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伯通为什么位列"天下五绝"之首?金庸笔下的周伯通到底怎么理解?他的隐含寓意是什么?
寓意是无欲则刚,位列五绝之首的原因是无欲无求,比其他几人境界都高。
周伯通无求无欲,比黄药师和一灯高出一筹,论功夫,他应该是天下第一,很多时候他和别人打架都不用九阴真经上的和左右互搏术,要用上,估计没人能胜过他。另外,在第三次的华山论剑中,功夫已经不是唯一的标准。周伯通心性和功夫都无人可及,他得第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绝是什么,不仅仅是武功高强,不过论武功,周伯通是高手,而且是武迷!更重要的是、杨过的情、郭靖的忠、一灯的淡薄、黄药师的邪,这还是有所牵绊,可周伯通呢,一生无牵无挂、无名无利!”新五绝“之首周伯通当之无愧。
周伯通天生是个乐天派,喜欢无拘无束的玩;他深得道家养生要旨,长寿有道,逍遥自在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寓意:无欲则刚。
周伯通,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中的人物,王重阳(“中神通”)的师弟,全真七子的师叔。他天性纯真,爱作弄别人,故有“老顽童”之称。他不拘小节,与晚辈郭靖结拜为兄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品最初于1957到1959年在《香港商报》上连载,后收入《金庸作品集》中,连同后来的《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一并,被称为金庸小说的“射雕三部曲”。
自1957年元旦以来,《射雕英雄传》一直在《香港商报》连载,偶尔金庸生病才会停下,比如1959年4月18日,编者告白,“金庸先生因病,‘射雕’暂停两天”,4月20日恢复。
据金庸自述:写《射雕》时,他正在长城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这段时期中所读的书主要是西洋的戏剧和戏剧理论,所以小说中有些情节的处理,不知不觉间是戏剧体的,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疗伤那一大段,完全是舞台剧的场面和人物调度。
《射雕英雄传》曾作过不少改动。金庸在修订时删去了一些与故事或人物并无必要联系的情节,如小红鸟、蛙蛤大战、铁掌帮行凶等等,除去了秦南琴这个人物,将她与穆念慈合二为一,同时也添加了一些新的情节,如开场时张十五说书、曲灵风盗画、黄蓉迫人抬轿与长岭遇雨、黄裳撰作《九阴真经》的经过等等。
绝是什么,不仅仅是武功高强,不过论武功,周伯通是高手,而且是武迷!更重要的是、杨过的情、郭靖的忠、一灯的淡薄、黄药师的邪,这还是有所牵绊,可周伯通呢,一生无牵无挂、无名无利!”新五绝“之首周伯通当之无愧。
周伯通天生是个乐天派,喜欢无拘无束的玩;他深得道家养生要旨,长寿有道,逍遥自在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寓意:无欲则刚。
周伯通,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中的人物,王重阳(“中神通”)的师弟,全真七子的师叔。他天性纯真,爱作弄别人,故有“老顽童”之称。他不拘小节,与晚辈郭靖结拜为兄弟。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一是功夫高。在《射雕》中他功夫对其他四绝势上偏弱,其实也不一定弱了,用上左右互搏,东邪也是叹服的;对上比四绝稍差一小点的裘千仞,可以稳胜;只是读者感觉上,气势偏弱。到《神雕》中已经明确的是高了,比四绝是偏强,直追王重阳。
二是合理继承。《神雕》最后一回,襄阳大战后,众人上华山,祭拜故去的两绝,北丐和西毒。而后讨论新五绝,杨过继承义父,改号西狂;北丐传人郭靖承袭名号,改北侠;一灯大师早已退位,改称南僧;东邪不变;周伯通接棒师兄,叫中顽童,也是合理的传承。
三是境界高。在讨论“中”的人选时,提到了小龙女和黄蓉(不一定要功夫最高嘛,智谋和功勋也一样重要),就是不提最合理的周伯通,想逗他着急,可是他真心拜服他人,全无争雄心计。“黄药师笑道:”老顽童啊老顽童,你当真了不起,我黄老邪对‘名’淡泊,一灯大师视‘名’为虚幻,只有你,却心中空空荡荡,本来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们高出一筹了。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以你居首!”(引用书中原文)
最后,这次的新五绝似乎也不那么重要。没有论剑比武,没有争夺的筹码,众人早不看重名号,又适逢国难乱世,仅是在观看一场新”华山论剑“的闹剧之后,由老顽童突发奇想,黄蓉附和,说笑般的讨论出来而已,是否昭知天下,是否如前任五绝那样的响亮,也都未可知了。
老顽童主要的特点就是反差,极高的武功和辈分,与脱序的行为之间的反差;痴迷武学,却无以武服人,争霸天下的之念;老与童本身就是反差;诸多性格特色,形成了金庸笔下一个亮眼的角色,太深的寓意似乎也谈不上。
不管怎么说,真善美永远是我们每一个积极生活的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