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展开全部
战国魏国是在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
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
扩展资料:
1、齐:山东省(鲁南除外)、河北省的东南部、河南省东部
2、楚: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山东省南部、江苏、淅江大部、上海、江西省,最盛时还包括现在陕西南部的汉中地区
3、秦:陕西北部和中部、甘肃东部、四川、重庆,这只是与六国相持附段。在秦昭襄王时,山东的定陶也是秦国的地方,是穰候魏冉的封地。
4、燕: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吉林南部,朝鲜北部部分地区。
5、赵:山西中北部、内蒙南部、河北中南部
6、魏: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与东部
7、韩:河南中部、山西上党地区,是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只要取自郑国。后来,上党地区为赵国所夺。
展开全部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都城遗址。魏君主姬姓。先祖毕万被晋献公封为大夫,居魏(今山西芮城北),后世以魏为氏。公元前453年,魏桓子与赵、韩三家分晋,前 403年被周天子策命为诸侯,建立魏政权。先后迁徙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约7公里青龙河畔)、大梁(今河南开封)等地为都。
毕万受封之地魏城位于今山西芮槭县北中条山南麓,南距黄河10余里。城址平面略呈方形,方向正北,除西墙外,其他城墙在地面上均可见到。城周长约4500米,城基宽13~15米。城墙为夯筑,分上下两层,卜层又分内外两部。南墙保存较好,长1150米;北城墙保存最好,长1000多米,地势高,似经过补修,东城墙全长l268米,西城墙约1000米。古城东南、东北、西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有月牙状夯土台。城内的文化堆积层里出上的遗物有战国时代的瓦片和陶器残片;还有春秋末至战国初的墓葬以及汉代遗物残迹等。学术界一般认为此城即魏最忉的封地。
安邑,自魏绛徙都(前562)至魏惠王迁都大梁(前361),为魏都达200年之久。古城位于禹王村附近。传说夏禹曾在这里居住,故称禹王城或夏王城。经实地勘察,古城由时代不同的大中小三城和禹王庙构成,小城居大城中央,禹王庙在小城东南角,中城在大城内西南部。大城周围约15.5公里,略呈梯形,北墙、西墙和南-墙保存较好,现长分别为2100米、4980米和3565米。墙系夯筑,存高1~4米。遗物时代上至战国,下迄汉代。中城严面略呈方形,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城周约6.5公里,城墙宽5~7米,残存高度1~4米,夯层厚l0厘米。它利用了大城西城墙的南段,南城墙的西段作为西城墙和南城墙。城内布满汉代文化层,也有战国时代的遗物,堆积厚度一般在2米左右。小城平面为矩形,周长约3公里,城墙保存完好,总面积约75.4万平方米。地势西高东低,城址比周围地面高出1~4米,远视形如上台。文化层堆积较厚,多为战国至汉代遗物。小城东南角为禹王台,俗称青台。面呈方形,边宽70米左右,台高8米,夯土筑成。夯七层内有战国到宋元时期的遗物,还有琉璃瓦等。据说,此台所建禹王庙,毁于民国时期,遗留的文物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残碑。根据综合分析,考古专家一般认为大城相当于战国时代,中城大致存在于秦汉或稍晚,小城可能与大城同时建造,为大城的一部分或宫城,以后经汉朝至北魏,使用时间最长。据此推测,大城即魏都安邑,中城系秦汉河东郡治所。
毕万受封之地魏城位于今山西芮槭县北中条山南麓,南距黄河10余里。城址平面略呈方形,方向正北,除西墙外,其他城墙在地面上均可见到。城周长约4500米,城基宽13~15米。城墙为夯筑,分上下两层,卜层又分内外两部。南墙保存较好,长1150米;北城墙保存最好,长1000多米,地势高,似经过补修,东城墙全长l268米,西城墙约1000米。古城东南、东北、西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有月牙状夯土台。城内的文化堆积层里出上的遗物有战国时代的瓦片和陶器残片;还有春秋末至战国初的墓葬以及汉代遗物残迹等。学术界一般认为此城即魏最忉的封地。
安邑,自魏绛徙都(前562)至魏惠王迁都大梁(前361),为魏都达200年之久。古城位于禹王村附近。传说夏禹曾在这里居住,故称禹王城或夏王城。经实地勘察,古城由时代不同的大中小三城和禹王庙构成,小城居大城中央,禹王庙在小城东南角,中城在大城内西南部。大城周围约15.5公里,略呈梯形,北墙、西墙和南-墙保存较好,现长分别为2100米、4980米和3565米。墙系夯筑,存高1~4米。遗物时代上至战国,下迄汉代。中城严面略呈方形,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城周约6.5公里,城墙宽5~7米,残存高度1~4米,夯层厚l0厘米。它利用了大城西城墙的南段,南城墙的西段作为西城墙和南城墙。城内布满汉代文化层,也有战国时代的遗物,堆积厚度一般在2米左右。小城平面为矩形,周长约3公里,城墙保存完好,总面积约75.4万平方米。地势西高东低,城址比周围地面高出1~4米,远视形如上台。文化层堆积较厚,多为战国至汉代遗物。小城东南角为禹王台,俗称青台。面呈方形,边宽70米左右,台高8米,夯土筑成。夯七层内有战国到宋元时期的遗物,还有琉璃瓦等。据说,此台所建禹王庙,毁于民国时期,遗留的文物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残碑。根据综合分析,考古专家一般认为大城相当于战国时代,中城大致存在于秦汉或稍晚,小城可能与大城同时建造,为大城的一部分或宫城,以后经汉朝至北魏,使用时间最长。据此推测,大城即魏都安邑,中城系秦汉河东郡治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