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解释

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现在急要‘‘‘回答出来多加100分.分数已经提高到200,如果再找到就发上来我额外多给你50分``如果没... 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现在急要‘‘‘回答出来多加100分.
分数已经提高到200,如果再找到就发上来我额外多给你50分``如果没有这200就给你了
展开
 我来答
不知天下欢歌8771
2008-03-23 · TA获得超过369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4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只要人力还有,自然灾害都诗可以解决的。天气总是有好有坏,但如果人没有可干劲,再风调雨顺都种不出好粮食。表达了农民们不怕天灾,相信人定胜天的思想品质。

第三句:
(1)灰料:肥料,因旧事农村用肥多为灰色,故称灰料。到了六月,又是农忙的季节,只要在这个时候用最好的肥耕种,秋收之际定能获得大丰收,因此冬日的棉被可以卖掉。这句话是一句农谚,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农民们对丰收的希望以及对耕种的热忱,隐含了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又找到一个,《中国谚语大全》里翻到的,全部手打,累啊,还有一个真找不到

就找到一个,其他我再找找
yingruixxx
2008-03-23 · TA获得超过108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9万
展开全部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农谚在生产上的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像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ywan20000421
2008-03-24 · TA获得超过495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15万
展开全部
这是农家谚语的一种,是9分句.
断为:

4+5|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5+4|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3+3+3|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

第1句,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我来说一句,这里的断,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坏掉,而应该理解为断续.
这句话的意思为:不害怕天气的炎热干旱,就怕做事的时候断断续续,有一下没一下,(不怕恶劣的天气环境,只要能深耕细作,一样会有收获)表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

第2句,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这一句不好理解,前一部分还好,荞麦生育期短,从种到收一般只有七十到九十天,早熟品种五十多天即可收获。可是后一部分"八十天雨"又如何解释呢?个人认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哪怕上天要下八十天雨,可是只要七十天就可以种出荞麦,因为荞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救荒作物之一。

第3句,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灰料:肥料,因旧事农村用肥多为灰色,故称灰料。到了六月,又是农忙的季节,只要在这个时候用最好的肥耕种,秋收之际定能获得大丰收,因此冬日的棉被可以卖掉。这句话是一句农谚,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农民们对丰收的希望以及对耕种的热忱,隐含了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iaoshangde
2008-03-24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3万
展开全部
这是农村谚语,讲夏天干农活的要点,歌颂农民无所畏惧的精神,在日历上可以看到:
第1句,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意思是:农民不害怕天气的炎热,就怕干活是锄头断掉上面的把头。表现了农民的无所畏惧。【1.不惧热!】
第2句,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只要七十天就可以种出荞麦,哪怕上天要下八十天雨。【2.不惧雨!】(荞麦生育期短,从种到收一般只有七十到九十天,早熟品种五十多天即可收获。)
(夏天南方多雨,但百姓无所畏惧)
第3句,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六月来了,卖掉棉被买肥料。(表现农民淳厚,虽没钱买肥料,但卖掉棉被便可换得,懂变通!)。【3.不惧生活条件差!】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文建设连午
2019-09-11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27%
帮助的人:859万
展开全部
鸟鸣涧
  
  作者:(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解析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
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
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编辑本段
诗意
  春天的晚上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