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在看这场电影之前,我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 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钱学森 是如何渡过他光辉而又艰难的一生的。使我明白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新中国的建立,使无数海外学子看到了祖国崛起的希望,他们纷纷归国,投身于祖国的经济军事建设,钱学森正是这其中的一员。在这当中,以钱学森为首的尖端人才,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阻挠。但是尽管如此,他们却从未忘记报效祖国,时刻盼望着回到祖国,参加祖国的建设。尽管在美国受到特工的监视,尽管被软禁,尽管被关进监狱,尽管不能再工作,钱学森都从未忘记回到祖国的怀抱。终于在一系列斗争之后,海外学子终于如愿回到了祖国。
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 但是却被他抛之脑后,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却偏偏“固执” 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为祖国的科学奉献了一生。
在那个年代,原子弹、氢弹、导弹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国防力量强大,国家就能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沦为军事强国的附庸。在电影里,以钱学森为首的科技人才和艰苦奋斗的人民子弟兵,团结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使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在场的人也都激动不已。后来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 他成功了,为祖国国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 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他刻苦钻研的同时也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学 有所成的时候, 回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到中国以莫名的罪名强加给他,对他加以软禁,让他失去自由,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终于返国。回国后,教授航天知识,在这一部分, 电影中有所体现,震动了我,因为那一刻让他回想起了在美国授课的 情形,与此刻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在观影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 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 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 “他们打你了 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 ”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 利, “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这些语言让人听了就觉得振奋。还有一幕就是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 “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 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 “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 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钱学森虽然身处国外,却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次观影使我从钱学森身上学到了志向,爱国,进取,刻苦, 拼搏,奉献,坚强!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像钱学森一样, 但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事情,让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强大起来
电影从多个视角讲述了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的人生,看完电影我的体会就是学有所成必为民族所用。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后,围绕着一批在美国留学的爱国有志之士回国效力之事,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同美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美国人怕钱学森回国后帮助新中国发展航空工业,正如片中美国军方给钱学森的评价,“一个钱学森,顶五个海军陆战师”。他的地位与影响力不言而喻,他要离开令美国军方深感不安,百般阻挠。钱学森归国路上的曲折艰难,与美国特工斗智斗勇,他们网罗罪名对钱学森进行逮捕、软禁。而钱学森不惜被抓入狱,仍然坚定归国的信念,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同祖国联系,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心和部署下最终促成他返回祖国。从美国人不放钱学森回国这点看,主要是怕他回国后帮助中国发展航空工业,在军事斗争中具备同美国抗衡的力量。外国势力的观点就是学有所成要为我所用。 钱学森归国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下,为了民族的安全着想,他毅然决然地领导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钱学森,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的带领下,我国很快建立了导弹武器研制系统。导弹与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独立掌握制造和使用核武器的能力。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导致世界格局被重新定义,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树立。钱学森率领老一辈航天人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坚定信念,研制出我国的导弹武器系统,奠定了中国航天的基石,给我们后人树立了丰碑。中国航天人的观点就是学有所成要为民族所用。 通过观看电影,从他身上使我对“报效民族”这四个字的理解更加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一切为了民族复兴,为我们的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呼呼,还请亲笑纳啦!!(*^__^*) 嘻嘻……
他就是钱学森,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上周,学校组织观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中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出国留学、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的一生,主题积极向上,场面宏伟壮观令人振奋,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24岁来到美国留学;25岁即获得美国著名高等学府麻省理工大学的硕士学位;28岁获得加州理工大学数学与航空学的双博士学位;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冯卡门教授的关门弟子;屡次发表重要学术论文,重要的航空学定律更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美国政府聘请他为技术顾问,军衔位列空军上校。
一名仅仅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有着一张当时顶级航空学专家群体中绝少见到的黄色面孔。“学森学森,学问像森林。”这是电影里的一句玩笑话,幽默而调侃,却也直接体现了他的过人之处。
然而,正当他的事业蓬勃发展,美国军方重用他的时候,他做出了在当时美国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一个举动,就是想回到刚刚获得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建设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必须回到我的祖国去。”多么简单而又坚毅的话语!他用这一句话道出了他的赤子之心、报国之志。学问却不是钱学森的最可贵之处,他最为可贵的是他的爱国的赤子之心,在他的生命中,国家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他在离开祖国的那一刻就在心里默默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欢呼声中,在礼炮声中,也在钱学森的心中,诞生了。他想回去!迫不及待的想回去!祖国此时刚解放,到处战火纷飞,千疮百孔,早已被折磨的贫穷不堪,面目全非。但纵使在祖国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的情况下,钱学森那颗归国急切的心,丝毫没有动摇。
是的,我要回去,这是一个游子的心声。当然,美国人也没有轻易的放过钱学森。在美国,无人不晓钱学森。对于他们来说,钱学森是一个人才,如果让他学以致用,把学来的知识用于美国军事方面,绝对前途无量。美国一高级将领曾说过,钱学森走到那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为了达到阻止钱学森回国的目的,美国当局开始以丰厚的物质条件拉拢他留在美国。看到钱学森不为所动后,当局转而采取种种高压措施和无中生有的流氓无赖手段,污蔑钱学森是间谍,盗取美国最高机密,非法扣押了钱学森及其家人,从而开始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政治和司法迫害。在这五年多时间里,钱学森一家被全天监视控制,生活必需品也被限制供给,钱学森私人拥有的研究资料和学术笔记散失殆尽,钱学森本人也数次无端出庭受审,每次出庭后都会伴随着美国报纸媒体的肆意污蔑和谩骂。就是在这样的重压和迫害折磨之下,钱学森回国报效的崇高信仰也从未有过分毫的动摇。终于,经过了五年的漫长等待,他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
一个大科学家的信念、骄傲、坚定、不屈不挠,就这样通过影片深深刻画在我们心里。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所有军人和科技人员跳起来欢呼雀跃时,我们也被这种振奋感染,心潮澎湃不已。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其质量,拥有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钱老无疑做到了这点。爱国、理想、信念、责任、抱负、坚持、淡泊,钱学森生命的质量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么多可贵的品质而显得沉甸甸。
让我们向钱老致敬!让我们铭记钱学森,历史也将永远记得这样一个可爱可敬的钱学森和他为中国所做的一切!
学校让我们观看了《钱学森》这一电影,钱学森生自浙江。钱学森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而留学到了美国。当他学有所成时,准备回国报效祖国,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对。美国政府用各种手段让钱学森不能回国,但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报效养育了自己的祖国。终于,在钱学森和中国人民的坚持下,钱学森胜利返回了祖国。学森回国后,发现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方面的知识是一片空白,于是钱学森就从仿制入手,并教许多战士航天知识,但是战士们都听不懂。钱学森想放弃,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誓言,又拾回了自信。最终创造出了火箭和导弹结合为一体的武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60年2月,钱学森同志指导设计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同年11月,协助聂荣臻同志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
紧接着,他带领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这是多么让人振奋的一句话啊,听到这句话我所有的爱国情绪一下就喷发出来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让中国人真真正正的在世界的舞台上站了起来。
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