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的生平简介

 我来答
风铃OHde0
2016-05-12
知道答主
回答量:9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3万
展开全部

王彦年轻时性格豪放,爱读兵书,后受父命赴京师,隶弓马子弟所,经宋徽宗亲试,授为清河尉。后入泾原军中,两次随种师道讨西夏,立有战功。
靖康年间,金兵围攻汴京。王彦慨然弃家赴河北,讨贼报国,投在河北招抚使张所帐下,被破格提拔为都统制。当时岳飞在王彦麾下,任裨将。
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王彦率岳飞七千人强渡黄河,进攻卫州新乡县的金兵。激战一天后,宋军收复新乡,取得渡河以来的第一次大捷。金人以为宋军主力来到,便出动几万精兵将王彦军队团团围住。此时,张所已被贬逐岭南,河北西路招抚司撤销,王彦等人已成孤军。王彦见众寡不敌,又无外援,遂突围而出。由于形势严峻,有几位裨将带兵而逃,岳飞也因抗金方法策略不同而离开。王彦转战几十里,入共城(今河南辉县)西山,并派遣心腹联络两河豪杰,结成联盟,共同抗金。
金人十分惧怕王彦,悬赏购求其首。王彦为预防发生意外,夜里经常换地方睡觉。部下为他抗金的一片赤心所感动,都在面上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示忠于王彦、忠于宋廷。“八字军”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两河义军纷纷响应,傅选、孟德、焦文通等都来归附,队伍扩大到十几万人,金军屡次进行围剿都没有成功 。 王彦一方面加紧练兵,同时派人联系东京留守宗泽,约定日期,准备大举伐金。宗泽接到王彦书信,即召其至东京议事。
建炎二年(1128)五月,王彦率精锐万人渡河前往开封,金人派重兵尾随,但始终不敢交战。七月,宗泽去世,王彦按照部署将所部兵马交给东京留守司,自率亲兵赴行在,请求北上抗金。王彦先见执政黄潜善、汪伯彦,力陈两河忠义民兵正引颈盼望王师,请朝廷顺应民心,出兵北伐。当时朝内主和派得势,朝廷已派遣宇文虚中为宋祈请使,赴金议和。汪黄二人大为恼怒,取消了王彦晋见宋高宗的安排,封王彦为武翼郎、阁门宣赞舍人,充御营平寇统领。当时范琼为平寇前将军,王彦知范琼有反逆之意,大为失望,遂称病致仕。
建炎四年(1130年),张浚宣抚川、陕,举王彦为前军统制。同年,金国大将完颜娄室占领潼关,张浚打算在富平与金军决战,诸将都表示同意,唯有王彦和曲端反对。王彦认为应屯兵利、阆、兴、洋四州,坚守阵地,张浚不听。王彦便要求到地方任职,于是改任利路钤辖官,又改金、均、房州安抚使,知金州(今陕西安康)。后来时局变化如王彦所料,张浚兵败富州,泾原等地统统丢失。 绍兴元年(1131年),王彦先后平定了李忠、桑仲等部入蜀反贼,李忠逃奔刘豫,桑仲被部下所杀。是年冬天,王彦与关师古打败伪齐郭振率领的数千骑兵,活捉郭振,收复秦州。
绍兴三年(1133年),完颜宗弼率金兵入侵川、陕。张浚召令王彦、吴玠、刘子羽等会于兴元(今陕西汉中)御敌。二月,金兵攻打饶风关,王彦与吴阶抵抗失利,遂各退兵,王彦收罗余兵奔达州(今四川达县)。五月,王彦打败刘豫的部将周贵,收复金州,张浚报请授王彦保康军承宣使,兼宣抚司参议,王彦不受。
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王彦改知荆南府,并任归、峡、荆门(今湖北荆门)、公安军安抚使。荆南一带由于战乱,土地荒芜,王彦于此措置屯田。从四川买牛近两千头,让官兵耕种。并造田八百五十顷,改善了军队给养。 绍兴六年(1136年)二月,张浚奏请王彦任行营前护副军都统制,督府参谋军事。六月,王彦率八字军赴临安,被解除军职,授职浙西、淮东沿海制置副使,以所部军兵屯通州(今江苏南通)料角。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王彦因派军将追捕逃亡军士,与解潜军发生矛盾,两军军士交斗于市。朝中有人劾其“军政不肃”,贬官秩二等。王彦内心不安,自请辞官。二月,复为洪州观察使,知邵州(今湖南邵阳)。高宗还亲自召见王彦:因为你善于管理百姓,所以让你担任行政长官。
绍兴九年(1139年),王彦病死于任上,时年五十。王彦死后,“八字军”归于刘锜统制。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刘锜率“八字军”在顺昌府大败完颜宗弼的女真主力军,取得“顺昌之战”的胜利。
王彦和北宋末年的抗金斗争
《长治县志》载:王彦年轻时性情豪爽,为人正直,喜欢攻读军事韬略之类的书籍,又练得了一身好武艺。其父见他颇有才干,就让他去京师投军,考取了武河尉(下级军官)。当时,西夏人不断在西北地区侵扰,王彦曾随名将种师道守卫西北,与西夏作战,立下战功。
王彦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抗金斗争中度过的。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向北宋进攻,长驱南下,渡过黄河,直逼汴京。宋钦宗及其左右奸臣主张逃跑,李纲等主战派则坚决主张抵抗。士兵和下级军官都拥护李纲,准备战斗。年轻的王彦不忍看祖国江山残遭蹂躏,闻知京都告急,慨然弃家出走,投身到抗金的行列。由于他出众的武艺和出色的才干,受到河北招抚使张所的器重,任都统制。
形势却越来越糟。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汴京终于被金兵攻陷,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五月,宋廷立康王赵构为皇帝,即宋高宗,改元建炎。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提出“雪耻御侮”、“收复失地”的正确主张,派张所、傅高联络各地义军,规划收复河东、河北。
张所命王彦带领岳飞、张翼、白安民等11员将领率军7000人,渡过黄河,与金兵作战。这一仗,打败了金兵,收复了卫州(今河南新乡)等失地。自此王彦的部队成为一支抗金的重要力量,他们多次重创金兵,使金兵十分震恐。
为了围困王彦军,金兵调遣几万大军,不断加强对王彦军的攻势。王彦知道敌众我寡,不能久战,便断然突围出城。突围后,转移到了共城(今河南辉县一带)西山,即太行山一带。
在此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原人民纷纷奋起自救,其中以太行山的人民抗金斗争最为活跃。他们以大山为依托,沿山筑寨,巧妙出击,对金兵构成极大威胁。
当时太行山上的义军组织很多,最有名的是梁兴领导的“太行忠义社”,义士们“心协力齐,奋不顾死”,屡败金兵。 王彦的军队进入太行山区后,与太行“忠义社”等各路义军领袖歃血为盟。聚集到这里的人越来越多,且十分忠勇坚决。在王彦的节制下,创建起了有名的抗金人民武装“八字军”。
“八字军”的标志,就是在面部刺着“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表示他们誓与金人血战到底的决心。他们官兵团结,作战英勇,同甘共苦,后来两河忠义社的首领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所领导的19寨,都听从王彦的号令,最兴盛时士兵达十万余人。兵寨连绵数百里,鼓角之声相闻。此后,凡散在河东、并、汾、泽州和河北怀、卫、相州的一带抗金的人民武装,也都接受王彦的指挥。他们千方百计地进击金军,在金人下令强制河北人民剃头蓄发之后,更激起广大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八字军”的队伍也得以日益壮大。
“八字军”和太行人民英勇的抗金斗争,使金兵闻风丧胆。女真统治者十分害怕这支人民武装力量,他们曾以重金悬赏王彦的头。王彦为防避这种阴谋暗算,有时一夜之间要更换好几个住地。
但“八字军”和王彦的名字又是敌人最害怕的。在一次金军召集的军事会议上,一个被指定担任指挥的金军将领,一听说要他和王彦的“八字军”交战,吓得连忙下跪,哭着说:“王都统的兵力强如铁石,不能战啊!”金军不敢和王彦正面作战,只好派些散兵堵截王彦运粮的道路。对此王彦早有准备,他派兵在运粮道上设伏,等敌兵进入了埋伏圈中,围而全歼。八字军和太行忠义社等义军,以太行山为依托,沿山筑寨,巧妙出击,取得了一个个胜利。《宋史·岳飞传》载:“……梁兴会太行忠义及两河豪杰等,累战皆捷,中原大震。”
在胜利面前,王彦丝毫不敢懈怠,而是加紧练兵,时刻准备大举反攻金兵,收复失地。如今在太行山南部地区,仍遗留着许多当年义军的寨堡残迹。
但以宋高宗为首的一伙投降派,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刻,并非是真正的抗金,他们惧怕人民的武装要甚过害怕金军。一方面,他们千方百计消解农民义军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想通过投降议和来维持东南半壁的统治。一次,宗泽召王彦到京城商议军务,王彦到京后,朝廷中正在就“主战”还是“议和”的问题,进行着激烈争论。王彦了解到这个情况,向朝中大臣大讲两河人民的忠义之师,如何奋力抗金,正在“引颈以望王师,愿因人心,大举北伐”!他的这些慷慨之词,代表着主战派的意见,不但没有被朝廷采纳,而且被“降旨免对”。
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朝廷这时却改命王彦为武英郎、阁门宣赞舍人,充御营平寇统领。这个差事,意味着他不能再赴抗金前线,何况是在范琼的管辖之下。范琼是个投降派,王彦知道范琼在抗金中“有逆节”,不愿赴任,只好佯称有病,要求改调其他地方。本来,王彦所统率的“八字军”曾多次与爱国将领宗泽联系,兴师伐金,并计划向河东地区进军,收复山西失地,到太原去建立抗金根据地。由于投降派的百般阻挠,大好的时机,眼睁睁就将付之东流。王彦不愿随范琼,朝廷又改命了他的职务,让他在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部下任前军都制,他只好带领“八字军”的一部分军队南下去了。
此后一个时期,王彦虽也曾多次率军与金兵作战,但因同时奉朝廷之命与所谓“盗贼”(即饥民暴动武装力量)频繁交锋,花去很多精力。张浚因王彦作战有功,曾要任他为保康军承宣使兼宣抚司参议,王彦却之不受。
王彦在军务繁忙之中,对于所任的地方政务也认真从事,居官廉洁,尽自己所能为老百姓办一些有益的事。绍兴五年(1135年),他在荆南府任公安军安抚使时,见荆南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就采取屯田法,专门派人到蜀地买回1700多头牛,教授官兵耕种,开垦荒地850顷,使他所辖部队的粮食需用,基本上做到了自给。
早在绍兴元年(1131年)六月,正当王彦率“八字军”万人奔赴抗金前线,抵达镇江时,母亲病逝。他准备回家奔丧,高宗不许。之后,控制朝廷的投降派,给王彦捏造了所谓“军政不肃”的罪名,把他贬职二等,解除了兵权,迫使他离开了抗金前线。直到绍兴三年(1133年)二月,他才复任洪州观察使,知邵州,也只是管管地方上的行政而已。
王彦一生的夙愿就是驰骋疆场,抗金杀敌,尽忠报国,然而壮志未酬,竟被剥夺了兵权,遗恨无穷。
绍兴九年(1139年),王彦死于任上, 终年49岁。
王彦是在“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满腔悲愤中,离开人世的。
在这里,我们还要附笔提说关于“陆登守潞州”的故事 。
话说北宋末年,金兵围攻潞州。潞州守将姓陆名登,手下有兵5000人,坚守城池40余日,金兵屡攻不下,反伤了许多将士。金元帅兀术十分恼怒,便亲率几十万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潞州城压来。陆登一方面修书,差人星夜前往相邻州府求援,一方面积极迎敌。他披挂上马,与兀术在城外激战。兀术人多势众,劝陆登投降,陆登痛骂,撤回城中。
陆登率军镇守城池,兀术乘夜色强攻,已到城门外。陆登令火炮、火箭打下去,金兵死伤无数,死尸狼籍。但城门终于被兀术攻开,金兵一拥而进。时值天亮,陆登率领将士与金兵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最后退回到衙门内。金兵蜂涌而来,将衙门团团围住。陆登心想,城已破,我焉得生?遂自刎殉国而亡。
兀术率一群金兵涌进衙门来,看见陆登人虽亡,身体却昂然挺立,大骇。进衙入后堂,见一妇人尸首,横倒在地,知是陆登夫人为丈夫尽节而死。兀术为陆登夫妇的忠义烈举所感动,遂将襁褓中陆登的儿子收为义子,将陆登夫妇合葬在城外土山上。以后,陆公子在金营长大成人,练得一身好武艺,人称“双枪将陆文龙”。当他从王佐说书中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毅然弃金归宋,替父报仇,为国尽忠。……
话本《说岳全传》中,就有这陆登坚守潞州、为国尽忠的故事。
此后,这个铁马金戈、动人心魄的故事,进而又并被艺人们演绎为在国人中深有影响的戏剧《八大锤》。《八大锤》包括《潞安州》、《乳母教枪》、《断臂说书》等多出戏曲。几百年来,陆登、陆文龙以及“王佐断臂”的故事,就这样一直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在百姓的口碑中,广为流传。
然而,陆登、陆文龙之事,史籍上却无记载。如此壮烈的故事,难道竟完全出自于向壁虚构吗?这就不能不与北宋末年太行山人民奋起保家卫国的史实联系起来看。
前面说过,以潞州为中心的太行山南部,曾是当年抗金斗争最为活跃的地区。何况在潞州,也真有如陆登那样悲壮慷慨的抗金志士,他就是潞州知府张确。
史载,当金兵初犯中原之时,潞州知府张确就曾上书于宋廷,奏书中说:“河东天下根本,安危所系。……敌既得叛卒,势必南下。潞(州)城百年不修筑,将兵又皆戌边,臣生长西州,颇谙武事,若得秦兵十万,犹足以抗敌。不然,惟一死报国耳。”
但张确的多次建议和要求,竟没得到任何反应,“累书不报”,北宋朝廷竟未向潞州增发一兵一卒!
果然,第二年金兵从太原一路打下来,张确只好孤城坚守。金兵先是劝降,张确不为所动。金兵围城,一次次猛烈进攻,潞州孤立无援,渐渐守城不支了。有人曾劝张确,不如从城东突围,到东山里可以逃命。张确怒斥道:“确守土,当以死报国。头可断,腰不可屈!”
最后,潞州城破,张确等一应战死,为国捐躯。潞州一失,等于打开了通向中原的门户,金兵一路打下去,直趋汴京,徽、钦二帝直落得个如猪狗也似地被金人掳去,并客死异国的可悲下场……
从王彦,到太行义军,到张确……上党人物的坚毅刚烈、尽忠报国,却壮志难酬,不禁令人唏嘘。随之还会想起杜甫的两句诗: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