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五一劳动奖章是全国总工会为奖励在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而颁发的荣誉奖章。 颁发范围包括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农林水利、财贸金融、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政法、卫生、科研、体育、机关团体等各行各业的职工。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基本条件是:政治坚定、思想先进,道德高尚、作风务实,学习努力、爱岗敬业,勤俭节约、勇于创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在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业绩,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一般应获奖前获得过省部级表彰。
拓展资料: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和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光荣称号,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高奖项之一。
“五一劳动奖章”和“五一劳动奖状”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为表彰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中取得显著成绩,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高奖项之一。评选办法和劳模差不多,也是由全总牵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展开全部
五一劳动奖章是全国总工会为奖励在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而颁发的荣誉奖章。
1979年,中央政府明确对“劳模”和“先进”做了理论概括——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能体现社会发展的方向。此前,“老黄牛”式的劳模,以一线工人为主,特别是产业工人,文化程度都偏低,年龄都偏大。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全社会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的时代,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劳动者豪情万丈地投入到生产学习中去。知识分子被邓小平着重强调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劳模里于是出现了很多勤学苦研的人。比如,为研制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而英年早逝的蒋筑英;被誉为“中国式保尔”的航天专家罗健夫等。 1989年的全国第八次劳模会议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召开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通知》,对劳模的评选标准做了规范,标准中对经济建设和科教卫体等领域做出贡献的人,有相当幅度的倾斜。这个标准被沿用至今。从90年代中叶开始,评选劳模又体现出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有些地方采取遮遮掩掩的方式去评,农村出来的民营企业家,就以农民的身份参评,在企业的,就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参评。比如,广东就比较早地开始评选民营企业家、私营业主当劳模。从一种激励机制来说,劳模是执政党给普通群众树立的榜样。部分功能用来指引各个时代“劳动者的热情向何处去”。大多数劳模是亿万劳动者中的一员。
时代选择了他们,把他们从茫茫人海中推选出来,被媒体塑造激活用以激励其他劳动者。他们成为我们社会几十年来的公共精神资源。他们与集体主义俱来的无我的人格力量,让那些最苛刻的人们也不好意思指责他们。比如80年代的劳模、修脚女工于素梅,在一家浴池工作,虽身患多种疾病,数十年为工人、五保户、军烈属等上门服务。她手提包里总放着一套修脚工具,无论是外出开会、作报告,走到哪里都为人修脚——类似这样的劳模很多,
而对这样的人,谁好意思评头论足呢。但自从2005年第13次全国劳模评选后,社会上对一些劳模的当选颇有微词。因为,太多的企业领导以及体育明星们都被当作劳动模范加以宣示。作为一种巨大的荣誉,劳模身份在市场化的今天,无疑能被转化为整合社会资源的有效工具。劳模评选,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在经济体制多元、价值观念多元的今天,面临挑战。事实上,顺着劳模的推选大体可以看出,从建国前的产业工人,到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主流力量,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划入定性,再到后来,社会各界的名流大腕纷纷进入劳模范畴,50多年来中国一线劳动者的身份和地位发[1]?生了深刻的内涵发展。工人阶级内部,实际上出现了时代的分层。历史意义上的工人阶层似乎不合时宜——当年作为革命先锋队的产业工人,在建国初期,也曾作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部分人在创造社会财富和对社会贡献方面已经远远地落在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后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价值应该以货币的价值尺度来体现。
90年代以来,产业工人的一些工作逐渐被先进的机器设备所取代,每年有成百万职工下岗后找不到可供生活的工作。此间,虽然国家对劳模有一定的补偿机制,但社会上曾出现了老劳模下岗后因手艺过时找不到工作而卖勋章的事情。由于不能理解,也出现了老劳模在道德上瞧不起新劳模的现象。上世纪上半叶,一些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为了唤醒产业工人的反抗意识,做了很多启蒙性的工作。据史记载,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唱起了自己新编的《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
1979年,中央政府明确对“劳模”和“先进”做了理论概括——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能体现社会发展的方向。此前,“老黄牛”式的劳模,以一线工人为主,特别是产业工人,文化程度都偏低,年龄都偏大。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全社会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的时代,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劳动者豪情万丈地投入到生产学习中去。知识分子被邓小平着重强调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劳模里于是出现了很多勤学苦研的人。比如,为研制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而英年早逝的蒋筑英;被誉为“中国式保尔”的航天专家罗健夫等。 1989年的全国第八次劳模会议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召开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通知》,对劳模的评选标准做了规范,标准中对经济建设和科教卫体等领域做出贡献的人,有相当幅度的倾斜。这个标准被沿用至今。从90年代中叶开始,评选劳模又体现出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有些地方采取遮遮掩掩的方式去评,农村出来的民营企业家,就以农民的身份参评,在企业的,就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参评。比如,广东就比较早地开始评选民营企业家、私营业主当劳模。从一种激励机制来说,劳模是执政党给普通群众树立的榜样。部分功能用来指引各个时代“劳动者的热情向何处去”。大多数劳模是亿万劳动者中的一员。
时代选择了他们,把他们从茫茫人海中推选出来,被媒体塑造激活用以激励其他劳动者。他们成为我们社会几十年来的公共精神资源。他们与集体主义俱来的无我的人格力量,让那些最苛刻的人们也不好意思指责他们。比如80年代的劳模、修脚女工于素梅,在一家浴池工作,虽身患多种疾病,数十年为工人、五保户、军烈属等上门服务。她手提包里总放着一套修脚工具,无论是外出开会、作报告,走到哪里都为人修脚——类似这样的劳模很多,
而对这样的人,谁好意思评头论足呢。但自从2005年第13次全国劳模评选后,社会上对一些劳模的当选颇有微词。因为,太多的企业领导以及体育明星们都被当作劳动模范加以宣示。作为一种巨大的荣誉,劳模身份在市场化的今天,无疑能被转化为整合社会资源的有效工具。劳模评选,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在经济体制多元、价值观念多元的今天,面临挑战。事实上,顺着劳模的推选大体可以看出,从建国前的产业工人,到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主流力量,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划入定性,再到后来,社会各界的名流大腕纷纷进入劳模范畴,50多年来中国一线劳动者的身份和地位发[1]?生了深刻的内涵发展。工人阶级内部,实际上出现了时代的分层。历史意义上的工人阶层似乎不合时宜——当年作为革命先锋队的产业工人,在建国初期,也曾作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部分人在创造社会财富和对社会贡献方面已经远远地落在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后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价值应该以货币的价值尺度来体现。
90年代以来,产业工人的一些工作逐渐被先进的机器设备所取代,每年有成百万职工下岗后找不到可供生活的工作。此间,虽然国家对劳模有一定的补偿机制,但社会上曾出现了老劳模下岗后因手艺过时找不到工作而卖勋章的事情。由于不能理解,也出现了老劳模在道德上瞧不起新劳模的现象。上世纪上半叶,一些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为了唤醒产业工人的反抗意识,做了很多启蒙性的工作。据史记载,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唱起了自己新编的《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