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朝代的市井生活?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简单的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同时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通过表现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
张择端欲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一些社会顽疾。由于宋太宗采取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成为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北宋官吏利用绘画向皇帝表述民情的手法不止一例,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大灾之年,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借工匠绘制的《流民图》请求宋神宗停止王安石的变法活动。遗憾的是,宋徽宗迷恋精绘祥瑞和吉兆,他看出《清明上河图》的画中用意,不愿收藏,只在卷首题签后就将其赏赐出去。
扩展资料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
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画有的人数,说法不一,常见的有500余人说(白寿彝《中国通史》) 、815人说(汤友常数米法)、1695人说(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此外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各种说法较为一致。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2015-05-20
北宋时期,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富庶,商业活动日趋频繁,都市文化勃然兴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画中一个新的绘画样式——风俗画,应运而生了,《清明上河图》,正是其中场面最宏大,内容最丰富,技巧最高超的代表作.
当时北宋的都城汴梁人口密集,屋宇林立,繁华似锦,热闹非凡,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汴梁从城内到城郊的一路风景.这幅煌煌巨制有将近5.2米长,上面画着五百多个人物,有仕人、农民、工匠、商人、医生、相士、和尚、道士、官吏、船工以及家庭妇女,他们各自忙忙碌碌,有的赶集、有的做买卖、有的闲逛,有的饮酒、有的聚谈,有推船的、有拉车的、有骑马的、有乘轿的……;还有皇城的楼宇宫墙、街市里的各色店铺、贯穿全图的汴河、河里的船只往来、河上的虹桥飞架、城里的官府宅邸、郊外的茅屋村舍……,这幅图画就像一个凝固的长镜头,把那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做了一个真实而细腻的全景式记录.
图中最精彩的一段便是描绘一艘大船正要穿过桥梁的情形.横跨汴河的大桥叫做虹桥,它不需要桥墩的支撑,采用的是“叠梁拱”的简单结构,却充分利用了力学原理,坚固异常,是中国工程学上的一个奇迹.那艘大船更体现出当时高超的造船技术,作者对它的描绘也更加不遗余力:船只正要穿桥而过,但不知什么原因,桅杆还没有放下,眼看船头就要撞上虹桥了,这一下,船工们大为紧张,有的死死撑住船舷,不让船只撞上桥梁,有的用竹竿抵住桥洞,以免湍急的河水冲偏了航道,一些身手矫健的则立刻去降下桅杆,同时,桥上也聚集了一群看热闹的百姓,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这一切,都栩栩如生,几百年前的景象历历在目,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生动传神的表现力和把握大场景的非凡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清明上河图》景物繁多,不遗巨细,但却并不显得琐碎繁缛,这一方面是因为构图得当,疏密适宜,一方面也由于画家笔法雄健,精微细致的高超绘画技艺.
此图的作者张择端,在历史上留下的记载非常少,只知道他是翰林画院中的待诏,虽然如此,这一幅《清明上河图》已经足以让他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