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为什么要祭祀七七四十九天?

 我来答
电子数码hcy
高粉答主

2021-06-09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78万
展开全部

间常见的丧葬习俗。做七的内容大抵如此,村里老人去世后,子女每隔七天就要祭奠一次,先后祭奠七次,共七七是十九天。

按照传统的说法,人死后要停尸七天,如果七日内死者仍无生命体征,则证明已真正死亡。所以老人去世后,子女们要举行“做七”活动,以期望死者能够活过来。

做七时的讲究

其一、为了减轻痛失亲人的悲伤和死者家属的压力,现在的做七次数,多数由原来的七次改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也就是所谓的烧大七)。

其二、按照传统的丧葬习俗,给死者烧一七、七七时,应以死者的儿子为主,也就是烧七所用的必需品,全部由儿子采买。因为儿子是家族的传承人,做七要有头有尾,所以多数地方的一七、七七都是由死者的儿子主办的。

团风特美声音响2472
推荐于2017-10-09 · TA获得超过11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0
采纳率:60%
帮助的人:63.7万
展开全部
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事实上,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内容。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至今聚论纷纭,尚无定论。
民间相传,做七习俗始于唐初,大致情节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办,尤应丰盛,等等。太宗死后,太子遵旨一一照办。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由此形成做七习俗。这种故事当然于史无征。有人指出,做七习俗虽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503757
2012-10-30 · TA获得超过70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1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34.7万
展开全部
因为四十九在佛法中是圆满的意思.佛经上讲:人命终或突然丧命,有中阴身出体(造极恶业之人及念佛往生预知时至的人没有中阴身),此为之中阴期,为四十九日.中阴身就像五六岁儿童那般大的透明体,非常聪明,记忆力超过常人九倍,他能穿透墙壁及高山,但不能穿过金刚座及动物的字宫.
在第一个七天中,前五日每天有一尊佛接引亡者;第六及第七日,又分别有五方佛界与其眷属及[持明]诸尊分踞东南西北中五方前来接引亡者.他们均以慈祥的面孔,胸中分别放出极为强烈,明亮,闪耀,清净,恐怖的兰色强光或是白色强光,黄色强光,红色强光绿色强光以及兰,白,黄,红,绿的五色强烈的光照耀摄受亡者.这时亡者千万不要惊骇躲避,应振作精神,立即勇敢地投入.同时要一心一意,毫不间断地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亡者亲属应该在四十九日内为亡者以真诚心诵经,念佛做功德,为其救拔苦难,超度亡魂,使他们能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生前又做了很多善事的,四十九日后即可转世为人,而造诸恶业及杀生害命的,就要堕大地狱,千劫万劫,受尽痛苦之后方可再世为人.
众生切记:孝亲尊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zhxjt
活跃答主

2021-03-15 · 万物皆可问,万物皆可答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万
采纳率:47%
帮助的人:920万
展开全部
古代人民相信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七天去一魄,一年去一魂,因此会有“烧七”和“守孝三年”的说法。而对于逢“7”祭祀,则是因为据说死者从去世之后,在四十九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在“7”这些日子祭祀,烧纸钱,一是为了减轻死去之人死后在审问时受到的痛苦,也是祈祷他们能够得到阎王恩赦,得一个幸福美满的下一世,抱着这样美好的愿望,很多人都会自觉遵守这样的习俗。七”在古代道家中是一个阴阳调和的数字,人有生死,因为死而设灵堂,祭奠死者,沟通天地,连接阴阳,但是“死”的本质就是属“阴”,接连一段日子被死亡那带来的“阴气”覆盖,在古人的思想中,这是会影响家族气运的,因此老祖宗们就想到了以时期来调节阴阳,选定“七”这个特殊的数字,在逢七之日祭祀,让家族的阴阳二气调和,让死去之人能够保家护宅以荫庇后人。中国古代有许多的传统习俗,除了某些封建糟粕,其它习俗都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对自然,对天地,对人的种种情思。在生死这一大事上,“烧七”的祭祀习俗传承多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21-03-15 · TA获得超过77.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68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169万
展开全部
头七一般是指指引还阳,七七是因为人死后不是马上投胎世和最后的判定,所以要在这段时间多多的为死者做忏悔烧纸钱等,以让死者有一个好的归宿。
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
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事实上,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内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