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心得体会 10
展开全部
我认为,教育学不能单纯作为知识内容进行教和学,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且会运用知识,这就须要在教学中做到:
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始终将自己作为教学者与学习者相统一的角色来看待。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习者,一个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共同成长的学习者,通过平等地讨论和对话,表达自己的教育认识,吸纳学生合理的教育见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次,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开辟教育学第二课堂。在课堂上,提倡平等对话,在课外,提倡积极交流。
此外,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回自信与尊严,这是真正培育学生教育智慧和形成个人教育知识的前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要欣赏学生的表白与论述,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想提供机会与条件。我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名老实的只会用耳朵学习的机器。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课堂上形成教师的知识与话语的霸权,要倾听学生的表达,要尊重学生的见解,要谦逊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一定程度上学生与我都获得了某种认识上的自由,我惊喜地看到,许多学生开始能够从教育的角度,用教育的思维,形成教育的理念与智慧。不仅如此,我更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自由与愉快
我们都知道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现在的封闭式教育也太过于严苛。我认为封闭式的教育是是把学生与社会进行分离。清朝闭关自守致使我国落后于其他国家。教育同样如此,学生最终会走入社会。学生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有利于打开思维,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封闭式使学生被束缚在校园这个特定而狭小的空间里。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同样人的个性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性,要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只有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证。
但现在在有些学校学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分数。就拿高中来说吧,只要考试结束就立即在班上和学校排名次,,甚至与全市或全省的考生进行分数排名。最终搞成了分数才是最重要的事儿。这也是现代教育现存的问题之一——片面追求分数。从而有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些问题使学生不是因为学习而学习,而是因为成绩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努力,成绩差的学生失去自信心。使学生成了学习的被动者。也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轨道。整个中国教育界形成了一个风气——知识“万能论”。
“重知识轻能力”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整天在书本之中徘徊,而没有多少时间感知世界之灵、体验生活之美等。从而使学生麻木,没有创造力,缺乏思维“变势”而形成了思维“变势”。
“重知识轻能力”也是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教育学中提倡能力重于知识,发展学生各项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等。但往往不能实现。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进程,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但文明似乎在逆向发展。纵观古今中外,文学的最高境界应该追溯到中国古代了。从“四书”、“五经”到《孙子兵法》,从孔子的儒家文化到孟子的“仁义之道”,从“丝绸之路”再到李白、杜甫、苏轼的诗词歌赋。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甚至影响了全世界。而今天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超越这千百年前的古人了,也没有多少诗人作家可以造就出古诗词的诗情画意了。
都说智慧都装在中国人的脑子里,但看一看在诺贝尔奖项上的中国人是屈指可数。我们的祖先却在那时抒写出了许许多多辉煌的篇章。但世界名人也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创造过多少奇迹,可到我们这里就再也没有超越了,并且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东西,我们都不能完全地保留住。
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缺乏创新意识吧。而教育又直接影响着这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知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有可以超过知识的东西——灵魂。教育传授知识,不过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对人的灵魂的塑造。而这关键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个性,发展情感、态度、何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因此知识不是灵魂的真正“塑造者”,灵魂的真正塑造者应该是心理学中的“个性”。因此,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塑造学生的性格。
另外,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广大的教育学者们别忘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授业”时还有“传道”、“解惑”更为重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发展、变化、唯物、辩证、动态的观点为指导,去分析、认识与把握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属性。因此,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我们投身教育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与预见性,也能使我们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教育实际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当然,现实中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今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随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矛盾和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青少年时期容易受外界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只有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原则与方法,并将其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基础之上,才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按照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健康成长,学生才可望成为具有健全个性、奋发有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
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始终将自己作为教学者与学习者相统一的角色来看待。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习者,一个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共同成长的学习者,通过平等地讨论和对话,表达自己的教育认识,吸纳学生合理的教育见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次,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开辟教育学第二课堂。在课堂上,提倡平等对话,在课外,提倡积极交流。
此外,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回自信与尊严,这是真正培育学生教育智慧和形成个人教育知识的前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要欣赏学生的表白与论述,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想提供机会与条件。我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名老实的只会用耳朵学习的机器。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课堂上形成教师的知识与话语的霸权,要倾听学生的表达,要尊重学生的见解,要谦逊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一定程度上学生与我都获得了某种认识上的自由,我惊喜地看到,许多学生开始能够从教育的角度,用教育的思维,形成教育的理念与智慧。不仅如此,我更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自由与愉快
我们都知道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现在的封闭式教育也太过于严苛。我认为封闭式的教育是是把学生与社会进行分离。清朝闭关自守致使我国落后于其他国家。教育同样如此,学生最终会走入社会。学生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有利于打开思维,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封闭式使学生被束缚在校园这个特定而狭小的空间里。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同样人的个性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性,要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只有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证。
但现在在有些学校学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分数。就拿高中来说吧,只要考试结束就立即在班上和学校排名次,,甚至与全市或全省的考生进行分数排名。最终搞成了分数才是最重要的事儿。这也是现代教育现存的问题之一——片面追求分数。从而有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些问题使学生不是因为学习而学习,而是因为成绩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努力,成绩差的学生失去自信心。使学生成了学习的被动者。也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轨道。整个中国教育界形成了一个风气——知识“万能论”。
“重知识轻能力”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整天在书本之中徘徊,而没有多少时间感知世界之灵、体验生活之美等。从而使学生麻木,没有创造力,缺乏思维“变势”而形成了思维“变势”。
“重知识轻能力”也是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教育学中提倡能力重于知识,发展学生各项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等。但往往不能实现。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进程,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但文明似乎在逆向发展。纵观古今中外,文学的最高境界应该追溯到中国古代了。从“四书”、“五经”到《孙子兵法》,从孔子的儒家文化到孟子的“仁义之道”,从“丝绸之路”再到李白、杜甫、苏轼的诗词歌赋。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甚至影响了全世界。而今天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超越这千百年前的古人了,也没有多少诗人作家可以造就出古诗词的诗情画意了。
都说智慧都装在中国人的脑子里,但看一看在诺贝尔奖项上的中国人是屈指可数。我们的祖先却在那时抒写出了许许多多辉煌的篇章。但世界名人也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创造过多少奇迹,可到我们这里就再也没有超越了,并且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东西,我们都不能完全地保留住。
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缺乏创新意识吧。而教育又直接影响着这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知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有可以超过知识的东西——灵魂。教育传授知识,不过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对人的灵魂的塑造。而这关键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个性,发展情感、态度、何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因此知识不是灵魂的真正“塑造者”,灵魂的真正塑造者应该是心理学中的“个性”。因此,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塑造学生的性格。
另外,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广大的教育学者们别忘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授业”时还有“传道”、“解惑”更为重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发展、变化、唯物、辩证、动态的观点为指导,去分析、认识与把握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属性。因此,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我们投身教育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与预见性,也能使我们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教育实际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当然,现实中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今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随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矛盾和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青少年时期容易受外界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只有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原则与方法,并将其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基础之上,才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按照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健康成长,学生才可望成为具有健全个性、奋发有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
展开全部
您是教师教育心得体会您应该比我们不是教师的应该要懂得多了。最主要是从内心的角度的写自己的感受 不一定非得要专业,重要的是真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果你是教师,要写教学总结之类,建议参考书本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等)写一写就会是一个很好的体会。
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937fb10100kfax.html 是一编范文,请参考一下:《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和职业方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2010-08-11 08》,并且这位先生BLOG很多东西可以学习一下。
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937fb10100kfax.html 是一编范文,请参考一下:《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和职业方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2010-08-11 08》,并且这位先生BLOG很多东西可以学习一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每天的所见所闻,感想和人生见底都属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