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有什么民族习惯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白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除同姓同宗不得结婚外,本民族内部或与其他民族之间都可通婚。解放前,各地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媒人说合。家庭中儿子成婚后即分开独立生活,男子有财产继承权,有的地方幼子还有优先继承权。怒江白族无赘婿习俗,独女也要出嫁,且
无权继承家庭财产>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
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br>
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br>
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极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br> 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 银光闪闪的“登机” “登机”是洞源县白族妇女特别喜爱的一种头饰。“登机”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每个姑娘都亲手精心缝制一顶“登机”,戴在头上去探亲、访友、赶集、幽会。“不会缝‘登机’,找不到称心人。”。据说,从前有个白族姑娘,名叫素花,她和青年猎手阿鹰相爱。有一个黑面妖精想从中破坏他们的姻缘。一天,黑面妖精趁阿鹰独自上山打猎的时候,刮起猛烈的妖风,把他卷进魔洞。素花得知消息后,不畏艰难险阻,走遍山山岭岭,四处寻找阿鹰。他的诚心感动了神仙,神仙送给她一顶银光闪闪的“登机”。她把它戴在头上,顿时觉得威力无比。她按神仙指引的方向,历尽艰险,找到魔洞,与黑面妖精展开殊死的搏斗。这时,“登机”的银光刺瞎了黑面妖精的双眼,素花终于打败了黑面妖精,救出了阿鹰,并与他结为夫妻。从此,白族妇女都把“登机”当成吉祥的象征戴在头上
草鞋——爱情的信物 洱源县西山白族地区流传着一个有关草鞋的有趣故事。传说很久以前,聚居在西山地区的男男女女,都是不穿鞋子的。一天,一位姑娘送给她的意中人一个漂亮的绣花荷包,并唱道:“妹送小哥金荷包,麻布是我自己织,花朵是我自己挑:若是小哥送信物,街上买的我不要,只要哥哥亲手做。”双方分手后,男青年寻思了一夜,到底送对方什么信物好呢。最后他想到,她用麻皮织麻布,我用麻皮打麻鞋、岂不情投意合么?于是,男青年带上一卷麻皮,来到坝区的一个“老友”家里用了三天三夜打了两双草鞋,一双自己穿,另一双回赠给热恋中的姑娘。姑娘满心欢喜地接过草鞋,把它穿在脚上,两人都觉得鞋子大小正合适,走起路来很舒服。不久以后,他们成了亲,互敬互爱,十分和睦。从此,这里的男人都学会了打草鞋,而且这里的妇女至今都兴穿男人打的草鞋。
板凳戏
好客的白族人,每逢结婚、建屋时都要邀集村里的人唱板凳戏。板凳戏的程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唱三出首(财神、赐福、魁星)。先由德高望重,夫妻偕老的长者唱“财神”:“吾乃财神老爷,今日前来庆贺!天启三阳开泰,地肥五谷丰登,农耕三春花柳,财发万万金。”接着由年事较高,知书达理的人唱“赐福”:“吾乃天官赐福,今日前来庆贺!天空红霞万朵,地上五彩缤纷,人间吉祥如意,幸福万万年。”然后,由乡间“秀才”唱“魁星”:“吾乃魁星射斗,今日前来祝贺!天上星斗拱月,地上文人荟萃,敢与李杜比美,勤奋出天才。三出首唱毕,第二阶段就由大家轮唱。轮唱的形式不拘一格,有一字腔,有吹吹腔,有滇戏。至于唱词,则要求欢乐喜庆,照搬照套,即兴创作,随人而定,其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盛饭盛汤不用勺云南省大理剑川县河溪的白族同胞,十分好客。凡是婚丧嫁娶,都要请许多客人,而且让客人个个酒足饭饱。但是,放在席桌上的饭、汤都不见瓢勺,客人都用自己的碗去撮饭,直接端起汤来倒。据说这样不受限制的让客人撮饭倒汤,才能体现出主人大方、善良的品德,也才能显示宾主的友好团结之情。现在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很多白族人都不再这样做了,很多生活习惯跟汉族都是一样的了珍贵的嫁妆——雕梅雕梅,是云南白族姑娘珍贵的嫁妆之一。每当梅子成熟季节,在白族村寨里,姑娘们便端着一盘盘青梅,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精雕细刻,那些黄爽爽的雕梅在她们手中竟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菊花,既耐人欣赏,又诱人品尝。雕梅以选择个大、肉厚、核小、颜色微黄者为佳。制作时,先将梅子用石灰水浸泡半日,取出晾干,然后以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梅子两端,用特制的小刀曲折有致地雕出花纹,待挤出梅核后,便放入洁净的盆子里,撒上少许食盐,等酸梅盐“挤”出,再配上红糖浸渍。加工精细的雕梅,可放多年也不易霉烂。</P><P><b><font color="#990000">救命房</font></b> </P><P>在白族居住的高寒山区,因气候变化无常,经常是:“山下太阳山上雨,送去尘土走泥泞。春夏秋冬一日现,脱下棉袄又穿裙。”为了使进行野外活动的人们在遇到天气聚变,气温下降时能经险为夷,白族人民在高山无人的交通要塞上,修建起一座座“救命房”。在房中备有柴禾、干粮、饮水等物,以备路人应急。这些应急措施,是白族同胞集资兴办的,这充分体现了白族同胞的传<B><FONT COLOR="#990000"><IMG SRC="fengsuxiguan.files/xisu-3.jpg" WIDTH="250" HEIGHT="228" ALIGN="LEFT"></FONT></B>统美德。</P><P><b><font color="#990000">给新郎新娘出难题</font></b></P><P>在白族聚居的洱源县,有这样一种风俗:当新郎和新娘在迎亲队伍的陪同下走进家门,客人也一一坐定以后,新郎和新娘要首先走进厨房和茶房,给厨师和茶倌传烟施礼以示感谢。而且凡在场者,无论端茶的,上菜的,还是抹桌子洗碗筷的,一律同等对待。如果忽视了这一礼节,本该上八碗,却只上六碗,留下一对空碗,扣着一张红纸条,有的一面定一副上联,要新郎对下联:有的则写一条谜语让新郎猜。新郎猜中其意,再到厨房传一巡烟,饭菜便会很快就上齐了。
</P><P><b><font color="#990000">寿鞋</font></b> <br> </P><P>在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多子女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姑娘、媳妇送来的一双双寿鞋。寿鞋收得越多,表明这个老人一生辛劳,儿女绕膝,教子有方,颇能受到后代的尊敬。当老人们穿着寿鞋走过大街小巷进,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老人们心里乐滋滋,儿女也觉得光彩。</
无权继承家庭财产>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
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br>
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br>
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极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br> 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 银光闪闪的“登机” “登机”是洞源县白族妇女特别喜爱的一种头饰。“登机”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每个姑娘都亲手精心缝制一顶“登机”,戴在头上去探亲、访友、赶集、幽会。“不会缝‘登机’,找不到称心人。”。据说,从前有个白族姑娘,名叫素花,她和青年猎手阿鹰相爱。有一个黑面妖精想从中破坏他们的姻缘。一天,黑面妖精趁阿鹰独自上山打猎的时候,刮起猛烈的妖风,把他卷进魔洞。素花得知消息后,不畏艰难险阻,走遍山山岭岭,四处寻找阿鹰。他的诚心感动了神仙,神仙送给她一顶银光闪闪的“登机”。她把它戴在头上,顿时觉得威力无比。她按神仙指引的方向,历尽艰险,找到魔洞,与黑面妖精展开殊死的搏斗。这时,“登机”的银光刺瞎了黑面妖精的双眼,素花终于打败了黑面妖精,救出了阿鹰,并与他结为夫妻。从此,白族妇女都把“登机”当成吉祥的象征戴在头上
草鞋——爱情的信物 洱源县西山白族地区流传着一个有关草鞋的有趣故事。传说很久以前,聚居在西山地区的男男女女,都是不穿鞋子的。一天,一位姑娘送给她的意中人一个漂亮的绣花荷包,并唱道:“妹送小哥金荷包,麻布是我自己织,花朵是我自己挑:若是小哥送信物,街上买的我不要,只要哥哥亲手做。”双方分手后,男青年寻思了一夜,到底送对方什么信物好呢。最后他想到,她用麻皮织麻布,我用麻皮打麻鞋、岂不情投意合么?于是,男青年带上一卷麻皮,来到坝区的一个“老友”家里用了三天三夜打了两双草鞋,一双自己穿,另一双回赠给热恋中的姑娘。姑娘满心欢喜地接过草鞋,把它穿在脚上,两人都觉得鞋子大小正合适,走起路来很舒服。不久以后,他们成了亲,互敬互爱,十分和睦。从此,这里的男人都学会了打草鞋,而且这里的妇女至今都兴穿男人打的草鞋。
板凳戏
好客的白族人,每逢结婚、建屋时都要邀集村里的人唱板凳戏。板凳戏的程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唱三出首(财神、赐福、魁星)。先由德高望重,夫妻偕老的长者唱“财神”:“吾乃财神老爷,今日前来庆贺!天启三阳开泰,地肥五谷丰登,农耕三春花柳,财发万万金。”接着由年事较高,知书达理的人唱“赐福”:“吾乃天官赐福,今日前来庆贺!天空红霞万朵,地上五彩缤纷,人间吉祥如意,幸福万万年。”然后,由乡间“秀才”唱“魁星”:“吾乃魁星射斗,今日前来祝贺!天上星斗拱月,地上文人荟萃,敢与李杜比美,勤奋出天才。三出首唱毕,第二阶段就由大家轮唱。轮唱的形式不拘一格,有一字腔,有吹吹腔,有滇戏。至于唱词,则要求欢乐喜庆,照搬照套,即兴创作,随人而定,其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盛饭盛汤不用勺云南省大理剑川县河溪的白族同胞,十分好客。凡是婚丧嫁娶,都要请许多客人,而且让客人个个酒足饭饱。但是,放在席桌上的饭、汤都不见瓢勺,客人都用自己的碗去撮饭,直接端起汤来倒。据说这样不受限制的让客人撮饭倒汤,才能体现出主人大方、善良的品德,也才能显示宾主的友好团结之情。现在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很多白族人都不再这样做了,很多生活习惯跟汉族都是一样的了珍贵的嫁妆——雕梅雕梅,是云南白族姑娘珍贵的嫁妆之一。每当梅子成熟季节,在白族村寨里,姑娘们便端着一盘盘青梅,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精雕细刻,那些黄爽爽的雕梅在她们手中竟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菊花,既耐人欣赏,又诱人品尝。雕梅以选择个大、肉厚、核小、颜色微黄者为佳。制作时,先将梅子用石灰水浸泡半日,取出晾干,然后以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梅子两端,用特制的小刀曲折有致地雕出花纹,待挤出梅核后,便放入洁净的盆子里,撒上少许食盐,等酸梅盐“挤”出,再配上红糖浸渍。加工精细的雕梅,可放多年也不易霉烂。</P><P><b><font color="#990000">救命房</font></b> </P><P>在白族居住的高寒山区,因气候变化无常,经常是:“山下太阳山上雨,送去尘土走泥泞。春夏秋冬一日现,脱下棉袄又穿裙。”为了使进行野外活动的人们在遇到天气聚变,气温下降时能经险为夷,白族人民在高山无人的交通要塞上,修建起一座座“救命房”。在房中备有柴禾、干粮、饮水等物,以备路人应急。这些应急措施,是白族同胞集资兴办的,这充分体现了白族同胞的传<B><FONT COLOR="#990000"><IMG SRC="fengsuxiguan.files/xisu-3.jpg" WIDTH="250" HEIGHT="228" ALIGN="LEFT"></FONT></B>统美德。</P><P><b><font color="#990000">给新郎新娘出难题</font></b></P><P>在白族聚居的洱源县,有这样一种风俗:当新郎和新娘在迎亲队伍的陪同下走进家门,客人也一一坐定以后,新郎和新娘要首先走进厨房和茶房,给厨师和茶倌传烟施礼以示感谢。而且凡在场者,无论端茶的,上菜的,还是抹桌子洗碗筷的,一律同等对待。如果忽视了这一礼节,本该上八碗,却只上六碗,留下一对空碗,扣着一张红纸条,有的一面定一副上联,要新郎对下联:有的则写一条谜语让新郎猜。新郎猜中其意,再到厨房传一巡烟,饭菜便会很快就上齐了。
</P><P><b><font color="#990000">寿鞋</font></b> <br> </P><P>在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多子女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姑娘、媳妇送来的一双双寿鞋。寿鞋收得越多,表明这个老人一生辛劳,儿女绕膝,教子有方,颇能受到后代的尊敬。当老人们穿着寿鞋走过大街小巷进,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老人们心里乐滋滋,儿女也觉得光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白族习俗
传统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剑川骡马会
本主节
蝴蝶会
茈碧湖歌会
海西海歌会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辱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已不多见。
日常礼仪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着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娱乐活动
白族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有赛马、荡秋千、耍麒麟、泼泥赐福、跳花盆、跳山羊等。
荡秋千:白族山区森林密布,藤条纵横林间,农民与山民平时采荞伐木,砍柴取暖,常于藤条蔓枝过手,练就荡藤攀索的本领,极喜爱荡秋千的活动。每年春节,山区,常在大榕树下捆绑篾索以成秋千;坝区,则在宽敞的坝坪立起三四丈高的杆架绑扎秋千。最精彩的莫过于青年男女双双同荡,这时常赢来围观群众的戏耍逗趣。
饮食
饮食习惯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养粒和羊肉场。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 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此外,每客一包槟椰。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新水”。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进扭时长辈上坐晚辈侍奉。
特色饮食
砂锅鱼与砂锅豆腐:将火腿片、嫩鸡块、冬菇、蛋卷、腊干片、豆腐、玉兰片、肉圆等按比例与弓鱼(或鲤鱼)放入砂锅内,放好调料,文火炖制则成。若把主料鱼换成豆腐和少量卷心菜,则成砂锅豆腐。
乳扇:是着名特产。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锅中,点上酸水(或明矾),使之呈半固态,用筷子挑起来,晒干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猪肝鲜:“将猪肝切碎,拌上盐、辣椒、酒、芝麻、八角、草果等,密封在陶罐里,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调味品。
吹肝:将完整的鲜猪肝吹足气后,放点盐,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食用时,将猪肝切片,放入香油、醋、辣椒、葱、香菜。凉拌即可。
生皮:将猪宰杀后,用火烧烤去毛,使皮烤成金黄色,肉得半生不熟,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葱、姜、醋、蒜泥等调料可吃了。生皮是旧时年节的宴客菜肴。
传统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剑川骡马会
本主节
蝴蝶会
茈碧湖歌会
海西海歌会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辱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已不多见。
日常礼仪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着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娱乐活动
白族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有赛马、荡秋千、耍麒麟、泼泥赐福、跳花盆、跳山羊等。
荡秋千:白族山区森林密布,藤条纵横林间,农民与山民平时采荞伐木,砍柴取暖,常于藤条蔓枝过手,练就荡藤攀索的本领,极喜爱荡秋千的活动。每年春节,山区,常在大榕树下捆绑篾索以成秋千;坝区,则在宽敞的坝坪立起三四丈高的杆架绑扎秋千。最精彩的莫过于青年男女双双同荡,这时常赢来围观群众的戏耍逗趣。
饮食
饮食习惯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养粒和羊肉场。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 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此外,每客一包槟椰。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新水”。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进扭时长辈上坐晚辈侍奉。
特色饮食
砂锅鱼与砂锅豆腐:将火腿片、嫩鸡块、冬菇、蛋卷、腊干片、豆腐、玉兰片、肉圆等按比例与弓鱼(或鲤鱼)放入砂锅内,放好调料,文火炖制则成。若把主料鱼换成豆腐和少量卷心菜,则成砂锅豆腐。
乳扇:是着名特产。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锅中,点上酸水(或明矾),使之呈半固态,用筷子挑起来,晒干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猪肝鲜:“将猪肝切碎,拌上盐、辣椒、酒、芝麻、八角、草果等,密封在陶罐里,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调味品。
吹肝:将完整的鲜猪肝吹足气后,放点盐,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食用时,将猪肝切片,放入香油、醋、辣椒、葱、香菜。凉拌即可。
生皮:将猪宰杀后,用火烧烤去毛,使皮烤成金黄色,肉得半生不熟,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葱、姜、醋、蒜泥等调料可吃了。生皮是旧时年节的宴客菜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白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除同姓同宗不得结婚外,本民族内部或与其他民族之间都可通婚。解放前,各地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媒人说合。家庭中儿子成婚后即分开独立生活,男子有财产继承权,有的地方幼子还有优先继承权。怒江白族无赘婿习俗,独女也要出嫁,且无权继承家庭财产。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极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
银光闪闪的“登机” “登机”是洞源县白族妇女特别喜爱的一种头饰。“登机”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每个姑娘都亲手精心缝制一顶“登机”,戴在头上去探亲、访友、赶集、幽会。“不会缝‘登机’,找不到称心人。”据说,从前有个白族姑娘,名叫素花,她和青年猎手阿鹰相爱。有一个黑面妖精想从中破坏他们的姻缘。一天,黑面妖精趁阿鹰独自上山打猎的时候,刮起猛烈的妖风,把他卷进魔洞。素花得知消息后,不畏艰难险阻,走遍山山岭岭,四处寻找阿鹰。他的诚心感动了神仙,神仙送给她一顶银光闪闪的“登机”。她把它戴在头上,顿时觉得威力无比。她按神仙指引的方向,历尽艰险,找到魔洞,与黑面妖精展开殊死的搏斗。这时,“登机”的银光刺瞎了黑面妖精的双眼,素花终于打败了黑面妖精,救出了阿鹰,并与他结为夫妻。从此,白族妇女都把“登机”当成吉祥的象征戴在头上
草鞋——爱情的信物 洱源县西山白族地区流传着一个有关草鞋的有趣故事。传说很久以前,聚居在西山地区的男男女女,都是不穿鞋子的。一天,一位姑娘送给她的意中人一个漂亮的绣花荷包,并唱道:“妹送小哥金荷包,麻布是我自己织,花朵是我自己挑:若是小哥送信物,街上买的我不要,只要哥哥亲手做。”双方分手后,男青年寻思了一夜,到底送对方什么信物好呢。最后他想到,她用麻皮织麻布,我用麻皮打麻鞋、岂不情投意合么?于是,男青年带上一卷麻皮,来到坝区的一个“老友”家里用了三天三夜打了两双草鞋,一双自己穿,另一双回赠给热恋中的姑娘。姑娘满心欢喜地接过草鞋,把它穿在脚上,两人都觉得鞋子大小正合适,走起路来很舒服。不久以后,他们成了亲,互敬互爱,十分和睦。从此,这里的男人都学会了打草鞋,而且这里的妇女至今都兴穿男人打的草鞋。
板凳戏
好客的白族人,每逢结婚、建屋时都要邀集村里的人唱板凳戏。板凳戏的程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唱三出首(财神、赐福、魁星)。先由德高望重,夫妻偕老的长者唱“财神”:“吾乃财神老爷,今日前来庆贺!天启三阳开泰,地肥五谷丰登,农耕三春花柳,财发万万金。”接着由年事较高,知书达理的人唱“赐福”:“吾乃天官赐福,今日前来庆贺!天空红霞万朵,地上五彩缤纷,人间吉祥如意,幸福万万年。”然后,由乡间“秀才”唱“魁星”:“吾乃魁星射斗,今日前来祝贺!天上星斗拱月,地上文人荟萃,敢与李杜比美,勤奋出天才。三出首唱毕,第二阶段就由大家轮唱。轮唱的形式不拘一格,有一字腔,有吹吹腔,有滇戏。至于唱词,则要求欢乐喜庆,照搬照套,即兴创作,随人而定,其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盛饭盛汤不用勺云南省大理剑川县河溪的白族同胞,十分好客。凡是婚丧嫁娶,都要请许多客人,而且让客人个个酒足饭饱。但是,放在席桌上的饭、汤都不见瓢勺,客人都用自己的碗去撮饭,直接端起汤来倒。据说这样不受限制的让客人撮饭倒汤,才能体现出主人大方、善良的品德,也才能显示宾主的友好团结之情。现在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很多白族人都不再这样做了,很多生活习惯跟汉族都是一样的了珍贵的嫁妆——雕梅雕梅,是云南白族姑娘珍贵的嫁妆之一。每当梅子成熟季节,在白族村寨里,姑娘们便端着一盘盘青梅,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精雕细刻,那些黄爽爽的雕梅在她们手中竟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菊花,既耐人欣赏,又诱人品尝。雕梅以选择个大、肉厚、核小、颜色微黄者为佳。制作时,先将梅子用石灰水浸泡半日,取出晾干,然后以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梅子两端,用特制的小刀曲折有致地雕出花纹,待挤出梅核后,便放入洁净的盆子里,撒上少许食盐,等酸梅盐“挤”出,再配上红糖浸渍。加工精细的雕梅,可放多年也不易霉烂。
救命房 在白族居住的高寒山区,因气候变化无常,经常是:“山下太阳山上雨,送去尘土走泥泞。春夏秋冬一日现,脱下棉袄又穿裙。”为了使进行野外活动的人们在遇到天气聚变,气温下降时能经险为夷,白族人民在高山无人的交通要塞上,修建起一座座“救命房”。在房中备有柴禾、干粮、饮水等物,以备路人应急。这些应急措施,是白族同胞集资兴办的,这充分体现了白族同胞的传统美德。
给新郎新娘出难题 在白族聚居的洱源县,有这样一种风俗:当新郎和新娘在迎亲队伍的陪同下走进家门,客人也一一坐定以后,新郎和新娘要首先走进厨房和茶房,给厨师和茶倌传烟施礼以示感谢。而且凡在场者,无论端茶的,上菜的,还是抹桌子洗碗筷的,一律同等对待。如果忽视了这一礼节,本该上八碗,却只上六碗,留下一对空碗,扣着一张红纸条,有的一面定一副上联,要新郎对下联:有的则写一条谜语让新郎猜。新郎猜中其意,再到厨房传一巡烟,饭菜便会很快就上齐了。
寿鞋 在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多子女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姑娘、媳妇送来的一双双寿鞋。寿鞋收得越多,表明这个老人一生辛劳,儿女绕膝,教子有方,颇能受到后代的尊敬。当老人们穿着寿鞋走过大街小巷进,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老人们心里乐滋滋,儿女也觉得光彩。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极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
银光闪闪的“登机” “登机”是洞源县白族妇女特别喜爱的一种头饰。“登机”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每个姑娘都亲手精心缝制一顶“登机”,戴在头上去探亲、访友、赶集、幽会。“不会缝‘登机’,找不到称心人。”据说,从前有个白族姑娘,名叫素花,她和青年猎手阿鹰相爱。有一个黑面妖精想从中破坏他们的姻缘。一天,黑面妖精趁阿鹰独自上山打猎的时候,刮起猛烈的妖风,把他卷进魔洞。素花得知消息后,不畏艰难险阻,走遍山山岭岭,四处寻找阿鹰。他的诚心感动了神仙,神仙送给她一顶银光闪闪的“登机”。她把它戴在头上,顿时觉得威力无比。她按神仙指引的方向,历尽艰险,找到魔洞,与黑面妖精展开殊死的搏斗。这时,“登机”的银光刺瞎了黑面妖精的双眼,素花终于打败了黑面妖精,救出了阿鹰,并与他结为夫妻。从此,白族妇女都把“登机”当成吉祥的象征戴在头上
草鞋——爱情的信物 洱源县西山白族地区流传着一个有关草鞋的有趣故事。传说很久以前,聚居在西山地区的男男女女,都是不穿鞋子的。一天,一位姑娘送给她的意中人一个漂亮的绣花荷包,并唱道:“妹送小哥金荷包,麻布是我自己织,花朵是我自己挑:若是小哥送信物,街上买的我不要,只要哥哥亲手做。”双方分手后,男青年寻思了一夜,到底送对方什么信物好呢。最后他想到,她用麻皮织麻布,我用麻皮打麻鞋、岂不情投意合么?于是,男青年带上一卷麻皮,来到坝区的一个“老友”家里用了三天三夜打了两双草鞋,一双自己穿,另一双回赠给热恋中的姑娘。姑娘满心欢喜地接过草鞋,把它穿在脚上,两人都觉得鞋子大小正合适,走起路来很舒服。不久以后,他们成了亲,互敬互爱,十分和睦。从此,这里的男人都学会了打草鞋,而且这里的妇女至今都兴穿男人打的草鞋。
板凳戏
好客的白族人,每逢结婚、建屋时都要邀集村里的人唱板凳戏。板凳戏的程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唱三出首(财神、赐福、魁星)。先由德高望重,夫妻偕老的长者唱“财神”:“吾乃财神老爷,今日前来庆贺!天启三阳开泰,地肥五谷丰登,农耕三春花柳,财发万万金。”接着由年事较高,知书达理的人唱“赐福”:“吾乃天官赐福,今日前来庆贺!天空红霞万朵,地上五彩缤纷,人间吉祥如意,幸福万万年。”然后,由乡间“秀才”唱“魁星”:“吾乃魁星射斗,今日前来祝贺!天上星斗拱月,地上文人荟萃,敢与李杜比美,勤奋出天才。三出首唱毕,第二阶段就由大家轮唱。轮唱的形式不拘一格,有一字腔,有吹吹腔,有滇戏。至于唱词,则要求欢乐喜庆,照搬照套,即兴创作,随人而定,其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盛饭盛汤不用勺云南省大理剑川县河溪的白族同胞,十分好客。凡是婚丧嫁娶,都要请许多客人,而且让客人个个酒足饭饱。但是,放在席桌上的饭、汤都不见瓢勺,客人都用自己的碗去撮饭,直接端起汤来倒。据说这样不受限制的让客人撮饭倒汤,才能体现出主人大方、善良的品德,也才能显示宾主的友好团结之情。现在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很多白族人都不再这样做了,很多生活习惯跟汉族都是一样的了珍贵的嫁妆——雕梅雕梅,是云南白族姑娘珍贵的嫁妆之一。每当梅子成熟季节,在白族村寨里,姑娘们便端着一盘盘青梅,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精雕细刻,那些黄爽爽的雕梅在她们手中竟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菊花,既耐人欣赏,又诱人品尝。雕梅以选择个大、肉厚、核小、颜色微黄者为佳。制作时,先将梅子用石灰水浸泡半日,取出晾干,然后以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梅子两端,用特制的小刀曲折有致地雕出花纹,待挤出梅核后,便放入洁净的盆子里,撒上少许食盐,等酸梅盐“挤”出,再配上红糖浸渍。加工精细的雕梅,可放多年也不易霉烂。
救命房 在白族居住的高寒山区,因气候变化无常,经常是:“山下太阳山上雨,送去尘土走泥泞。春夏秋冬一日现,脱下棉袄又穿裙。”为了使进行野外活动的人们在遇到天气聚变,气温下降时能经险为夷,白族人民在高山无人的交通要塞上,修建起一座座“救命房”。在房中备有柴禾、干粮、饮水等物,以备路人应急。这些应急措施,是白族同胞集资兴办的,这充分体现了白族同胞的传统美德。
给新郎新娘出难题 在白族聚居的洱源县,有这样一种风俗:当新郎和新娘在迎亲队伍的陪同下走进家门,客人也一一坐定以后,新郎和新娘要首先走进厨房和茶房,给厨师和茶倌传烟施礼以示感谢。而且凡在场者,无论端茶的,上菜的,还是抹桌子洗碗筷的,一律同等对待。如果忽视了这一礼节,本该上八碗,却只上六碗,留下一对空碗,扣着一张红纸条,有的一面定一副上联,要新郎对下联:有的则写一条谜语让新郎猜。新郎猜中其意,再到厨房传一巡烟,饭菜便会很快就上齐了。
寿鞋 在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多子女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姑娘、媳妇送来的一双双寿鞋。寿鞋收得越多,表明这个老人一生辛劳,儿女绕膝,教子有方,颇能受到后代的尊敬。当老人们穿着寿鞋走过大街小巷进,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老人们心里乐滋滋,儿女也觉得光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