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练习题
《祖父的园子》第16、17段,“太阳在园子……”到“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里。这两段话中哪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
《祖父的园子》第16、17段,“太阳在园子……”到“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里。
这两段话中哪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 展开
这两段话中哪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7 祖父的园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留意一下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建议
1.课始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或抄写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4.可以引导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见“相关链接”)。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倭”容易读错,要提醒学生结合语境“倭瓜”识记,还可以联系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倭寇”来读准;“蚌”也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瓢”可结合熟字“飘、漂”来认读。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有人说,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是她笔下那北方庭院里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
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片段二:
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为什么“我”对园子念念不忘呢?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我认为,园子给了她自由。她在园子里,自由地玩耍,无拘无束。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采倭瓜花就采倭瓜花,想捉蚂蚱就捉蚂蚱,想睡觉就睡在地上,多自由啊!
生:对,她是自由的,甚至瞎闹也不会受到责备。她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表面上是和他一起干活,其实呢,就是玩,是觉得好玩才跟祖父做的。并且,她还捣乱,把菜种踢飞了,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说是浇菜,把水往天空扬,简直就是淘气包。可是,爷爷一点也不批评她,反而笑着问她,耐心地给她讲什么是谷穗。她的祖父多么疼爱她啊!
师:还从哪里看出“我”是自由的?请默读“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一段,这一段写了什么,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这一段写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没有谁去管它们的事。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段,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自由。
生:(读)
师:愿意怎样就怎样,多自由啊!在“我”的眼里,为什么觉得它们是自由的呢?
生:我明白了,因为她自己是自由的,所以觉得一切都是自由的。
师:是啊,只有自由的心灵,才能有这样自由的想象啊!从这里,我们也能感受到“我”在园子里的自由,从身体到心灵的自由!除了自由,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有,园子还给了她快乐。这里有她喜欢的色彩,“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有她喜欢的昆虫,有她喜欢的花和鸟,她可以追蜻蜓,捉蚂蚱,摘花,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生:这里的一切在她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榆树会呼叫,拍一下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花像睡醒了似的,鸟像在天上闲逛似的,像童话世界似的,这正是一个孩子喜欢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不快乐呢?
师:是啊,这里是她童年的乐园,难怪作者在另一部作品中称园子是她的后花园呢!有人说,一个人快乐,是藏不住的,一张口,从你说话的声音中都能听得出。不知道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这一点了吗?
生:能感受到,她的叙述那么的孩子气,并且能从中感受到她讲这一切的时候,是沉浸在快乐的回忆中的,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师:你能通过读书,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感情吗?请任选一段来读。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都任选一段读一读,也感受一下吧!
生:我从“胖乎乎、圆滚滚、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这些词中,能感受到她满心的快乐。我给大家读一读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看看是不是这样!
师:你们真会感受!园子是她童年的乐园,给了她自由,给了她快乐,所以这个园子在她心中,才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难以忘怀。但是,你不觉得,她的自由快乐,还来源于领她到园子的慈爱的祖父吗?所以她称园子是祖父的园子!
五、相关链接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蜚声文坛。在萧红不到10年的创作生涯中,为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留意一下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建议
1.课始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或抄写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4.可以引导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见“相关链接”)。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倭”容易读错,要提醒学生结合语境“倭瓜”识记,还可以联系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倭寇”来读准;“蚌”也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瓢”可结合熟字“飘、漂”来认读。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有人说,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是她笔下那北方庭院里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
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片段二:
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为什么“我”对园子念念不忘呢?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我认为,园子给了她自由。她在园子里,自由地玩耍,无拘无束。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采倭瓜花就采倭瓜花,想捉蚂蚱就捉蚂蚱,想睡觉就睡在地上,多自由啊!
生:对,她是自由的,甚至瞎闹也不会受到责备。她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表面上是和他一起干活,其实呢,就是玩,是觉得好玩才跟祖父做的。并且,她还捣乱,把菜种踢飞了,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说是浇菜,把水往天空扬,简直就是淘气包。可是,爷爷一点也不批评她,反而笑着问她,耐心地给她讲什么是谷穗。她的祖父多么疼爱她啊!
师:还从哪里看出“我”是自由的?请默读“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一段,这一段写了什么,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这一段写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没有谁去管它们的事。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段,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自由。
生:(读)
师:愿意怎样就怎样,多自由啊!在“我”的眼里,为什么觉得它们是自由的呢?
生:我明白了,因为她自己是自由的,所以觉得一切都是自由的。
师:是啊,只有自由的心灵,才能有这样自由的想象啊!从这里,我们也能感受到“我”在园子里的自由,从身体到心灵的自由!除了自由,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有,园子还给了她快乐。这里有她喜欢的色彩,“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有她喜欢的昆虫,有她喜欢的花和鸟,她可以追蜻蜓,捉蚂蚱,摘花,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生:这里的一切在她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榆树会呼叫,拍一下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花像睡醒了似的,鸟像在天上闲逛似的,像童话世界似的,这正是一个孩子喜欢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不快乐呢?
师:是啊,这里是她童年的乐园,难怪作者在另一部作品中称园子是她的后花园呢!有人说,一个人快乐,是藏不住的,一张口,从你说话的声音中都能听得出。不知道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这一点了吗?
生:能感受到,她的叙述那么的孩子气,并且能从中感受到她讲这一切的时候,是沉浸在快乐的回忆中的,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师:你能通过读书,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感情吗?请任选一段来读。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都任选一段读一读,也感受一下吧!
生:我从“胖乎乎、圆滚滚、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这些词中,能感受到她满心的快乐。我给大家读一读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看看是不是这样!
师:你们真会感受!园子是她童年的乐园,给了她自由,给了她快乐,所以这个园子在她心中,才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难以忘怀。但是,你不觉得,她的自由快乐,还来源于领她到园子的慈爱的祖父吗?所以她称园子是祖父的园子!
五、相关链接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蜚声文坛。在萧红不到10年的创作生涯中,为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