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镶蓝旗和镶白旗的那个地位高
镶白旗地位高。
八旗的排序: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从上所述,正黄旗并不是努尔哈赤亲统的部队。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
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旗制与八旗满洲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皇帝直接控制上三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顺治前)或正白旗(顺治时期及后期),间接控制其他五旗),旗制终清未改。
扩展资料:
八旗成员结构:
八旗制度建立在“兵民合一”的基础上,入关前没有兵饷规定。天聪四年皇太极说:“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当时,兴京(今辽宁新宾)内城居宗室勋戚,外城居宿卫亲兵万余。
此外远近十余万户,散处辽河东西,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征调时所发行粮也很有限。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饷的主要形式是坐粮,包括钱、粮两部分,从征时发给部分行粮。
八旗兵丁按其兵种可分为亲军、前锋、护军、领催、马甲、步兵、炮甲、养育兵、匠役等,其兵饷的数量亦有所差别,且时有增损。
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的生活,从顺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见圈地令),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官兵三次共分得旗地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亩。
八旗兵丁的份地为五晌(一晌约六亩),终清没有大的变化。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初规定旗民不交产,几经反复,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才最后取消禁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洲八旗
能比的是下五旗之首正红旗,比其他四旗地位高。
还有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地位高于下五旗。其注意,上三旗以镶黄旗最为尊贵,是上三旗之首,这是改旗留下的历史原因。镶黄旗着明黄色镶红边的军服,而正黄旗着暗黄色的军服。皇帝自己着明黄服色,大内高手也都是明黄色的黄马褂,两黄旗地位一目了然。
论清初的战斗力,镶白旗的战斗力要高于正蓝旗和镶蓝旗。因为两白旗原来是努尔哈赤亲统的精锐重甲部队正黄旗和镶黄旗。努尔哈赤死后,掌握白旗力量的皇太极登基,遂将自己的两白旗名号与两黄旗对调,以突出自己的尊贵。而后,原努尔哈赤的精锐部队两白旗便落入了异军突起的多尔衮和多铎手中。这也是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兄弟能以两旗之力强势挑战其他六旗,最终多尔衮当上摄政王、顺治当上皇帝的支柱。否则,有两黄旗(鳌拜等)和正蓝旗(豪格亲掌)强力支持、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暗中支持的皇太极长子豪格可就是皇帝了。
(皇太极死后,除了多尔衮兄弟外,在其他六旗眼中,皇太极长子豪格无疑是继承地位的最佳人选。可是睿亲王多尔衮也要当皇帝,与豪格相争,礼亲王代善父子的两红旗遂保持中立。后来统帅镶蓝旗的济尔哈朗看到多尔衮实力太强,而又不愿满清分裂内讧,只能被迫放弃支持豪格,在孝庄的建议下,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提出以皇太极之幼子福临为帝的建议,并说服了效忠皇太极的两黄旗,也说服了满足了权力欲望的多尔衮。最终豪格可怜的只保住了手中的正蓝旗,其他特权一概没有,而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做了摄政王,并以多尔衮为主。)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派肃亲王豪格的蓝旗部队进军川陕,派豫亲王多铎(七剑中的多格多)的白旗部队(七剑中是镶蓝旗)进军江南,豪格搞不定李自成,还得多铎半途增援,可见白旗的战斗力。多铎进入河南、山东和江南,如入无人之境,最后进入福建,招降了郑成功的老爹郑芝龙。
下五旗兵卫制官兵,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
2015-07-16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2015-07-16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