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八年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夏之梦幻王国
2012-10-13
知道答主
回答量:4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万
展开全部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慢。真空不能传声.
2.在150C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3.声音有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①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频率有关。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
②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振幅(振动的幅度)有关,还与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③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人能利用音色来区分不同物体(如人,乐器等)发出的声音。
4.音调不同,波的疏密不同;响度不同,波的振幅不同;音色不同,波的形状不同。
5.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防碍人们的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噪声的等级用分贝(dB)来区分。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休息的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6.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7.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自己能举例说明)
8.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声呐的原理是回声定位。)(雷达是电磁波)
9.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称为可听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它们都是人类听不到的声音;
10.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应用:声呐、B超、测速、清洗、焊接、碎石、金属探伤
11.次声波的特点:传播距离很远;传播过程中能量损耗少
应用:预报地震、台风,监测核爆炸

第二章 物态变化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规定: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2.温度计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3.常用的温度计有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使用体温计前应向下甩几下。
4.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看:使用前看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三读: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不准温度计的校准:
思考:一温度计刻度是均匀的,但读数不准,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4℃,而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读数为96℃。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热水的读数为56℃,则这杯热水的实际温度为多少?
6.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7.物态变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如冰化成水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如铁水变成铁棒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如衣服被晾干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如雾的形成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如卫生球变小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如霜的形成
8.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9.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放热;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要升高,也要吸热,凝固时温度要降低,也要放热。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0.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
℃ ℃ ℃ ℃

min min min min
晶体熔化 晶体凝固 非晶体熔化 非晶体凝固
11.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1)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
(2)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对液体加热)。
(3)沸腾时的特点: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12.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和压缩体积(部分气体)
13.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
如:(1)液化:雾、露水、各种“白气”;
(2)凝华:霜、窗边的冰花、灯管变黑;
(3)升华: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卫生球变小、冰冻衣服变干等。
第三章 光现象
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注:月亮不是光源,它是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人的眼睛)。
2.光的色散:色散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光的色散是指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不同颜色的光的现象。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3.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
4.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的物体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较多,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太阳光是地球上天然紫外线的最主要的来源,一切高温的物体都在辐射紫外线。人们常用紫外线来杀菌;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可以合成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紫外线还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但紫外线的危害性也是很大的,人们要注意保护大气层。
5.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来说明的现象有: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成因;小孔成像;激光准直;“三点一线”;排队看齐等。
6.光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它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其速度最快,为3×108m/s或者3×105Km/s,光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7.光的反射:
①我们之所以能看见自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的反射的缘故。
②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有点“晃眼”是由于物体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自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的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③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②像与物到来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可归纳为:正立、等大,等距,垂直,虚像。简单来说就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图时只需要作它关于平面的对称图形就是了,不过物体一定要用实线表示,像要用虚线表示;平面镜后面全部画虚线)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1.光的折射
①含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主要的介质有:空气,水,玻璃等)
②光的折射定律:
a、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b、当光从其它介质(如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当光垂直射入介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折射角=入射角=00。
③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人看水中的鱼(鱼看岸上的人),其实看到的是鱼(人)的虚像,看到鱼(人)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偏高;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早上,人能看见还在地平线以下的太阳,这是由于不均匀的大气引起的光的折射现象。
强调:光在反射和折射时都遵守光路可逆原理。
2.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①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改变(沿直线传播)。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焦距的长短反映了透镜折射光的能力的强弱。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③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 )
(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像距;f:焦距)
物距 像距 成像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 v=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 v>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 不 成 像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象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原理
物距(u)
成 像
应用
照相机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要使底片上的像要小一些,人应远离物体,使镜头与物体的距离(物距)远一些;同时调节调焦环,使暗箱的长度(像距)短些。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可以用来确定焦距的大小
投影仪
幻灯机
放影机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投影片应倒着插,也就是说投影片要旋转1800 。

u=f
不成像
要产生平行光,必须把光源放在焦点处。
放大镜
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要使看到的像更大,应使放大镜远离物体些。
4.虚像与实像的区别
实像:
a、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且能用光屏接收;
b、凸透镜成实像时,都是倒立的,且在凸透镜的异侧。
c、成实像时:当物距(u)减小时,像距(v)增大,像变大;
当物距(u)增大时,像距(v)减小,像变小。
虚像:
a、虚像不是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且不能用光屏接收,只能用眼睛去观察。
b、凸透镜成虚像时,都是正立的,且在凸透镜的同侧。
c、当物距u减小时,像距v减小,像变小。
当物距u增大时,像距v增大,像变大。
5.眼球好似一架照相机,其中晶状体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
①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到达视网膜时已经是个模糊的光斑。近视眼的矫正用凹透镜。
②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远视眼的矫正用凸透镜
6.眼镜度数=100/f。远视眼(凸透镜)的度数为正,近视眼(凹透镜)的度数为负。
7.显微镜观察物体(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时,被观察的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把这个像再一次放大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的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再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8.人感觉物体的大小不光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与人的视角有关,视角越大,人感觉物体就越大。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一 测量初步知识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Km=1000m;1m=10dm=100cm=103mm=106um=109nm.。
2.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使用时:刻度尺与物体被测边要平行;刻度线要紧贴被测边;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精确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可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精密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长度的特殊测法:累积法、配合法、替代法、化曲为直、利用工具平移等。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分(min)、时(h);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h=60min 、 1min=60s;
2.工具:秒表、钟表
(三)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路程相同,比较时间(比赛结束后,裁判)
时间相同,比较路程(比赛过程中,观众)
时间和路程都不同,比较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即比较速度)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用“υ”表示。
4.公式:ν = s/t ( s — 表示路程(米);t — 表示时间(秒))
5.单位:米/秒(m/s)、常用千米/时(Km/h);1m/s =3.6Km/h
(四)机械运动:
1.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所选的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指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指速度或方向发生改变的运动;(平均速度)
飘飘然的如
2012-10-13 · 超过1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3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2万
展开全部
第一章 声现象 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
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重点:
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重点定义:
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
疑点:
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拓展:
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响度
重点定义:
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要点:
1 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2 人耳感受到的物体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重点:
1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2 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毫无关系。
三:音色
重点定义:
1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2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要点: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音质。
拓展:
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锻炼可以保持优美的音色。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重点定义:
1 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
难点:
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是规则的;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二:噪声的等级的划分
重点定义:
1 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人的听觉是20Hz-----20000Hz。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

2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②空气等介质的传播;③鼓膜的振动
拓展:
噪声的危害可分为哪几类?
造声的危害可分为生理危害,心里危害和物理危害。不太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比较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刺耳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还会引起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症状;更强的噪声,几分钟时间就会使人头晕,恶心,呕吐,像晕船似的;极强的噪声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甚至是直接造成人和动物的死亡。
三:控制噪声
重点定义:
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
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的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
消声(从声源出);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
第五节:声的利用
一:声与信息
要点:
1 回声定位
2 声纳测距,探测鱼群
疑点:
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超声,次声等;声音则指人而能够感受到的声
重点: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难点:
用超声波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这就是“B超”。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时,由于人体各部分器官对声波的反射情况不同,利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设备,可以清楚地将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显示在屏幕上,根据图像,医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病灶所在的位置了,超声波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这一点不同于“X光”
二:声与能量
要点: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
重点:
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 光现象 基础知识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2. 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
3.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
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
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6.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发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
8.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9.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三原色:青、黄、品红 透明物体的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10、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作用:
①热作用:加热食物 热谱图诊病 ②红外遥感: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等③遥控:电视机、空调等
11.紫外线位于紫光以外,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避免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伤害。紫外线作用:①杀菌:医院的紫外线灯②紫外线的荧光效应:验钞机、防伪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人体骨骼生长和健康有好处。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1.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2.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光心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3.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三条特殊光线:①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对凹透镜来说是虚焦点,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过焦点。
5. 照相机的镜头是个凸透镜,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近景时,镜头往前伸,
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光圈控制进入光的多少,快门控制暴光时间。
6.
u>2f 倒立 缩小 实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
f<u<2f 倒立 放大 实 投影仪
u=f 不 成 像
u<f 正立 放大 虚 放大镜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来成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儿跑。
7.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明视距离为25cm。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近视眼能看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8.近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该带凸透镜。眼镜的度数=100×焦度 焦度=1/f
9.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镜头。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也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镜头。
第四章 物态变化
1. 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使用前注意:①观察它的量程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时注意: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放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放在液体中稍等一会儿,稳定后在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除了体温计)被测液体并且时视线和温度计液柱相平。
3. 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4.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剧烈的汽化现象。
5. 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6.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1. 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e=1.6×10—19 原子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不显电性,但是得到电子就显负电,失去电子就显正电。
3. 电荷(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开关控制电路的通和断,导线连接电路作用。
4. 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从电源正极到用电器再到负极 ,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负极流向正极。
5. 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用电器正常工作。开路:断开的电路,电路中没有电流,用电器不能工作。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端。
6.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7. 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I 表示。单A) 1A=1000 m A 1m A=1000uA
8. 电流表使用注意(两要两不要):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处电流表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要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还应该注意:①使用电流表前,应该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指零,若不指零,应先调零②用试触法选择量程,要从大量程的接线柱开始。
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个支路电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陶醉877
2012-10-14 · TA获得超过15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4万
展开全部
去百度上搜呀 有很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2-10-13
展开全部
我也需要 =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