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培养兴趣。
学生要提高某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必须要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才行。以语文的重要性为主,来讲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或者以与语文有关的趣事来阐明,都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会阅读。
学习语文主要是和文字打交道,要让学生多阅读,爱上阅读,读的东西多了,语文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
经常翻字典。
在语文教学中,字典是学生的老师,上面收录了规范字的写法,读音,语义,使用方法,甚至还对使用情景做了举例,所以学生应该人手一本字典,经常翻看字典可以得到提高。
背诵范文。
经常阅读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强,能读出文字之外的深层含义,但是背诵范文却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尤其是美的句子,形象的比喻和各种修辞方法。
5
规范书写。
对文字的运用还体现在书写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书写提出规范的要求,不仅笔画,笔顺不出现问题,而且要求学生将字写的大方,漂亮,美观。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部分。
展开全部
楼主你好!可参照如下: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实简单的说:“语文素养”就是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既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众所周知,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可见听的重要性。放眼社会生活,倾听能力的运用非常广泛,大到听报告、听广播、听音乐,小到日常交流对话,时时处处都需要倾听。倾听的能力不是天生得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它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了学生对说话人的尊重,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非常重要。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性去听别人说,甚至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对,只有自己说的才是对的。因而就不在乎别人说什么怎么说,只关注自己有没有机会发言。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实际和名人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倾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性,提高“倾听”的自觉性。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他们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细化了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四心”,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最后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二)让学生大胆的说起来
口语交际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在生活生产中、工作中无时不存在着。大到论文答辩、演讲……小到与人沟通、待人接物、见面问好等。要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说的兴趣,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言语少,老师要多采取措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学生只有对口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爱口语,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小学生的向师心很强,任何事都喜欢向老师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每一节语文课开始,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我们教师一段生动优美的导语,几句精辟的总结……都给学生起着模范表率作用,学生也会在平时交际中努力地要求自己尽量把话说流畅、连贯。经常这样的练习也会使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其次,还要给学生创设情境,例如配乐诗朗诵,想象文中的情景,在此情此境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要他心中有话可说。最后,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很不错、很棒,使自己充满信心,这样,便会更好地激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愿意与人交流。
(三)夯实阅读指导
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他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呢?1、自觉运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图画重要内容;在书页的天地头作批注;做内容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展开想像、推理,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实。2、抱着研究的目的读。美国的教育十分重视研究性阅读,学生总是带着一定的研究专题,主动地搜寻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并写出研究论文。这种做学问式的阅读不是以囤积知识为目的,而是围绕某个问题去阅读相关材料,因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这个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我定期向学生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寻资料的途径,教给做学问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得到长久的保持。3、变眼读为心读所谓眼读,就是一般性地看书,只用眼睛扫瞄即可;而心读,指的是入乎其内,心无旁骛,用慧眼去捕捉,用心灵去感受,用生命去体验,仔细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内涵,科学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笔。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好文章、好诗词,就要让他们用心去理解,去领悟,从眼读升格为心读。4、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记忆是语言内化和运用的前提,是智力发展的生长点。读书需要记忆,尤其是那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光华的精美语言,应该烂熟于心。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第二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相比,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对文本的读解就可能有新的见识、感受和发现。熟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将语言的精品、思想的精华纳入自己的知识宝库,经发酵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迁移运用起来也才能得心应手。5、带着明确的任务读。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等领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另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教者再指导他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书与社会实践结合,每次阅读也就容易在思想认识、思维方式、语言积累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收获。 总之,课外阅读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方法,使得课内、课外阅读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的作文,是语文教学成果的体现,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展示。但却有许多的孩子怕写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刚学写作文的小学生而言,要教他们如何写好作文,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任何新鲜的东西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在他们学习写作的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那么以后的作文教学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仅有浓厚的兴趣是不行的,还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我作文、习作文、效法作文、评作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叶老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也是作文教学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教学手段,读课文(范文)不仅可以得到写作方法、技巧上的启示,并且还可以激发写作的兴趣。还可让学生模仿本文的结构写作,例如学完《找春天》后,仿写《找秋天》。学了《我会变》,学生尝试以第一人称写自己喜欢的物体。这样,学生学有例子,写有样本,每次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写作任务。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无素材,就等于愚妇无米,炊就更难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呢?这就得深入生活、广开文源。小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喜新求异的思维定势,引导他们进入多彩的生活,不仅能开阔眼界,增加其知识的积累,而且能活跃其思维,激发其提笔表达的欲望,因此我除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细心观察外,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写作素材。如儿童节,我便组织学生开展“庆六一大联欢”的活动;在母亲节,开展“我为妈妈献礼物”的活动;教师节,开展“老师,我想对您说”的活动。经过这些活动,学生的亲身经历多了,视野扩大了,积累的写作素材就丰富了,拿起笔来就有大量的内容可选择。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总之,提高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法宝,让语文学习成为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快乐和轻松的事情。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实简单的说:“语文素养”就是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既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众所周知,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可见听的重要性。放眼社会生活,倾听能力的运用非常广泛,大到听报告、听广播、听音乐,小到日常交流对话,时时处处都需要倾听。倾听的能力不是天生得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它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了学生对说话人的尊重,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非常重要。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性去听别人说,甚至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对,只有自己说的才是对的。因而就不在乎别人说什么怎么说,只关注自己有没有机会发言。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实际和名人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倾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性,提高“倾听”的自觉性。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他们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细化了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四心”,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最后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二)让学生大胆的说起来
口语交际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在生活生产中、工作中无时不存在着。大到论文答辩、演讲……小到与人沟通、待人接物、见面问好等。要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说的兴趣,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言语少,老师要多采取措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学生只有对口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爱口语,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小学生的向师心很强,任何事都喜欢向老师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每一节语文课开始,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我们教师一段生动优美的导语,几句精辟的总结……都给学生起着模范表率作用,学生也会在平时交际中努力地要求自己尽量把话说流畅、连贯。经常这样的练习也会使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其次,还要给学生创设情境,例如配乐诗朗诵,想象文中的情景,在此情此境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要他心中有话可说。最后,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很不错、很棒,使自己充满信心,这样,便会更好地激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愿意与人交流。
(三)夯实阅读指导
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他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呢?1、自觉运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图画重要内容;在书页的天地头作批注;做内容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展开想像、推理,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实。2、抱着研究的目的读。美国的教育十分重视研究性阅读,学生总是带着一定的研究专题,主动地搜寻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并写出研究论文。这种做学问式的阅读不是以囤积知识为目的,而是围绕某个问题去阅读相关材料,因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这个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我定期向学生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寻资料的途径,教给做学问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得到长久的保持。3、变眼读为心读所谓眼读,就是一般性地看书,只用眼睛扫瞄即可;而心读,指的是入乎其内,心无旁骛,用慧眼去捕捉,用心灵去感受,用生命去体验,仔细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内涵,科学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笔。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好文章、好诗词,就要让他们用心去理解,去领悟,从眼读升格为心读。4、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记忆是语言内化和运用的前提,是智力发展的生长点。读书需要记忆,尤其是那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光华的精美语言,应该烂熟于心。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第二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相比,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对文本的读解就可能有新的见识、感受和发现。熟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将语言的精品、思想的精华纳入自己的知识宝库,经发酵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迁移运用起来也才能得心应手。5、带着明确的任务读。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等领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另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教者再指导他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书与社会实践结合,每次阅读也就容易在思想认识、思维方式、语言积累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收获。 总之,课外阅读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方法,使得课内、课外阅读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的作文,是语文教学成果的体现,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展示。但却有许多的孩子怕写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刚学写作文的小学生而言,要教他们如何写好作文,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任何新鲜的东西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在他们学习写作的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那么以后的作文教学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仅有浓厚的兴趣是不行的,还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我作文、习作文、效法作文、评作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叶老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也是作文教学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教学手段,读课文(范文)不仅可以得到写作方法、技巧上的启示,并且还可以激发写作的兴趣。还可让学生模仿本文的结构写作,例如学完《找春天》后,仿写《找秋天》。学了《我会变》,学生尝试以第一人称写自己喜欢的物体。这样,学生学有例子,写有样本,每次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写作任务。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无素材,就等于愚妇无米,炊就更难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呢?这就得深入生活、广开文源。小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喜新求异的思维定势,引导他们进入多彩的生活,不仅能开阔眼界,增加其知识的积累,而且能活跃其思维,激发其提笔表达的欲望,因此我除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细心观察外,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写作素材。如儿童节,我便组织学生开展“庆六一大联欢”的活动;在母亲节,开展“我为妈妈献礼物”的活动;教师节,开展“老师,我想对您说”的活动。经过这些活动,学生的亲身经历多了,视野扩大了,积累的写作素材就丰富了,拿起笔来就有大量的内容可选择。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总之,提高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法宝,让语文学习成为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快乐和轻松的事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8-10-18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国家标准的20%。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自由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涉及历代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诗经》中的重要篇目如《关雎》《相鼠》《硕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余篇,大部分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部分同学也能出口能诵。古代经典散文如《资治通鉴》(部分)《狼三则》《愚公移山》《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部分同学的背诵篇目里。徐荣婷等同学主要背诵的是宋词,如《念奴娇》《雨霖铃》《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廖尉翰同学背诵的主要是《增广贤文》章节。何俊毅同学背完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
1、撰写、交流读书笔记,提高写作水平。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书笔记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我在新浪网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上申请的博客yshtxy)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数年的坚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积淀、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国家标准的20%。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自由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涉及历代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诗经》中的重要篇目如《关雎》《相鼠》《硕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余篇,大部分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部分同学也能出口能诵。古代经典散文如《资治通鉴》(部分)《狼三则》《愚公移山》《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部分同学的背诵篇目里。徐荣婷等同学主要背诵的是宋词,如《念奴娇》《雨霖铃》《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廖尉翰同学背诵的主要是《增广贤文》章节。何俊毅同学背完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
1、撰写、交流读书笔记,提高写作水平。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书笔记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我在新浪网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上申请的博客yshtxy)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数年的坚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积淀、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注意感情的培养,以情激趣;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课内语文学习要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等等。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设疑法,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悬念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关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使关切的心情变成学习的兴趣。感染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深入发掘课文蕴含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兴趣。激励法,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诱导法,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诱导,把学生其它方面的兴趣吸引到语文学习上来。
二、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相结合。
(一)、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1、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
“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当一个人在听话时,能通过快速的感知体验,比较准确地把握对方言语的主旨要点,体会到言语中蕴含的感情,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这就说明他有较强的语感;阅读一篇文章,能准确捕捉到文章的意旨,也说明有着很强的语感。一个人如有很强的语感,说话时方能做到得体自然,写文章时才能做到准确达意。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审美能力的高低。把语感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思想亮点,是一线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任务,还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语感培养的方法有:1、联系生活,获得语感。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就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学生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中的语言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生活经历,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有关联想和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准确的语感。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充分利用体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体内容以后,我启发说:“同学们,《月光曲》的谱写过程是多么感人啊!快读一读,把文中的‘贝多芬’换成‘我’,边读边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尽情地表达出来!”学生们好奇地捧起课本,如饥似渴地朗读起来。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本的人物融为一体,细腻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汩汩涌出。当读到“盲姑娘渴望亲耳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却又怕哥哥难过,安慰哥哥:‘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段时,有的同学动情地说:“多么善良的姑娘啊,她是那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有的学生说:“真没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上,依然有人那么喜欢我的音乐。她虽然穷,但我一定要满足她的愿望,亲自为弹奏。一曲。”当学生读到“贝多芬……推开门……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时,震惊地说:“是她吗?这就是那位善良的姑娘吗?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是出自她的手吗?她真是身强志坚啊!—这不正反映了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关爱,反映了盲姑娘坚强、善良的品性吗?
2、诵读体味,形成语感。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的习惯。要在充分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当今语言学习缺乏充分的朗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弱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要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说说读课文后的体会,如果体会不深刻,再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那么,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的言语习惯养成了,语言修养加强了,语感也就具备了。
(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1、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每课书教完后,我都要找来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为学生扩展阅读,让他们扩大阅读量。让学生有新的感受、新的体验,除此之外,还上网查阅资料,为学生扩大阅读量。曾下载文章《安徒生童话》、《汤姆索亚历险记》、小学生生优秀作文。通过多读,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也使学生的思想逐渐变得深邃了。
2、 多读多背,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了。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叶圣陶先生多次重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在他的《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力推“吟诵”。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教学中,注意多读书。在教《百合花》一文中,为了体会通讯员的性格特征,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表现通讯员性格特征的语句,学生找到后,反复朗读体会通讯员的性格特征,体会描写好在哪,以后怎样借鉴写法,也写出这样精彩的作品。由于注意朗读和体会,学生明确了写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三、开展语文活动,厚实文化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早已提出:“虽有佳肴,弗知其味;虽有至道,弗知真善。”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无不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让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实现,活动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要途径之一,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的。
1、每日一句的积累,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作为课堂检验的重头戏,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不定时的举行朗诵会,有诗朗诵,经典文本的朗诵,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诗的语言,音调和押韵,念起来给人以极大的快感”。结合课文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每次分组举行,汲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活动增加了积累,锻练了语文,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性趣,增加了文化更深的认识。
3、每日的一句,全班同学都参与“我喜欢的名句”活动,每天由一位同学将喜欢的名句写在相应的专栏里,其余的同学可以写也可以为自己选择,将自己喜欢的名句放到摘抄本,日记或作业本的封面,通过这项活动,使同学们从平淡的文学世界走向了心中的殿堂,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写作语文,学生的作品逐渐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4、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由途径。经典在不同的时期,意义不同。特别是我国历精典子籍,处在青少年时期要应该作为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四书》《史记》《公羊传》等,作为教师的我们每一次阅读都是第一次接触一个世界,如同现实中接受新鲜的经验一样,许多年以后,也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读过的书,可是它已经把种子留在了我们身上,它可以持续地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仅是看重书中的情节,更应该是书中所涉及的文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俗语书:“读一部好书,做完美人生”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教的过程中确没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主要采用这样一些有效的做法:建立教学常规,在教学之初用一段时间,重点建立教学常规,为学生规定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规矩,如语文课上怎样读书,怎样提问,怎样回答……每个老师制定的项目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教给学习方法,强化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先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强化训练,例如,培养预习的习惯,教师在指导预习的步骤和方法,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达到自动的程度,这样,预习的习惯就养成了。严格要求,坚持不懈,良好的语文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起来的,不良的语文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因此需要时间严格要求,作坚持不懈的努力。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自发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以活动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积极研究,积累营养,学生才不至于“陷入与文化根基断裂的危险”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我国的经典子籍以及我们的国文,扶着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力争让学生对我们的民族语言有深厚的感情,读书有鉴别,学语文有“灵气”写文章有个性,如果语文教师能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底子”也就能放飞学生明天的梦想。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但愿语文学习成为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快乐和轻松的事情,因为学生有了坚实的语文素养和自由宽广的语文学习空间。
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注意感情的培养,以情激趣;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课内语文学习要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等等。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设疑法,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悬念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关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使关切的心情变成学习的兴趣。感染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深入发掘课文蕴含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兴趣。激励法,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诱导法,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诱导,把学生其它方面的兴趣吸引到语文学习上来。
二、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相结合。
(一)、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1、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
“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当一个人在听话时,能通过快速的感知体验,比较准确地把握对方言语的主旨要点,体会到言语中蕴含的感情,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这就说明他有较强的语感;阅读一篇文章,能准确捕捉到文章的意旨,也说明有着很强的语感。一个人如有很强的语感,说话时方能做到得体自然,写文章时才能做到准确达意。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审美能力的高低。把语感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思想亮点,是一线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任务,还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语感培养的方法有:1、联系生活,获得语感。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就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学生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中的语言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生活经历,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有关联想和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准确的语感。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充分利用体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体内容以后,我启发说:“同学们,《月光曲》的谱写过程是多么感人啊!快读一读,把文中的‘贝多芬’换成‘我’,边读边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尽情地表达出来!”学生们好奇地捧起课本,如饥似渴地朗读起来。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本的人物融为一体,细腻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汩汩涌出。当读到“盲姑娘渴望亲耳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却又怕哥哥难过,安慰哥哥:‘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段时,有的同学动情地说:“多么善良的姑娘啊,她是那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有的学生说:“真没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上,依然有人那么喜欢我的音乐。她虽然穷,但我一定要满足她的愿望,亲自为弹奏。一曲。”当学生读到“贝多芬……推开门……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时,震惊地说:“是她吗?这就是那位善良的姑娘吗?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是出自她的手吗?她真是身强志坚啊!—这不正反映了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关爱,反映了盲姑娘坚强、善良的品性吗?
2、诵读体味,形成语感。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的习惯。要在充分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当今语言学习缺乏充分的朗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弱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要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说说读课文后的体会,如果体会不深刻,再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那么,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的言语习惯养成了,语言修养加强了,语感也就具备了。
(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1、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每课书教完后,我都要找来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为学生扩展阅读,让他们扩大阅读量。让学生有新的感受、新的体验,除此之外,还上网查阅资料,为学生扩大阅读量。曾下载文章《安徒生童话》、《汤姆索亚历险记》、小学生生优秀作文。通过多读,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也使学生的思想逐渐变得深邃了。
2、 多读多背,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了。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叶圣陶先生多次重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在他的《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力推“吟诵”。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教学中,注意多读书。在教《百合花》一文中,为了体会通讯员的性格特征,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表现通讯员性格特征的语句,学生找到后,反复朗读体会通讯员的性格特征,体会描写好在哪,以后怎样借鉴写法,也写出这样精彩的作品。由于注意朗读和体会,学生明确了写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三、开展语文活动,厚实文化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早已提出:“虽有佳肴,弗知其味;虽有至道,弗知真善。”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无不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让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实现,活动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要途径之一,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的。
1、每日一句的积累,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作为课堂检验的重头戏,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不定时的举行朗诵会,有诗朗诵,经典文本的朗诵,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诗的语言,音调和押韵,念起来给人以极大的快感”。结合课文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每次分组举行,汲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活动增加了积累,锻练了语文,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性趣,增加了文化更深的认识。
3、每日的一句,全班同学都参与“我喜欢的名句”活动,每天由一位同学将喜欢的名句写在相应的专栏里,其余的同学可以写也可以为自己选择,将自己喜欢的名句放到摘抄本,日记或作业本的封面,通过这项活动,使同学们从平淡的文学世界走向了心中的殿堂,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写作语文,学生的作品逐渐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4、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由途径。经典在不同的时期,意义不同。特别是我国历精典子籍,处在青少年时期要应该作为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四书》《史记》《公羊传》等,作为教师的我们每一次阅读都是第一次接触一个世界,如同现实中接受新鲜的经验一样,许多年以后,也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读过的书,可是它已经把种子留在了我们身上,它可以持续地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仅是看重书中的情节,更应该是书中所涉及的文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俗语书:“读一部好书,做完美人生”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教的过程中确没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主要采用这样一些有效的做法:建立教学常规,在教学之初用一段时间,重点建立教学常规,为学生规定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规矩,如语文课上怎样读书,怎样提问,怎样回答……每个老师制定的项目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教给学习方法,强化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先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强化训练,例如,培养预习的习惯,教师在指导预习的步骤和方法,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达到自动的程度,这样,预习的习惯就养成了。严格要求,坚持不懈,良好的语文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起来的,不良的语文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因此需要时间严格要求,作坚持不懈的努力。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自发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以活动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积极研究,积累营养,学生才不至于“陷入与文化根基断裂的危险”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我国的经典子籍以及我们的国文,扶着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力争让学生对我们的民族语言有深厚的感情,读书有鉴别,学语文有“灵气”写文章有个性,如果语文教师能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底子”也就能放飞学生明天的梦想。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但愿语文学习成为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快乐和轻松的事情,因为学生有了坚实的语文素养和自由宽广的语文学习空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培养小学阶段语文学习能力,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培养扎实的基础知识。
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日常积累,尤其在基础知识方面,强调习惯的养成。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笔顺、词义的等文字基本功方面的掌握。这些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将对语文学习产生持续的影响,学习习惯形成后将很难进行改变,比如写字的习惯方面,写字的笔顺习惯,如果形成错误的笔顺习惯,将很难进行纠正,因此在刚接触知识的阶段,就要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阅读能力包括了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思辨能力、文学素养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对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是知识进行输入的过程,是语文学习积累的方式,同时通过阅读还可以为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有家长来进行引导。通过适当的方式,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主动阅读的习惯。如果家长采取的阅读引导方式不正确,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让孩子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任务,从而对阅读产生抵触心理。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初期,尽量不要限制孩子阅读的题材,开卷有益,从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阅读,拓展阅读的范围,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增加学习的知识面。
除此之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孩子情感的唤醒,透过文字来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小学阶段的阅读过程中不要忽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书面语言的声化,通过朗读不仅能排除阅读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保持思想的集中,还有利于孩子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好地来把握阅读的层次、结构、中心思想。
第三,做好作文学习的积累。
作文的学习也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之一。作文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孩子掌握作文的基础知识和写作方法,了解作文的写作技巧可以激发写作的兴趣,减少排斥的心理。同时,作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积累,不但要阅读优秀文章,还要引导孩子对优秀的作文进行分析和总结,思考优秀作文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面,对于摘抄的文章段落,可以引导孩子先对段落进行赏析,分析这些段落好在了哪里,运用了什么手法等。对于作为素材的积累,要思考素材可以运用到什么场景和主题中。
第一,培养扎实的基础知识。
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日常积累,尤其在基础知识方面,强调习惯的养成。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笔顺、词义的等文字基本功方面的掌握。这些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将对语文学习产生持续的影响,学习习惯形成后将很难进行改变,比如写字的习惯方面,写字的笔顺习惯,如果形成错误的笔顺习惯,将很难进行纠正,因此在刚接触知识的阶段,就要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阅读能力包括了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思辨能力、文学素养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对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是知识进行输入的过程,是语文学习积累的方式,同时通过阅读还可以为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有家长来进行引导。通过适当的方式,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主动阅读的习惯。如果家长采取的阅读引导方式不正确,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让孩子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任务,从而对阅读产生抵触心理。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初期,尽量不要限制孩子阅读的题材,开卷有益,从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阅读,拓展阅读的范围,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增加学习的知识面。
除此之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孩子情感的唤醒,透过文字来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小学阶段的阅读过程中不要忽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书面语言的声化,通过朗读不仅能排除阅读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保持思想的集中,还有利于孩子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好地来把握阅读的层次、结构、中心思想。
第三,做好作文学习的积累。
作文的学习也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之一。作文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孩子掌握作文的基础知识和写作方法,了解作文的写作技巧可以激发写作的兴趣,减少排斥的心理。同时,作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积累,不但要阅读优秀文章,还要引导孩子对优秀的作文进行分析和总结,思考优秀作文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面,对于摘抄的文章段落,可以引导孩子先对段落进行赏析,分析这些段落好在了哪里,运用了什么手法等。对于作为素材的积累,要思考素材可以运用到什么场景和主题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