠,其中苯甲酸钠用做防霉剂比较理想。
缓冲剂
防冻液中所加的缓蚀剂在中性介质中效果较好。但是防冻液在工作过程中,介质会酸化,pH值下降,使缓蚀剂效果降低,甚至完全失效,因此,防冻液中需要添加缓冲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防冻液的pH 值稳定在7. 5~10 范围之间。硼酸盐、磷酸盐都可作为缓冲剂。
乙二醇有毒,但由于其沸点高,不会产生蒸气被人吸入体内而引起中毒。
二甘醇—水防冻液
二甘醇—水防冻液,低毒,不宜挥发和着火,对金属腐蚀性也较小。
有不少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会将乙二醇和二甘醇混用。
酒精一水防冻液
酒精一水防冻液,低毒,但酒精是易燃品,当防冻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40%以上时,就容易产生酒精蒸气而着火。
防冻液的组成还使用了大量的化学成分;
降冰点剂
缓蚀剂
消泡剂
着色剂
防霉剂
缓冲剂
所以,从以上说明中不难看出防冻液是有毒的,不建议和人的皮肤直接接触,如不慎和皮余游肤接触后侍郑用碱竖谈销性清洗剂尽快清洗。
乙二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是一种无色微粘的液体,沸点197.4℃,冰点-11.5℃,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当乙二醇的含量为68%时,汽车防冻液的冰点可降低至- 68℃,能够适戚迅应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冬季的严寒条件,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汽车防冻冷却液的主要成分。目前山孝市场上所销售的大部分汽车防冻液是以乙二醇为主要原料,再加入适量的盐类来达到防腐防锈的目的。
乙二醇挥发性低,不易经过呼吸道吸收,因此正常驾驶汽车不会发生乙二醇中毒。乙二醇容易经过消化道吸收,误服和口服自杀是当前乙二醇中毒的主要病因。乙二醇在毒理学分级上属于低毒类化合物,有文献报道大鼠经口半数致死剂量为4.0-8.79g/kg,小鼠为8.4-15.4g/kg,但是成年人一次口服70-100ml就有可能导致中毒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