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解读
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文学总撰稿朱海参与了开幕式全部创意过程,他表示,将“筑梦之塔”称为“第一次立体化、腾空化表演中国功夫”。
谈到创意初衷,朱海表示,这与开幕式“中国梦、世界梦、青春梦”主题一致。“当时我们就想,梦想不应是一个虚化的东西,它终究要靠努力实现。所以,我们想让年轻人在现场完成一个非常有难度的事情,通过他们的努力,创造一个奇迹,来表现一代年轻人不断攀登、不断挑战的精神。” “筑梦之塔”从一个纸上创意到最后呈现出震撼的节目效果,曾参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编导工作的刘阔是幕后“大脑”。
在天空中用人体变换图案,这是浪漫和唯美的举动。何况这不是单人表演,它组成的是一个整体的矩阵式组图,演员们手拉着脚,在高空演绎连贯动作,不能有任何停顿,从难度上说这是从前没有的。
“筑梦之塔”从2014年3月开始训练,最早的训练地是河南塔沟武校,6月移师南京。初期训练时,最长的一次,演员被吊在高空训练了1个多小时才下来休息。在威亚的压力下,很多演员出现了胯部受伤情况。 之所以说“筑梦之塔”是史无前例,与其使用全新的高空技术有关,传统的威亚技术,一般有一个索道,索道上有移动小车,演员吊上后,通过机械设备来使他们延索道移动,但这次我们完全没有使用索道。
代替索道的,是一个车长22米、吊臂长为86米的500吨吊车。节省经费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更震撼。以前一般是一个人飞到场内做一个造型就走了,使用吊车后,可以很多人同时吊起来组成各种造型,展现的是一种集体的力量。
尽管受伤的事情难以避免,但5个月的训练却没有出现演员因重大伤病退出事故。此次高空技术团队曾经接受过北京奥运会的考验,安全标准比国家对于演出行业的普通标准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