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回答
展开全部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基本信息】长度 5464 千米,源头海拔 4800 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流域面积 752443 平方公里,源头 青海省, 注入 渤海,中下游分界点:河口,旧孟津别称:塞上江南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
【自然特征】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地理环境】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生物资源】
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鸽子鱼)、鲤鱼、鲫鱼。黄河上游鱼类种类只有16种,组成也较简单,仅有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雅罗鱼、条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中游有71种鱼类,但缺乏自然的鲢、鳙、鳊、鲂等典型平原类群的鱼类,中游上段有与上游共有的裂腹鱼和条鳅等,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78种,其中有多种过河口鱼类及半咸水鱼类。对黄河支流的调查资料统计看,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的鱼类统计看,以渭河水域种类较多,有30种,洮河次之有11种,泾河则仅有4种。上中游支流中多数是鲤科、鳅科的小型鱼类,另外有少数尝科及鲶鱼等, 经济鱼类为鲤、鲫、雅罗鱼及鲶鱼等。
【渔业生产】
黄河主要渔获物种类也有变化,干流中的鱼类,历史上以鲤鱼产量最高,“黄河鲤鱼”闻名国内,现在产量已明显下降。60年代以前中游陕晋河段鲤鱼在渔获产量中占60~70%,居渔获物组成的首位,据81~82年对陕西黄河港口段渔获的调查近十多年的变化,渔获物中鲤鱼仅占21%,而以鲶鱼取代主要地位,占41.1%;其次为黄颡鱼,占26.3%。1983年对山西省平陆县黄河干流渔获物调查,其中鲤鱼仅为20%,而鲶鱼则多达60%,成为主要渔获物。下游山东段50年代初鲤鱼在总产量中占50~70%,到60年代则下降为15%,至81~82年据调查又降低仅占7.1%。黄河主要流经的八省、区渔业劳动力的状况为:除青海省一直没有统计外,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七省、区渔业专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6964人,83年降为11320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3.0%及2.1%; 兼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4843人,83年增为25873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8.9%及5.7%。30多年来,黄河渔获物中主要经济鱼类鲤鱼的资源数量下降幅度很大,其渔获群体的组成也起了相应的变化,80年代初调查黄河潼关港口河段渔获物中的鲤鱼,多数为3龄,平均每尾0.7公斤的个体占44.7%,其次为4龄,平均体重1.5公斤的个体占28.4%。
主要渔法:黄河干流渔业生产作业所使用的渔具渔法, 为上、中游 以刺网为多,也有地拉网,刺网有单层及三层之分, 以三重流刺网效率较好。另外还有滚钓、钓钩及卡子等种类来多,在中游地带仅四、五种。
渔区特性:上游: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8种;中游:鲤、鲫、鲶鱼;下游:刀鲚、鲤、草鱼、鲶鱼。
上游:河源至贵德,两岸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高峰可超过4000米,河道呈“s”,河源段400公里内河道曲折, 两岸多湖泊、草地、沼泽,河水清水流稳定,水分消耗少,产水量大,多湖泊,最大湖泊星宿海、鄂陵湖,气候为高原寒冷,鱼类系中亚高原区系,种类少,资源丰富。鱼类资源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中游:贵德至孟津,多经高山峡谷,水流迅急,坡降大,贵德到刘家峡山谷极为深削,河宽50-70米,最狭处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湍急,狭窄崖陡,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在峡谷上修建了大型水库,黄河出青铜峡后进入河套,形成大片冲积平原, 水流平缓,鲤鲫、鲶鱼类资源较丰富。黄河流经河口镇,折向南行,穿行秦、晋峡谷,到龙门全长只有718公里,落差611米,比降大,龙门以下到潼关130公里河段, 纳汾、渭、泾、洛诸水,水量大增, 泥沙大量淤积,河道不稳定,鲤鱼资源丰富,中游经黄土高坡,携带大量泥沙,给下游巨大危害,是根治水害的关键河段。
下游:孟津至华北平原一段为下游,全长874公里,河道宽阔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5米,为地上河,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渔业河段,河口洄游鱼类, 河道性鱼类,定居性鱼类,半咸水鱼及第水性鱼类。
【河流分段】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下面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千米,宽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长度 5464 千米,源头海拔 4800 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流域面积 752443 平方公里,源头 青海省, 注入 渤海,中下游分界点:河口,旧孟津别称:塞上江南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
【自然特征】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地理环境】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生物资源】
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鸽子鱼)、鲤鱼、鲫鱼。黄河上游鱼类种类只有16种,组成也较简单,仅有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雅罗鱼、条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中游有71种鱼类,但缺乏自然的鲢、鳙、鳊、鲂等典型平原类群的鱼类,中游上段有与上游共有的裂腹鱼和条鳅等,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78种,其中有多种过河口鱼类及半咸水鱼类。对黄河支流的调查资料统计看,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的鱼类统计看,以渭河水域种类较多,有30种,洮河次之有11种,泾河则仅有4种。上中游支流中多数是鲤科、鳅科的小型鱼类,另外有少数尝科及鲶鱼等, 经济鱼类为鲤、鲫、雅罗鱼及鲶鱼等。
【渔业生产】
黄河主要渔获物种类也有变化,干流中的鱼类,历史上以鲤鱼产量最高,“黄河鲤鱼”闻名国内,现在产量已明显下降。60年代以前中游陕晋河段鲤鱼在渔获产量中占60~70%,居渔获物组成的首位,据81~82年对陕西黄河港口段渔获的调查近十多年的变化,渔获物中鲤鱼仅占21%,而以鲶鱼取代主要地位,占41.1%;其次为黄颡鱼,占26.3%。1983年对山西省平陆县黄河干流渔获物调查,其中鲤鱼仅为20%,而鲶鱼则多达60%,成为主要渔获物。下游山东段50年代初鲤鱼在总产量中占50~70%,到60年代则下降为15%,至81~82年据调查又降低仅占7.1%。黄河主要流经的八省、区渔业劳动力的状况为:除青海省一直没有统计外,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七省、区渔业专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6964人,83年降为11320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3.0%及2.1%; 兼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4843人,83年增为25873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8.9%及5.7%。30多年来,黄河渔获物中主要经济鱼类鲤鱼的资源数量下降幅度很大,其渔获群体的组成也起了相应的变化,80年代初调查黄河潼关港口河段渔获物中的鲤鱼,多数为3龄,平均每尾0.7公斤的个体占44.7%,其次为4龄,平均体重1.5公斤的个体占28.4%。
主要渔法:黄河干流渔业生产作业所使用的渔具渔法, 为上、中游 以刺网为多,也有地拉网,刺网有单层及三层之分, 以三重流刺网效率较好。另外还有滚钓、钓钩及卡子等种类来多,在中游地带仅四、五种。
渔区特性:上游: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8种;中游:鲤、鲫、鲶鱼;下游:刀鲚、鲤、草鱼、鲶鱼。
上游:河源至贵德,两岸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高峰可超过4000米,河道呈“s”,河源段400公里内河道曲折, 两岸多湖泊、草地、沼泽,河水清水流稳定,水分消耗少,产水量大,多湖泊,最大湖泊星宿海、鄂陵湖,气候为高原寒冷,鱼类系中亚高原区系,种类少,资源丰富。鱼类资源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中游:贵德至孟津,多经高山峡谷,水流迅急,坡降大,贵德到刘家峡山谷极为深削,河宽50-70米,最狭处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湍急,狭窄崖陡,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在峡谷上修建了大型水库,黄河出青铜峡后进入河套,形成大片冲积平原, 水流平缓,鲤鲫、鲶鱼类资源较丰富。黄河流经河口镇,折向南行,穿行秦、晋峡谷,到龙门全长只有718公里,落差611米,比降大,龙门以下到潼关130公里河段, 纳汾、渭、泾、洛诸水,水量大增, 泥沙大量淤积,河道不稳定,鲤鱼资源丰富,中游经黄土高坡,携带大量泥沙,给下游巨大危害,是根治水害的关键河段。
下游:孟津至华北平原一段为下游,全长874公里,河道宽阔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5米,为地上河,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渔业河段,河口洄游鱼类, 河道性鱼类,定居性鱼类,半咸水鱼及第水性鱼类。
【河流分段】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下面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千米,宽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展开全部
黄河,古称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黄河典故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黄河有关的掌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说到黄河的航运,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秦粟输晋,泛舟之役"的记载。西汉及唐朝均建都长安,利用黄河及渭水水道,沟通运河、江淮,使长安运输便利,成为国际大都市。但黄河上中游河段险滩多、水流急,中下游泥沙多,不利于航行。自清末以来,公路、铁路兴起,航道久不整冶,黄河水运遂告衰败。
历史上曾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但黄河的水能变清吗?黄河水在青海境的河段是很清的,但流经黄土高原后,各支流带入大量泥沙。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结果,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在每年入黄的泥沙已非人力所能控制,虽经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减少泥沙50%,但至下游仍有8亿吨,黄河仍然清不了。出圣人是很难的喽。出了圣人,首先把黄河治好,这句话就改做了"圣人出,黄河清"了。
鲤鱼跳龙门
"鲤鱼跳龙门"。龙门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北距壶口瀑布65公里。龙门之南就是开阔的关中平原了。黄河水从狭窄的龙门口进入宽阔的河床中,河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门之形成,因其东龙门山和其西梁山各申出山脊,相互靠拢,成为一个只100多米宽的狭窄口门,束住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而出了狭谷后河谷变宽,水位骤降,落差很大,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就是指跳跃此处。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争跳这个成龙的门关。能跳过者,立时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传说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博,奋斗不息。古人认为此龙门峡为大禹所开,故又称之为"禹门口"。
黄河的弯多,素有"九曲黄河"的说法。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6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180度的大弯有3个,90度的大弯有2个,45度大弯有1个。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2068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黄河有一个马蹄形的大弯叫"河套"。俗语云:"黄河百害,惟富一套"。这里说的一套就是指河套地区。本来自西而东的黄河由甘肃到了宁夏的中卫,沿贺兰山转而向北,至内蒙古的临河受阴山阻挡又折而向东,到托克托县突然掉头,沿吕梁山南下,绕了一个大弯,这个特有的大弯曲,好比套在宁蒙平原上的一个大布套,所以人们称这里为"河套"。河套平原西起贺兰山、大青山,东到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南达鄂尔多斯高原,北抵狼山、大青山,纵贯宁夏、内蒙。宁夏部分称西套,也叫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内蒙部分称东套,并又分为前套和后套,统称为河套平原。黄河流经这里,地处平原,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人们兴修了许多引黄水利工程,形成黄河灌区,使得粮棉富足,"塞上江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黄河的泥沙。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我国古人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黄河的平均含沙量为35公斤每立方米。其沙量之多在世界江河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三门峡
"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名称的由来。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大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是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名称由此而来,鬼门、神门中水势险恶,仿佛只有鬼神才能通过;而人门则水势稍缓,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难行。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带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1957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毛泽东。历史上,黄河多次决泛,纵横乱流,河道大幅度摆动,导致黄淮之间大面积地区经常蒙受惨痛灾难,历代统治者都把治河做为大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十分重视冶黄工作。1952年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就选择了黄河,并把公元1855年兰考东坝头铜瓦厢决口处作为视察的重点。他从济南砾口到徐州黄河故道,兰考到开封北郊柳园口,从邙山脚下到黄河北岸的人民胜利渠,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渭水
"泾渭分明"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混,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乌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泾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来泾渭会合处看"泾渭分明"的人不少。现在,当地人已经准备开发这一旅游资源,利用游艇,载送游人到"泾渭分明"去看。
--------------典故与名篇-------------
紫气东来 周昭王二十年,函谷关关令尹喜,见东方紫气缭绕,云蒸霞蔚,登上关前土岗眺望,见一位老者(老子)骑青牛自东而来。便力挽老子在此写下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将尹喜登高远瞩的土岗起名为"望气台",并在土岗上修建有三丈多高的"瞻紫楼",取"紫气东来"之意。
假虞灭虢、唇亡齿寒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欲借虞国之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谏道,虞虢之间的关系就好象嘴唇和牙齿一样,互为表里,嘴唇剥去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灭亡了,虞国将跟着灭亡。虞公不听宫之奇之言,答应晋国借道。结果,晋灭虢后回师,又灭了虞国。
鸡鸣狗盗 战国齐公子孟尝君,以养士称,广致人才,威望日增。秦昭王知道后,拜为相。后引起秦王手下一些人的嫉恨。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助于昭王幸姬。幸姬想要狐白裘。孟尝君座客有能为狗盗者,夜入秦宫,学为狗偷,得狐白裘献幸姬。于是幸姬为言昭王,孟尝君得释。孟尝君飞车东逃,欲出函谷关。昭王悔,着人驰传以追。当时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夜半至关下,恐人追至。座客中有能为鸡鸣者,遂学鸡鸣,孟尝君遂出关。
周召分陕 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用武王弟周公旦、召公爽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分陕的具体位置,《水经注》说以陕城或陕陌为界,《括地志》则说以陕原为界)。这样,周公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方新发展的地方;召公的责任则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陕县以西。元明之后,陕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
召公遗爱 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县以西由召公治理。相传他下乡视察时,就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地方官吏要群众腾出房屋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他马上制止了,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召公还在棠梨树下受理民事,听讼决狱,他秉公而断,使民无冤抑,把他分管的这一块地面治理得有条有理,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召公死后,人们思念他的政绩,怀念棠梨树,写成甘棠的诗篇。浓荫郁葱的甘棠树下,留下了召公一颗体恤民情,广施仁政的博爱之心,也留下了"召公遗爱"的千古美谈。
杜甫夜宿石壕村子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由于受房官一案的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洛阳行至华州。此时,正值安史之乱,途中夜宿石壕村(今陕县观音堂镇甘壕村)时,发现这里征兵之残苦较之新安所见更甚,不是白天来抓兵,而是夜间来捕捉。他亲眼目睹一老翁翻墙外逃,老妇苦苦哀求并说全家的不幸:"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唯有乳下孙------。"这使人闻之落泪的话语,更加激发杜甫忧念时世,俯就弱者的高尚情操,于是挥笔写就千古名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渑池会盟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谦颇为赵将伐齐有功拜为上卿。时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诈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赵王从缪贤荐,遣蔺相如出使秦国。相如不辱使命,既挫败了秦王阴谋,又完璧归赵。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赵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勿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秦盆缶,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参考资料:梦寻黄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黄河典故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黄河有关的掌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说到黄河的航运,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秦粟输晋,泛舟之役"的记载。西汉及唐朝均建都长安,利用黄河及渭水水道,沟通运河、江淮,使长安运输便利,成为国际大都市。但黄河上中游河段险滩多、水流急,中下游泥沙多,不利于航行。自清末以来,公路、铁路兴起,航道久不整冶,黄河水运遂告衰败。
历史上曾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但黄河的水能变清吗?黄河水在青海境的河段是很清的,但流经黄土高原后,各支流带入大量泥沙。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结果,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在每年入黄的泥沙已非人力所能控制,虽经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减少泥沙50%,但至下游仍有8亿吨,黄河仍然清不了。出圣人是很难的喽。出了圣人,首先把黄河治好,这句话就改做了"圣人出,黄河清"了。
鲤鱼跳龙门
"鲤鱼跳龙门"。龙门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北距壶口瀑布65公里。龙门之南就是开阔的关中平原了。黄河水从狭窄的龙门口进入宽阔的河床中,河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门之形成,因其东龙门山和其西梁山各申出山脊,相互靠拢,成为一个只100多米宽的狭窄口门,束住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而出了狭谷后河谷变宽,水位骤降,落差很大,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就是指跳跃此处。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争跳这个成龙的门关。能跳过者,立时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传说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博,奋斗不息。古人认为此龙门峡为大禹所开,故又称之为"禹门口"。
黄河的弯多,素有"九曲黄河"的说法。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6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180度的大弯有3个,90度的大弯有2个,45度大弯有1个。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2068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黄河有一个马蹄形的大弯叫"河套"。俗语云:"黄河百害,惟富一套"。这里说的一套就是指河套地区。本来自西而东的黄河由甘肃到了宁夏的中卫,沿贺兰山转而向北,至内蒙古的临河受阴山阻挡又折而向东,到托克托县突然掉头,沿吕梁山南下,绕了一个大弯,这个特有的大弯曲,好比套在宁蒙平原上的一个大布套,所以人们称这里为"河套"。河套平原西起贺兰山、大青山,东到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南达鄂尔多斯高原,北抵狼山、大青山,纵贯宁夏、内蒙。宁夏部分称西套,也叫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内蒙部分称东套,并又分为前套和后套,统称为河套平原。黄河流经这里,地处平原,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人们兴修了许多引黄水利工程,形成黄河灌区,使得粮棉富足,"塞上江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黄河的泥沙。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我国古人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黄河的平均含沙量为35公斤每立方米。其沙量之多在世界江河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三门峡
"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名称的由来。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大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是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名称由此而来,鬼门、神门中水势险恶,仿佛只有鬼神才能通过;而人门则水势稍缓,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难行。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带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1957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毛泽东。历史上,黄河多次决泛,纵横乱流,河道大幅度摆动,导致黄淮之间大面积地区经常蒙受惨痛灾难,历代统治者都把治河做为大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十分重视冶黄工作。1952年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就选择了黄河,并把公元1855年兰考东坝头铜瓦厢决口处作为视察的重点。他从济南砾口到徐州黄河故道,兰考到开封北郊柳园口,从邙山脚下到黄河北岸的人民胜利渠,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渭水
"泾渭分明"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混,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乌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泾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来泾渭会合处看"泾渭分明"的人不少。现在,当地人已经准备开发这一旅游资源,利用游艇,载送游人到"泾渭分明"去看。
--------------典故与名篇-------------
紫气东来 周昭王二十年,函谷关关令尹喜,见东方紫气缭绕,云蒸霞蔚,登上关前土岗眺望,见一位老者(老子)骑青牛自东而来。便力挽老子在此写下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将尹喜登高远瞩的土岗起名为"望气台",并在土岗上修建有三丈多高的"瞻紫楼",取"紫气东来"之意。
假虞灭虢、唇亡齿寒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欲借虞国之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谏道,虞虢之间的关系就好象嘴唇和牙齿一样,互为表里,嘴唇剥去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灭亡了,虞国将跟着灭亡。虞公不听宫之奇之言,答应晋国借道。结果,晋灭虢后回师,又灭了虞国。
鸡鸣狗盗 战国齐公子孟尝君,以养士称,广致人才,威望日增。秦昭王知道后,拜为相。后引起秦王手下一些人的嫉恨。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助于昭王幸姬。幸姬想要狐白裘。孟尝君座客有能为狗盗者,夜入秦宫,学为狗偷,得狐白裘献幸姬。于是幸姬为言昭王,孟尝君得释。孟尝君飞车东逃,欲出函谷关。昭王悔,着人驰传以追。当时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夜半至关下,恐人追至。座客中有能为鸡鸣者,遂学鸡鸣,孟尝君遂出关。
周召分陕 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用武王弟周公旦、召公爽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分陕的具体位置,《水经注》说以陕城或陕陌为界,《括地志》则说以陕原为界)。这样,周公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方新发展的地方;召公的责任则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陕县以西。元明之后,陕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
召公遗爱 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县以西由召公治理。相传他下乡视察时,就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地方官吏要群众腾出房屋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他马上制止了,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召公还在棠梨树下受理民事,听讼决狱,他秉公而断,使民无冤抑,把他分管的这一块地面治理得有条有理,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召公死后,人们思念他的政绩,怀念棠梨树,写成甘棠的诗篇。浓荫郁葱的甘棠树下,留下了召公一颗体恤民情,广施仁政的博爱之心,也留下了"召公遗爱"的千古美谈。
杜甫夜宿石壕村子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由于受房官一案的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洛阳行至华州。此时,正值安史之乱,途中夜宿石壕村(今陕县观音堂镇甘壕村)时,发现这里征兵之残苦较之新安所见更甚,不是白天来抓兵,而是夜间来捕捉。他亲眼目睹一老翁翻墙外逃,老妇苦苦哀求并说全家的不幸:"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唯有乳下孙------。"这使人闻之落泪的话语,更加激发杜甫忧念时世,俯就弱者的高尚情操,于是挥笔写就千古名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渑池会盟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谦颇为赵将伐齐有功拜为上卿。时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诈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赵王从缪贤荐,遣蔺相如出使秦国。相如不辱使命,既挫败了秦王阴谋,又完璧归赵。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赵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勿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秦盆缶,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参考资料:梦寻黄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 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 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 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 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黄河的资料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 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 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 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 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 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 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 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 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 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 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 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 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 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 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 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 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 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 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 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 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 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 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 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 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 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 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 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 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 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 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 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 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 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 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贵德至绥远省河口镇,长一千五百多公里。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长八百七十多公里,由于泥沙淤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则笔直。从兰州到潼关,河水绕流一个长方形的三边,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约长二千公里。古时下游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南夺淮流入黄海,两者相距达五百公里。
在历史上,黄河流城经常泛滥成灾。据记载,二千多年来,黄河下游溃堤达一千五百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灾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苏、安徽,广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河水夹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平均每年超过十六亿公吨。由于下游段地势低平,河道坡降平缓,流速减低,大量泥沙于是沉积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亿公吨,其余泥沙则流到河口,冲积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陆达二十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贵德至绥远省河口镇,长一千五百多公里。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长八百七十多公里,由于泥沙淤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则笔直。从兰州到潼关,河水绕流一个长方形的三边,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约长二千公里。古时下游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南夺淮流入黄海,两者相距达五百公里。
在历史上,黄河流城经常泛滥成灾。据记载,二千多年来,黄河下游溃堤达一千五百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灾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苏、安徽,广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河水夹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平均每年超过十六亿公吨。由于下游段地势低平,河道坡降平缓,流速减低,大量泥沙于是沉积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亿公吨,其余泥沙则流到河口,冲积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陆达二十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