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史记·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翻译: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
另: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
《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 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 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 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 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 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翻译: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
另: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
《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 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 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 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 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 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0575.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离骚》简介
一、《离骚》的题义。
对于《离骚》的题义,历来有多种解释:1、遭遇忧愁;2、别离的忧愁;3、牢骚;4、楚地古乐曲名。
二、《离骚》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楚顷襄王初年。
三、《离骚》的主题。
《离骚》是屈原自述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屈原的峻洁人格、美政理想、爱国情感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九死不悔的追求精神在诗中水乳交融,构成了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
四、《离骚》的艺术特点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像“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样的诗句,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他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强烈的抒情与奇幻的想象结合,更深沉地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诗作写屈原身世高贵而出生奇异,具有非凡的才能,美好的品质,高尚的志趣,雄伟的志向和高远的理想。不仅如此,抒情主人公的光辉人格还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思想行为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塑造这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象征的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3、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极大的拓展。《离骚》不仅运用了较《诗经》更加丰富的喻象,也不仅把片段的比兴发展为长诗中的连续应用,而且发展出喻象、喻体合一浑融的艺术手法。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句,把培植香草和栽培贤能完全融为一体,具有象征的意义。这种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深远。
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极尽开阖抑扬的变化。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实写,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虚写,表现对理想的探索。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半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歌跌宕起伏,意境层进层新,情感得以尽情挥洒。
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他也创构了长篇巨制。《离骚》后半的主客问答形式,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兮”、“些”、“羌”、“只”等词语也增强了楚辞的地方特色。
一、《离骚》的题义。
对于《离骚》的题义,历来有多种解释:1、遭遇忧愁;2、别离的忧愁;3、牢骚;4、楚地古乐曲名。
二、《离骚》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楚顷襄王初年。
三、《离骚》的主题。
《离骚》是屈原自述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屈原的峻洁人格、美政理想、爱国情感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九死不悔的追求精神在诗中水乳交融,构成了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
四、《离骚》的艺术特点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像“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样的诗句,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他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强烈的抒情与奇幻的想象结合,更深沉地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诗作写屈原身世高贵而出生奇异,具有非凡的才能,美好的品质,高尚的志趣,雄伟的志向和高远的理想。不仅如此,抒情主人公的光辉人格还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思想行为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塑造这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象征的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3、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极大的拓展。《离骚》不仅运用了较《诗经》更加丰富的喻象,也不仅把片段的比兴发展为长诗中的连续应用,而且发展出喻象、喻体合一浑融的艺术手法。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句,把培植香草和栽培贤能完全融为一体,具有象征的意义。这种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深远。
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极尽开阖抑扬的变化。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实写,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虚写,表现对理想的探索。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半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歌跌宕起伏,意境层进层新,情感得以尽情挥洒。
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他也创构了长篇巨制。《离骚》后半的主客问答形式,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兮”、“些”、“羌”、“只”等词语也增强了楚辞的地方特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离骚》简介
一、《离骚》的题义。
对于《离骚》的题义,历来有多种解释:1、遭遇忧愁;2、别离的忧愁;3、牢骚;4、楚地古乐曲名。
二、《离骚》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楚顷襄王初年。
三、《离骚》的主题。
《离骚》是屈原自述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屈原的峻洁人格、美政理想、爱国情感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九死不悔的追求精神在诗中水乳交融,构成了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
四、《离骚》的艺术特点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像“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样的诗句,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他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强烈的抒情与奇幻的想象结合,更深沉地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诗作写屈原身世高贵而出生奇异,具有非凡的才能,美好的品质,高尚的志趣,雄伟的志向和高远的理想。不仅如此,抒情主人公的光辉人格还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思想行为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塑造这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象征的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3、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极大的拓展。《离骚》不仅运用了较《诗经》更加丰富的喻象,也不仅把片段的比兴发展为长诗中的连续应用,而且发展出喻象、喻体合一浑融的艺术手法。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句,把培植香草和栽培贤能完全融为一体,具有象征的意义。这种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深远。
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极尽开阖抑扬的变化。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实写,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虚写,表现对理想的探索。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半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歌跌宕起伏,意境层进层新,情感得以尽情挥洒。
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他也创构了长篇巨制。《离骚》后半的主客问答形式,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兮”、“些”、“羌”、“只”等词语也增强了楚辞的地方特色。
一、《离骚》的题义。
对于《离骚》的题义,历来有多种解释:1、遭遇忧愁;2、别离的忧愁;3、牢骚;4、楚地古乐曲名。
二、《离骚》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楚顷襄王初年。
三、《离骚》的主题。
《离骚》是屈原自述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屈原的峻洁人格、美政理想、爱国情感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九死不悔的追求精神在诗中水乳交融,构成了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
四、《离骚》的艺术特点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像“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样的诗句,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他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强烈的抒情与奇幻的想象结合,更深沉地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诗作写屈原身世高贵而出生奇异,具有非凡的才能,美好的品质,高尚的志趣,雄伟的志向和高远的理想。不仅如此,抒情主人公的光辉人格还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思想行为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塑造这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象征的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3、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极大的拓展。《离骚》不仅运用了较《诗经》更加丰富的喻象,也不仅把片段的比兴发展为长诗中的连续应用,而且发展出喻象、喻体合一浑融的艺术手法。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句,把培植香草和栽培贤能完全融为一体,具有象征的意义。这种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深远。
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极尽开阖抑扬的变化。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实写,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虚写,表现对理想的探索。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半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歌跌宕起伏,意境层进层新,情感得以尽情挥洒。
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他也创构了长篇巨制。《离骚》后半的主客问答形式,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兮”、“些”、“羌”、“只”等词语也增强了楚辞的地方特色。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