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趋势如何?

由于国家的政策,以及各大企业的需要,就业前景应该不错。... 由于国家的政策,以及各大企业的需要,就业前景应该不错。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4fed5
2021-12-12 · TA获得超过11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9万
展开全部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提高,就业问题就显得格外严峻。虽然当代社会给应届毕业生很大的优势,但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是越来越突出的,下面我就我上的就业指导课分享一下现在大学生就业趋势如何:

1.就业竞争环境激烈:现在可以看到很多招聘网站或者是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参加招聘的大学生数不胜数,而且当代的大学生一个比一个优秀,要不然就是学历高,要不然就是能力强,没有一个突出的点很难竞争上竞争岗位,招聘岗位炙手可热,就业环境很严峻。而且岗位的招聘对个人的学历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稍微高一点的工作岗位就要求硕士及以上,这一点就足够给当代大学生以压力了,有的工作岗位还要求有工作经验等等。

2.大学生数量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已经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了,近年来,国家重视高校学生的培养,好多大学都在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导致了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是在逐渐下降的,不排除一些毕业大学生另谋出路比如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深造等等的情况,但是总体来说参加招聘会的大学生数量和能够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数量比例还是失衡的。

3.当代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接受不满足自己期望的工作: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首先关注的不是这个岗位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可以长久的留在这个工作岗位发展还是这个工作岗位只是一个自己的跳板,第一关注的就是薪资是多少,前一段时间我们导员给我们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提出,当代大学生就业率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不满意工作岗位给出的薪资,说实话刚毕业的大学生即使能力很强, 但是还是没有很多工作经验,很少有工作岗位能给出自己理想的薪资来应聘自己,工作就已经很不好找了,更何况薪资待遇好的工作呢?

综上就是我能了解到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相关内容,其实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就业趋势还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是如果把角度放在大学生本身来说还是很严峻的,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了,能让自己在未来找工作时有一个亮点。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匿名用户
2013-11-02
展开全部
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具体看,当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有待改革,就业政策有待完善。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机制还存在明显问题。国家已经明确了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模式,但作为供给方,大学生所在学校仍然有派遣大学生到一些地区或者跨省的指标限制,如某名牌大学的“留京指标”为大学生总数的15%左右,这些指标先满足研究生,余下的才能够分到本科生头上。作为需求方,大中城市接收大学生的单位也需要进人指标,两者合二为一才能够实现大学生的就业,并通过派遣制度予以保证。大学生的档案和户口随着派遣证转移,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均不能够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实现。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从2002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情况看,一些省市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尤其是高职(专科)学生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另外,虽然国家政策规定大学生毕业2年内可以由学校保留档案,但由于派遣指标在当年有效,过年就不再办理派遣证,使得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因为没有指标而不能够派遣,仍然处于不确定的状态。第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望而却步。2002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60%。这中间的差距说明,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当前,基层和西部地区需要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大中城市上学,则要交纳数量可观的“借读费”。在大中城市中,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较多,成功的概率也较大。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难获得贷款的担保支持。第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有待加强。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市场范围更大,大学生毕业时能够较容易在本国甚至国际间流动。这样一种情况,使得建立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供求信息网络,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会等比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得信息,与需求方见面,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实行就业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无论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还是提高自身的求职技能,都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极为薄弱。据有关部门对7所高校、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68%的被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认为“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缺少就业指导课教材。第四,全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要有所改变。在市场就业的情况下,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需要有一个转变,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调整。比如,最近上海市大学生求职时出现了“三多三少”,即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国企少的现象。由于就业观念的不适应,有的大学生盲目跟潮,有的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第五,大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专业过细,怎么调整,也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不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近年教育部布点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02年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下降了21.6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59.7%。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恐怕是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所致。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最根本的症结。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目前,大学生就业是逐步实现市场化了,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这突出地体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情绪,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传统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查发现,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高职生和专科生就业率较低,原因是高职和专科院校大多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未与市场需求接口,没有体现高职生突出的技能特点。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一情况在扩大招生规模后被放大,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除了有上面几方面的原因外,也与全社会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不无关系。近年来,我国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庞大。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今后一个时期新成长劳动力增长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八五”期间,我国每年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16岁)为1952万。“九五”期间增至2022万,比“八五”期间平均每年多增加约70万;“十五”期间进一步增至2391万,比“九五”时期增加369万,递增幅度相当大。如此大规模的新成长劳动年龄人口自然递增,必然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2003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近1000万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有1150万人,劳动力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400万至1500万人,农村大约还有1.5亿左右剩余劳动力要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使大学生面临一个不宽松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影响。而随着就业市场化,在劳动力配置过程中必然出现磨擦性失业现象,高学历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受职业技能、求职经验和磨擦性失业等因素的影响,青年人失业率较高是一种比较普通的现象。大学毕业生作为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的一部分,通常都不是100%的就业。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不够。但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tyzyy7
高能答主

2022-02-13 · 认真答题,希望能帮到你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9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2万
展开全部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普遍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就业形势呈现出越来越严峻的发展态势。

随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放开,高校毕业生学历每年都在上移,就业岗位供不应求,普通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也日趋沉重[1]。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不仅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更是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远的发展紧紧联系。所以,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是国家、学校和个人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社会角度来说,现在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虽然时下很多大学生都是普通大学毕业。而且学校知名度,以及专业老师的负责程度,都会对学生找工作多少有点影响。

还有就是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但是这并不是我们不就业、就业难的托词,我们应该要去多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怎样去了解当前的就业方向等等。我们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其实,更应该勇敢的大步前行,不能等,要勇于去寻找,勇于去尝试,寻找就业机会,做了不一定成功,不去做永远不会成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hj781026day
高能答主

2022-02-15 · 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74
采纳率:70%
帮助的人:6.5万
展开全部

当今社会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这也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度的不断增加。虽然当代社会给了毕业生很大的优势,但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正逐渐走向夸张的趋势,下面我就简单的向大家分享一下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趋势:

就业环境的竞争:现在你可以看到很多招聘网站或学校招聘,参加招聘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比,或程度很高,是能力,而不是一个突出点很难就业的竞争,招聘热门,就业环境非常严重。而且个人教育招聘的工作也越来越高,高一点的工作要求硕士及以上,这就足以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压力,有些工作还需要工作经验等等。


2. 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培养,许多大学都在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正在逐步下降,不排除一些研究生寻找另一条出路,如考研、公务员考试、出国留学等,但总体而言,参加招聘会的大学生人数与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失衡。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接受不符合他们期望的工作。许多大学生毕业后第一个问题不是适不适合的位置,是否可以留在这工作开发了很长一段时间或工作只是一个跳板,第一个关心的是工资是多少,告诉我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引导成员提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率很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不满意工作给付,说实话即使本科的能力很强,但仍然没有很多的工作经验,有一些工作可以给自己理想的工资申请自己,工作一直都很糟糕,更别说报酬优厚的工作了?

所有这些都是我可以了解大学生就业趋势相关的内容,事实上,一般大学生就业趋势正在上升,但如果角仍然是非常严重的大学生本身,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让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有一个亮点。我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情感咨询小希
高能答主

2022-02-14 · 用力答题,不用力生活
知道答主
回答量:33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5万
展开全部

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