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阿甘正传》?
--选自《恍惚的世界》
智力是指个体的精神作用各个方面的有效性,并特指人的理解能力、学习与回忆能力以及思考和推理的能力。由于无法直接评估或衡量这些能力,人们只能从评估个体在不同场中的行为来推测一个人的智力程度。因此,心理学家们对于智力的定义并不统一,对于可测量的智力因素到底有多少也不一致。
起初,人们认为智力是大脑的天生能力,是区分高度进化的动物与低等动物、天才与普通人的标志。但现在的科学家认为,智力的发育虽然部分是由遗传所决定,但主要决定于个体生长的那个环境中的刺激或抑制因素。
另外,也有人认为智力是思维的独有或整体特征。但实验表明,智力所包含的众多因素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可以区分的,如语言、空间、记忆和推理能力。因此,最好把智力看作是许多高度分化、相互重叠的技能的综合体,而不是一种单一才能。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对智力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强调,儿童的精神发育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复杂性和合理性逐渐增加。皮亚杰不仅对智力进行测量,还探索了儿童思维的局限性和成长过程。
现在,智力水平一般是通过智力测定来评估的。智力测定属于心理测定中的能力测定,心理测定是衡量个体间差异的一种方法,通过评估个体的反应来预测或着决定其将来的行为,能力测定衡量的是个体的语言或操作技能,其标准是普通人的平均水平。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内最早使用发育量表来预测学习潜力。这种量表包含一些测试智能思维的小任务,通过交谈个别进行,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安排相应的任务,然后评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比率就是智商《1.Q.》。稍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特曼根据该量表的译本进行了扩展,并按年龄梯度进行了标准化,形成了今日我们所熟知的斯坦福一比内量表。1939年,在纽约贝勒维医院工作的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发表了《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第一版,包含11个测试项目,6项为语言,5项为操作,结果根据一个语言分、一个操作分和一个总分判定。这两种量表的更新版本至今仍是测定儿童和成人智力水平的主要工具。
1917年,美国军队采用了团体智力测定,通过问卷可以同时测定一组人群的智力。以后,许多这样类似测定经过修订。被教育、就业机构采用。这些测定的平均智商标准均为 100分,不论年龄。精神发育受损者的智商可低至40而智能极高者可达 160分。
智商并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值,虽然婴儿发育水平已经可以测定,但5岁以后进行智商测定,才有可能预测成年后智力状况,12岁起,智商基本上与成年后智力水平相一致,但仍有大幅度波动的可能。要指出的是,用智商来预测学习成绩或日常生活能力时,需要特别慎重,因为除了智力,学习成绩至少还与兴趣、家庭支持及教育质量有关,而事业成功与人格、机遇及专业技能更为有关。
被不同家庭抚养的孪生子智商比较接近,由此说明遗传因素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许多证据表明,生活在高度贫乏环境中的儿童一旦转移到刺激丰富的环境中,智力发育相当迅速,最有效的刺激包括母亲与孩子的嬉戏、谈话和互动作用。母婴健康和营养水平的改善也有一定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聪明的办法就是这么简单,譬如,进行课外辅导不会有持久效果,训练孩子应付智力测定的技巧只能提高智商得分,并不能因此改观其整体的智力水平。所以,智力测定,特别是集体测定,经常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具有误导作用。不过,如果注意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并在训练有素的专家的操作和诠释下,这种测定仍然是有一定预测和诊断价值的。
目前有争议的是,智力测定反映的究竟是个体的遗传或先天才能,还是其养育方式、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智力测定最初的目的是衡量个体的潜能,不考虑文化背景、金钱或权力的影响。但时至今日,智力测定更多的是衡量个体的成就(如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而不是其能力的倾向性(如学习的潜能),这样,那些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孩子便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某些评论家认为,智力测定已经沦为歧视底层社会或贫困儿童的工具。上述两种观点都得到有力的研究证明。美国喜剧片《I.Q.》也对此进行了探索。
《1.Q.》的故事发生在50年代初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物理学家凯瑟琳和汽车修理工埃德一见钟情,并受到她叔叔的撮合,她叔叔就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埃德是个自学成才的发明家,喜欢摆弄机械,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已经在思考冷聚变与核动力宇宙船的关系。凯瑟琳的择偶条件是智商,在原来的男朋友詹姆斯和埃德之间摇摆不定,詹姆斯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家。但爱因斯坦喜欢上了埃德,认为他善于体贴人.便代他写情书并把自己早年的一篇论文给他,让他冒充物理学去参加一次国际学会议。论文一鸣惊人,埃德被誉为天才。詹姆斯心存不服,当众测试埃德的智商,得分高达 186《I·Q·》当然,这是爱因斯坦在背后授意的结果。凯瑟琳宣布要和埃德结婚,詹姆斯则在一旁竭力证明埃德是个骗子。艾森豪威尔总统到大学来访问,希望埃德加入冷聚变火箭研制计划。詹姆斯在新闻发市会上称埃德的论文是剽窃之作,但爱因斯坦站出来挽回了局面。影片结束时,爱因斯坦和同事们告诫大家不要让头脑干扰了感情。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大后再怎么成功、美满,心里都会有个洞,充斥着怀疑、不满足、没有安全感。
尽管这些经历可能已经过去多年,人们通常依旧极难谈及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身体会重新体会到恐怖、狂怒、无助以及想要战斗或逃跑的冲动,但这些感受都几乎无法言喻。
范德考克医生借用彼得.莱文(Peter Levine)的创伤理论和帕特.奥登(Pat Ogden)的身体治疗理论指出,人们的心理受到创伤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困境却无法做出反抗,这些无法进行的反抗会变成所谓的“未完成的动作”,最终“固化”在人们的身体感受或者无法解释的症状中。
创伤在本质上是将我们逼到了理解能力的边缘,我们无法用在日常体验中发展而来的语言描述创伤。以至于这些创伤在我们的内心常年积累,对我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主要表现如下几点:
(1)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容易出现问题。
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人际交往的匮乏不仅会导致一个人离群索居,孤独自闭,人际关系脱节,无法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乐趣,影响事业发展,还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影片中的珍妮小时候聪明伶俐,在智力和身体方面都比阿甘正常,但他内心受到的伤害比阿甘多得多,她没有阿甘那么幸运,有一个爱她,给她温暖,鼓励她的家人。
就算珍妮之后与奶奶同住,但幼年的创伤使她不能完全正常生活,她忘不了与酗酒的父亲一起生活时所遭受的侵害和暴力。在阿甘的一段回忆中这样描述珍妮的父亲:他是个非常有爱心的人,他经常亲吻抚摸她和她的姐妹。
显现这些都对珍妮造成了心理伤害。直到成年之后就只有阿甘这么一个好朋友,她不敢把真心交付于他人,她怕受到伤害,有强烈的自我防御意识,她孤独没有朋友,用酒精、毒品、性和自杀来麻木自己。
范德考克医生在《创伤应激》(Trauma Stress)中说:“人们不愿意谈到创伤,是因为创伤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恶”——我们的朋友、邻居、家人、上司以及我们自己。”
《阿甘正传》的心理学解析:如何摆脱“心理创伤”的负面影响?
往往最容易伤害我们的就是我们身边最亲的人,因为他们最了解我们,最知道我们的软肋,他们是我们的情感操控者,利用我们的软肋来控制我们,这便是他们的“恶”。
(2)从生活态度的角度来说,容易对生活产生悲观心理。
丹中尉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自责于部下牺牲自己却活着,而失去双腿更是人生的巨大挫折。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战死沙场,但却戏剧般地被阿甘救了一命,留下残疾的身体。
丹中尉宁愿光荣地战死也不想卑微的苟活于世,他埋怨阿甘救了自己。其实丹中尉恨的不是阿甘,他痛恨国家,痛恨生活的现实。回到国内以后,丹中尉悲观地活着,沉溺于糜烂的生活。
201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