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R集团的掘金之旅
开杠杆并购先河
KKR之所以能引起众人的关注,与其开创的杠杆并购(Leveraged Buyout,简称LBO)不无关系。
对劲霸电池(Duracell)收购就是KKR运用这种并购方式最为成功的案例。
在收购前,劲霸电池仅是食品加工巨头克拉福特的一个事业部。经过众多买家5个月的角逐,KKR于1988年5月得到了劲霸电池。当时的分析普遍认为劲霸总值不超过12亿美元,但KKR出价18亿美元,至少高出竞争对手5亿美元。
KKR的方案也十分有利于劲霸的管理层,公司的35位经理共投入630万美元购买股份,而KKR给每一股分配5份股票期权,这让他们拥有公司9.85%的股权。这大大出乎管理层的意料。
买断后劲霸的第一年现金流就提高了50%,以后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在这基础上,KKR把CEO坎德的资本投资权限从收购前的25万美元提高到500万美元的水平,同时把管理下级经理报酬的权力完全交给了他。
1991年5月,劲霸的3450万股票公开上市,IPO价格是15美元,KKR销售了它投在公司的3.5亿美元资本金的股票。1993年和1995年,劲霸又进行了二次配售股票,加上两年分红,KKR在1996年的投资收益达13亿美元,并将收购劲霸时借贷的6亿美元债务偿清。
1996年9月,KKR把劲霸卖给了吉列公司,每1股劲霸股票可得到1.8股吉列股票,总价值相当于72亿美元。交易结束时,KKR仍拥有劲霸34%的股权。
而在被称为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恶意收购——纳贝斯克(RJR Nabisco)的收购过程中,KKR名声再次大振。在收购中,KKR一举击败所有的对手,而付出的代价极小,由于公司发行了大量垃圾债券进行融资,并承诺在未来用出售被收购公司资产的办法来偿还债务,因此这次收购资金的规模虽然超过250亿美元,但其中使用的现金还不到20亿美元。
尽管这次恶意并购并没有给KKR带来什么好效益,但却让KKR戴上了“华尔街野蛮人”的帽子。
亚洲成投资热点
随着美欧两地大型收购交易逐渐进入疯狂状态,亚洲成了大型私人资本运营公司的另一投资热点。
虽然亚洲市场的竞争还不到白热化的程度,但激烈程度也在与日俱增。今年春天,BlackstonepuorgLP表示将向印度投资多至10亿美元;Bain Capital LLC宣布成立香港办事处。
对于这样的“香饽饽”,KKR自然也不会放过。在宣布将在香港和东京设立亚洲办事处的同时,该集团日前表示,它有兴趣参与对三星人寿保险高达18%股份的竞拍。三星人寿保险是韩国最大的寿险公司。这也是KKR 29年历史上首次投资亚洲。
公司高层的罗伯茨,还不远千里,到亚洲作了为期三周的商务旅行。他当时表示,希望在中国做3件事情:
第一,调查 KKR所投资的公司在中国开设的工厂,以便了解如何更好地为自己的业务寻找更好的“资源”;
第二,会见希望投资于西方世界的中国公司;
第三,考察中国的投资机会。过后,他满意地说,他发现中国商界人士对于KKR的品牌相当了解。
这些私人资本运营公司之所以对亚洲产生兴趣,是由于他们在美国和欧洲投资的公司为保持竞争力急需削减成本。
不过,虽然亚洲市场普遍被看好,但难以预见的敌意监管条例,加征的税收等,都是投资亚洲的潜在风险。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预计中国某些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将为投资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在韩国和日本,企业交叉持股现象越来越少,很多债权人寻求剥离在一些现金拮据的企业中的持股权,这里将产生更多的并购机会。
KKR注资公司KFM,于2013年1月进入中国市场,KFM在2006年上线后在国外引发理财热潮,在中国的发展值得期待。在获得中国金融市场牌照消息传出后,KFM公司估值上升了5%。
投资海尔
2013年9月30日晚间,青岛海尔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全球著名私募股权机构KKR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KKR拟通过现金认购青岛海尔发行的10%股份成为公司战略股东。
海尔方面称,本次非公开发行前,海尔集团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合计控制公司46.21%的股权;本次非公开发行后,KKR集团发起和管理的KKR基金之全资子公司KKR(卢森堡)将持有公司10%的股权,海尔集团合计控制公司不低于40.81%的股权,仍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公司也不会因本次发行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调整。
青岛海尔将与 KKR在战略定位、物联网智慧家电、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资本市场和资本结构优化与资金运用、海外业务及并购,以及潜在的运营提升等领域进行一系列战略合作。通过整合 KKR集团的全球资源和投后管理能力,提升公司在新产品开发、销售渠道管理和提升、品牌管理、市场推广、采购/费用、生产创新等环节的竞争力,提升盈利能力。
青岛海尔董事长梁海山谈到此次双方合作时表示:“2012年底公司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此次KKR成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是在资本层面落实 网络化战略 的重要举措,公司将通过股权合作,引入全球一流的战略投资者资源,推进公司向互联网时代平台型企业转型。
对于此次交易,独立经济学家、著名财经评论员、北京市政协委员马光远 在其微博上称,“对这个收购,我保留意见。KKR作为并购基金,其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产业层面,对海外收购基金将目标直指国内龙头企业,我们还是应该有一点安危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