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发展趋势

要详细的,各个朝代的…求大神出手... 要详细的,各个朝代的…求大神出手 展开
 我来答
君家浓酎我狂歌
2012-10-17 · TA获得超过5.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98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55万
展开全部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杀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时祭祀为头等大事,贵族当王后,变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汉代丞相以一人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为相。
有些时候会设立左、右丞相(根据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据不同朝代对“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在秦汉时期,以右丞相为主相、左丞相为副相,到隋唐两宋发展成“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习俗也以右丞相高于左丞相,到明初则恢复以左丞相为正职、右丞相为副职。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汉朝与秦朝相仿,一般称为丞相,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号称三公,共同执政,权臣则多称“大司马”。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除了朝廷的宰相之外,由于汉朝采用封建与郡县并行制(也称作郡国制),因此在地方层级上有许多封国(诸如中山国、北海国、赵国等),行政区地位相当于郡。虽然封国的君主为各诸侯王,但只是傀儡,实质的长官,是皇帝派遣的相,因此王国的相实际上相当于郡的太守。此外,各郡国内还有许多县侯的封国,侯国相在品级上相当于县令、县长。
魏晋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不置尚书令,除中书令、侍中外,以他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者才是宰相;玄宗开元后,加衔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平章事。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朝至唐朝,天子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站立答话,其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靖康间复改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天子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正五品的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内阁职位渐重,但大学士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权力受到一定限制,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行宰相职责。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明清以后的大学士及军机大臣虽有宰相职责,辅助皇帝,但实际上只是皇权的执行者,没有独立决策权力。虽有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专权的情况发生,但他们的权力只是来自君主的信任,而非制度本身,相对下地位并不稳固。
很少大有为的皇帝能长期忍受权力过大的相权。因此相权在中国历史中不断的被裁减。其中较显著的变革有三个时期:
汉武帝设内廷作为政务中心。
隋代正式确立三省制;三公取消开府,成为彻底荣誉头衔。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废相,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
明清废相后,皇帝躬览庶政、自兼相权、亲辖六部、皇权大增,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等的职权与前朝宰相实有差距。
上海易动
2024-10-22 广告
主管∶中控文旅集团,易动时尚文化研究院。主办:上海易动决策杂志社。出版:中国市县领导决策月刊内参是杂志内读刊物,也是杂志能够快速发展成长的重要支柱之一,通过精心策划和编辑,推出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决策类《公司和读者内读参考》杂志。这些杂志...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上海易动提供
车旭东爱金熠
2012-10-17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3万
展开全部
春秋时期,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隋唐以后,相权被分割,由多人担任丞相处理朝政,且任期有限。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均成为宰相。从贞观元年起,以他官预宰相事便经常出现。一是以资格较浅的官员加“参议朝政”、“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专典机密”、“参议得失”等名号而预宰相事;二是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元勋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使其可以继续预闻宰相事务。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

元至清末为衰落期。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金朝罢中书、门下两省,实行一省制,以尚书省总揽政务。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明洪武元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走到它的历史尽头。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梦非花001
2012-10-17 · TA获得超过113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2.6万
展开全部
中国历史上的丞相-相邦-宰相的权力变化,从总体上来说伴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皇帝的权力不断扩大,所以宰相的权力不断被削弱,以致到了明清,取消了丞相,分社六部。在秦朝之前,丞相是权力很大的,是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的实际人员。到了西汉,刘邦即位后,丞相为了避刘邦讳,改为相邦,权力被削弱。皇帝权力加强。后宰相权力一直被削弱。到了隋唐,隋文帝设立三省六部制,宰相只是负责一个省的工作,只负责决策,而且是辅助皇帝决策。到了宋代,宰相进一步沦为只能向皇帝进言的官吏,不能自己决策任何事。在宋朝,宰相面见皇帝是可以坐着议事的。明朝前期,宰相见皇帝必须站着奏事,到了后来,必须跪着说话了。这就反映了宰相权力的下降。到了清代,干脆没有宰相,全部权利集中于皇帝,只设军机处来代皇帝抄写发放圣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非洲小白郞
2012-10-17 · TA获得超过64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8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9万
展开全部
明前各朝基本都是皇权强则相权弱,相权强则皇权弱。在明朝的时候,自明·胡惟庸案后,宰相一职被内阁取代。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