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景帝要杀晁错
展开全部
晁错是西汉景帝时一位足智多谋的大臣,景帝做太子时,他曾任管理太子府事务的太子家令,他办事井井有条,很有才干,因而深得景帝赏识,被称为“智囊”。汉景帝即位后就任命他为御史大夫。他坚持“重本抑末”(即重农轻商)的政策,反对土地兼并,并主张招募百姓充实边塞,防御匈奴入侵,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做了很大贡献。可是,这样一位处处为汉家利益着想的人,最后却被景帝杀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汉朝虽然实行的是郡县制,但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全是汉高祖的子孙,它们势力大,土地多,光齐、楚、吴三国的封地就占全国土地的1/2。这些诸侯王在国内征收租赋,煮盐铸钱,跟汉朝皇帝一样富有。它们还招兵买马,与中央政权尖锐对立,成为中央集权制统一国家的严重威胁。晁错见到这种情况,就劝说景帝采取措施削弱和限制诸侯王,加强皇帝的权力。景帝接受晁错削藩的建议,着手削减了一些诸侯的封地。这自然引起了各诸侯王的不满,他们对晁错恨之入骨。在吴王刘濞的带动下,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州等7个诸侯王打着“惩办奸臣晁错”、“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救护刘氏江山”的幌子,发动叛乱。叛军气势汹汹地向长安进发,使景帝吓破了胆。这时一向妒忌晁错的大臣喜盎趁机向汉景帝说:“7国叛乱,全是由于晃错削藩引起的。如果按7国的要求,杀掉晁错,恢复他们原来的耕地,他们就会撤兵了。”接着一些大臣也附和着说晁错该杀。景帝想,那些诸侯王是自己同一个祖先的亲戚,而晁错不过是个大臣而已,于是说:“如果真能够像你们说的那样,杀掉晁错就可退兵,我自然不会因爱惜晁错而让天下人受罪。”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他下令杀掉了晁错。这一天,中尉来到晁错家。说皇帝要他上朝商议国事,晁错没有迟疑同中尉上车就走了。谁知,车行过长安东市时却停了下来,中尉宣读景帝下令杀晁错的诏书后,就把晁错腰斩了。可怜晁错一心为汉家的江山社稷打算,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景帝杀了晁错后以为7国就会退兵,谁知7国根本没有退兵的意思。有位参加平定7国之乱的官员名叫邓公,他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事情况,景帝问他:“你才从军营回来,是了解情况的,吴、楚听说我已把晁错杀掉后愿不愿意退兵?”邓公回答说:“不会退兵的。吴、楚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这次反对削地呀、要杀晁错呀,都不过是叛乱的借口。陛下你错杀了晁错,你这么一来使亲者痛、仇者快呀!以后恐怕没有人敢给你出主意了。”景公这才明白自己杀晁错是犯了一个错误,但后悔也没有用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封建社会君臣之间的关系。
展开全部
因为削藩策是晁错提出来的,吴王刘濞等人造反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诛晁错,最后袁昂等人给汉景帝上书杀晁错,造反就会平定,最终晁错被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晁错(?~公元前154年),颍川(今中国中部河南禹县)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文景时期著名的政论家。他年轻时曾学过法家学说,后来又学今文《尚书》,不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升任博士。他很得当时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的赏识,被称为刘启的“智囊”。
晁错对于匈奴的不断侵扰、土地兼并等问题非常关心,几次上书主张积极备战,迎击匈奴,以及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他还详细地剖析了西汉兵制与匈奴兵制,进而提出迁移百姓充实边境主张,他还建议让商人贡献粮食到边塞,然后用拜爵和免罪的方式给以奖励和补偿,受到汉文帝的赞赏,后来升任中大夫。
然后,他又向文帝提出了削夺诸侯王、修改法令等主张,这都是当时急需解决的国家大事。在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升为内史,不久任御史大夫,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臣,很受景帝器重。他依旧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是晚削藩不如早削藩。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要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在这时候,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他小心行事,免得树敌,引火烧身。晁错意志坚决,不愿屈从。到了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一起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外戚窦婴等人原来就和晁错矛盾很深,此时见有机可乘,于是提议景帝杀晁错来平息叛乱。景帝听信了窦婴之言,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他的父母、妻子、同族不分老少也都被杀。晁错死后,吴楚七国之乱并没有平息,最后景帝还是派名将周亚夫出征,才很快将叛乱平定。
晁错对于匈奴的不断侵扰、土地兼并等问题非常关心,几次上书主张积极备战,迎击匈奴,以及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他还详细地剖析了西汉兵制与匈奴兵制,进而提出迁移百姓充实边境主张,他还建议让商人贡献粮食到边塞,然后用拜爵和免罪的方式给以奖励和补偿,受到汉文帝的赞赏,后来升任中大夫。
然后,他又向文帝提出了削夺诸侯王、修改法令等主张,这都是当时急需解决的国家大事。在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升为内史,不久任御史大夫,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臣,很受景帝器重。他依旧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是晚削藩不如早削藩。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要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在这时候,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他小心行事,免得树敌,引火烧身。晁错意志坚决,不愿屈从。到了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一起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外戚窦婴等人原来就和晁错矛盾很深,此时见有机可乘,于是提议景帝杀晁错来平息叛乱。景帝听信了窦婴之言,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他的父母、妻子、同族不分老少也都被杀。晁错死后,吴楚七国之乱并没有平息,最后景帝还是派名将周亚夫出征,才很快将叛乱平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