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存款被忽悠买保险怎么办? 10

去年1月份想去银行办理定期存款业务,去咨询台咨询,有个女业务员象我介绍怎么办理定期的(后来才知道她是保险公司的)说还另外送一份意外保险,只要存三年放三年既可,一年存两万,... 去年1月份想去银行办理定期存款业务,去咨询台咨询,有个女业务员象我介绍怎么办理定期的(后来才知道她是保险公司的)说还另外送一份意外保险,只要存三年放三年既可,一年存两万,三年六万,在放三年,本来以为是银行的不会被骗,没想到后来和我朋友一说不划算,可我已经交了两万,明年不想在接着交钱了,请问有懂的人帮忙支招吗,现在还不满一年,我该怎么办,其实我只是在外面打工的,当时想存定期只是为了不乱花钱,以后给爸爸买个养老保险什么的,出了这事我也不敢和爸妈讲,只想自己解决。有什么办法能退回我的2万块钱吗?? 展开
 我来答
麻木y1
高粉答主

2019-07-19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6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万
展开全部

如果被骗买保险不超过15天,可以立刻去银行要求退保。因为还处在“犹豫期”内,可以好好把握这个“反悔”的机会。“犹豫期”是指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合同后10天(银行保险渠道为15天)之内,如不同意保险合同内容,可将合同退还保险人并申请撤消。

如果被误导买保险已经超过了15天,也并非无计可施。可以保留相关证据,到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进行投诉;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还可以将相关资料提供给消费者协会、保监会有关部门。

扩展资料:

沈老先生说,2010年,他到纱厂南路的一家储蓄所存款,“当时业务员表示存款可以送保险,收益比定期存款还高”,他便欣然同意。可2013年他发现,自己的收益并没有业务员承诺的那么高,便想把钱取出,此时他才知道自己办的并非定期存款,而是买了价值12万元的两份保险。

沈老先生到存钱的储蓄所询问时,对方表示,当年向他推销的并非银行工作人员,让他找保险公司协商。“我是相信银行才到这里存钱的,出了问题却让我找保险公司,这不是推脱责任吗?”沈老先生认为自己被骗了,和老伴儿一合计,决定自制暗访设备调查取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家里的一部摄像机映入沈老先生的眼帘——那是一部黑色的手持摄像机,已经有些年头。器材有了,可装到哪儿呢?缝到衣服里吧,他的肚子本来就大,很容易被发现,那就找个袋子算了。

沈老先生找来两个装白酒的红色提兜,在老伴儿的帮助下,将两个提兜套到一起缝了起来,在夹层处刚好能放下摄像机,外面挖个小洞,摄像头可以露出来。

拿着自制的暗访设备,沈老先生到一家银行暗访去了。他忙前忙后,回来检验成果时,却发现白忙活一场——摄像机的电池没电。原来,由于长期没有使用,摄像机的电池已经充不上电了。

第一次暗访失败了,沈老先生并未气馁,他听说数码相机也能录像,便翻箱倒柜找出了儿子7年前送他的数码相机。为掌握录像步骤,他练习了好几天,老伴儿、儿子都成了他的拍摄对象。

2013年8月,在老伴儿的掩护下,沈老先生成功地用自制的暗访设备拍摄到第一段他自认为对自己维权有利的画面——听说沈老先生要存定期,某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叫来柜台外一个穿戴与她相似的工作人员,让其向老人推荐一款“比定期存款更划算的产品”。

“光这一段还不行,说明不了大问题,我得继续录下去!”沈老先生说,前几次暗访时,他都心跳得厉害,但几次之后,便有了经验。比如进入银行后先按兵不动,观察完现场情况再说;总结银行方面误导客户购买保险的情况大致有哪几类,工作人员会用什么样的说法介绍保险等。

不过,去“偷拍”也不是每次都很顺利,虽然他和老伴儿年龄大了,多数业务员不会设防,但也有部分眼尖的发现了他的暗访设备,并告诉他如果“偷拍”的话就不接待他,沈老先生不得不关了相机。

半年多来,除了到各大银行暗访,沈老先生还自学了不少法律知识,带着相关材料到消协和银监部门投诉,并见了几名律师。

沈老先生的家人对他的做法很支持。为让父亲辛苦拍摄的材料得以长期保存,儿子经常在工作之余抽空回家,整理这些视频资料,并刻成光盘;老伴儿还经常陪着他跑东跑西,配合着沈老先生问问题。

目前,沈老先生认为他的材料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他表示会在合适的时候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他也提醒广大老年朋友,别像他一样糊里糊涂买了保险,以免惹出如此多的麻烦。

参考资料来源:和讯网-想在银行存款却被误导买了保险?牢记三点避免被骗

参考资料来源:洛阳网-去银行存钱被“忽悠”买保险 71岁老汉自制暗访设备维权

对对保险网
2020-07-03 · 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保险
对对保险网
对对保险网是一个保险购买决策平台,提供意外险、健康险、医疗险、人寿险、重疾险评测、攻略、百科、问答知识,帮助用户科学购买合适的保险。想要学到更多的保险知识,可以关注“学霸说保险”微信公众号。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不少人买保险说被忽悠,通常都是因为自己没有看清楚或者代理人夸夸其谈,购买后觉得跟想的差别太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产品不够好,这里有一份榜单可以帮助避雷:《十大【不值得买】的重疾险大盘点!》

感觉被忽悠是由于有心理落差,那为什么会产生心理落差呢?通常都因为两种情况:无法理赔和收益达不到期望,下面具体说一下:

第一点,一些保单无法理赔的原因:

(1) 投保没有如实健康告知

没有如实健康告知是无法理赔的主要原因,如果出险了,被保险人的过往病历是躲不过保险公司追查的,如实健康告知不是闹着玩的,这里整理了一份攻略:《投保时,健康告知有什么小技巧?》

(2) 没达到理赔条件

每份保单的理赔肯定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寿险是身故后理赔,一部分寿险会根据身故年龄来规定赔偿金额,这些内容都要自己看清楚。如果是资料不齐全也有可能导致无法理赔,不同险种需要的资料也不一样:

(3) 没看清合同免责

免责的意思是有些内容保单是免去了理赔责任的,比如大部分保险都规定被保险人酒后驾驶机动车免责。

如果不是很了解理赔,这份攻略必看:《理赔案件发生后,应该如何去理赔》

第二点,收益达不到期望:

有一些人在推荐分红型保险给顾客的时候,会说能赚不少钱,实际收益却不一定,分红利率是高低不定的。

怎样能不感觉“被忽悠”?下面有几个小技巧:

1. 看清楚保障内容:要把保什么不保什么搞清楚,不要以为保险什么都赔。

2. 看清楚理赔条件:比如重疾险里面有些疾病是做了某种医疗才赔,这些规定一般都不太起眼,要多当心。

3. 分红险要多留心:就算一款分红险以前有不错的收益,那也只是曾经,现在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保险的存在自然是因为有需求,买到适合自己的保险,就不会感觉被人忽悠了。

望采纳!

全网同号: 学霸说保险,欢迎搜索!

资料来源: 学霸说保险官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大V肆大财子
2020-06-19 · TA获得超过31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5万
展开全部

前不久,一条题为“16年前在银行存13万,如今去取钱只剩2元”的短视频在全网广泛传播:

江西的付先生在2004年到银行存了13万活期,

18年付先生的父亲去世,想去取钱办丧事,结果账户里只剩两块钱了。


“我爷爷的下葬钱”在银行存了13万元 隔天就被人取走买了保险?


在整个视频当中,可以影影绰绰得看到保险的身影,这恐怕是一个卖保险的典型套路。

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提醒大家。

(一) 事件回顾

我们先来捋一遍事情经过:

2004年,付先生在工商银行开户,把自己多年积蓄的13万存了一笔活期。

2018年,付先生的父亲过世,需要钱办丧事。想到自己当年存的这笔钱,付先生带着家人一起去银行取钱。

结果到了银行,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账户里只有2块钱了。

13万,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付先生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父亲尸骨未寒,葬礼在即,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

但到底葬礼更重要,即便悲痛,付先生还是先回家,妥善安葬了父亲。

再次来到银行,这次工作人员却说,早在付先生存下这笔钱的第二天,这笔存款就被以付先生的名义购买了新华保险的红双喜分红型保险。保费整整13万。

原来自己十几年没舍得动的棺材本,早就不翼而飞了!

在进一步去保险公司询问后,付先生得知,这份保单也早就没了。

投保3年后,有人再次以他的名义,开了一个新账户。并把这份保单退了,退回的13万7千多元钱都转入了这个新账户里,3天后提取一空。

这笔钱自此彻底不知去向。

也就是说,其实付先生存钱的第二天,账户里就只剩几块钱了。而要直到2018年,付先生父亲去世之后,他才会发现账户里的钱没了。

由于这件事还在调查中,所以真相如何我们无法定论,只能作一些合理推测。

付先生名下的新账户是在退保前几天开通的,并且在退保后3天就取走了全部款项,我们可以据此假设,投保、退保并且最终得到这笔钱的,确实不是付先生本人。

也就是说这份保险确实是在付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买的,更是在付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退的。

那么,事情就很耐人寻味了。


(二) 银行保险,一言难尽

然而这件事并不是个例。

银行保险发展了几十年,从我入行以来,就见识过很多相关的纠纷。

像这种存单变保单的案例一抓一大把。随便来看几个:


2015年7月,吉林延边的石先生去银行存钱,结果在银行工作人员的误导、欺骗下,花67万给儿子投保了“创富一号”分红型人寿保险。且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向石先生出示过书面材料,材料上宣扬XX人寿的创富一号收益率保底6.32%,今后还会越来越高。
石先生次年以保险诈骗起诉,几经周折才拿回了本金和赔偿。


2016年12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王先生带着500万去银行存钱,被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保险推销员和支行长联合误导、欺骗,买了一份100周岁后才能取回的保单。
通过公安局报案、向监管部门投诉、与保险公司谈判,甚至以死相逼,才把钱拿了回来。


2018年,一个85岁的老人被类似的方式套路,花18万买了一份保险。最后判赔偿本金和利息。


……

同样的事件数不胜数,每年都在发生。

我们去银行存钱,也许都遭遇过类似的情景:

银行大堂里,西装革履的保险推销员把一个前来存款的客户热情地拉到一旁的VIP室,开口毕恭毕敬的:“贵宾您好,我是XX银行的高级客户经理,很高兴为您服务。”

说着掏出一叠花花绿绿的彩页,上面写着“保本保息”、“保底5.8%”之类的字眼。

开始对着一脸懵逼的客户口沫横飞:

“这个产品是理财的,随时能取出来用,和存钱一样;”

“收益特别高,比存钱划算多了;”

“什么时候不想要了,随时能退,随时能把钱拿出来;”

“想什么时候往里存都行,不强制。”

客户虽然有点半信半疑,但最后还是把钱交了过去。只不过办手续的时候,似乎比平时多签了一堆莫名其妙的合同,也不知道都是些什么。

而银行作为保险的代理,是售卖保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很多银行都跟保险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了赚取中间收入,部分银行确实可能纵容带有一定欺骗性的销售行为。甚至会主动包装代理的保险产品。

常识上,保险给人的印象,和“理财”八竿子打不着,所以在银保销售当中,经常会把年金险、万能险包装成“短平快”的理财产品,进行销售误导。

而其中的典型套路主要有三种:


1) 把保险说成理财,说成存款

年金险和万能险虽然具有储蓄的性质,可以帮客户管钱,并且收益不错,

但是!

不管它们再怎么好,它们本质都是保险!不是理财产品,更不是存单!

大家要清楚,保险的钱不能自由地取出来用!

要等一定年限,而且能一次取出来的钱有限。

灵活性比存款差很多。

如果想把钱全部“取”出来,就只能退保,

前几年退保,会损失一大笔钱。

而这些事情,业务员是不会跟你讲的。

甚至有的银行会以“存钱送保障”的话术营销,把保险说成赠品!

因为宣传资料很多时候是银行自己设计印制的,山高皇帝远,监管部门不可能实时监督,而且投保多是柜台办理,工作人员操作的空间就更大了。客户很难真实地了解产品的全貌。


2)夸大收益

很多销售人员给客户讲解产品的时候,会用4.8%,甚至6%的“预估利率”计算收益。

因为年金险很多是复利计算,所以如果按这个收益率,计算出来30、40年后的预计收益是非常吓人的。

但是,这些承诺的收益,很可能达不到。

绝大多数万能账户收益,保底的收益率也就2%-3%,

跟4.8%、6%差远了,几十年下来就是天壤之别。

再者,保险的意义在于保障,在于锁定利益,在于计划性地留存财富,用利益引诱客户投保本来就是缘木求鱼的行为。


3)隐瞒保险期限

银保主推的产品多为年金、万能险。

虽然很多产品从第5年起就可以开始领取年金,开始计算利益,但是这不等于从第5年起就能自由支配你的钱了。

很多的保险,有着漫长的“回本期”,

比如你交了50万,去掉七七八八的费用,可能就只剩40万了,

想要再度达到50万,就需要3年、5年的时间。

在此之前退保,都是要亏钱的。

因此买年金一定要想清楚,很多产品一旦买了想全身而退要等好多年。

当然,针对于这些乱象,监管机构也不是没有行动。银保监会这些年曾多次出台法规,提醒整改:

但是,无奈,银保监会的触手不可能伸到每一个下沉市场,每个城乡结合部。

所以导致银保渠道的保险销售依然是乱象丛生。像是付先生的经历,并不是个例,每年“存款变保单”的情况非常多,而很多家庭并不自知。

而随着时间的发酵,这类事情曝光得越来越多。

至于付先生为什么会被退保?这笔钱又去向了哪里?我会持续关注相关动态。


(三) 建议

说了这么多,不是说银保产品就不好。

但被哄着骗着买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产品,不仅是银行的耻辱,也是对保险声誉的极大伤害。

最终吃亏的,则是无数的普通老百姓。

我力量有限,不可能帮到所有人。但至少,希望我的读者都能远离被坑的命运。

为此,我在这里提出一些小建议,帮大家擦亮双眼,防止被忽悠。


1) 不要相信任何口头承诺!任何!

宣传彩页、产品广告单页很多都是银行,甚至保险推销员自己印制的,内容可能有很大的虚假、夸大成分。

很多无良业务员推销的时候说的话,为了能卖出保险,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很多朋友只是想去银行存个钱,就被连番的套路轰炸了,最后稀里糊涂地买了产品。

大家记住,一切以正式、书面的合同为准。在看不到产品正式条款,白纸黑字之前不要轻易购买。


2) 存单和保单的办理流程是不同的。

大额存单是存单,办理的时候只要在回执单签字就行了,现在基本是电子化操作。

而保单的投保流程更严格、规范,也更复杂。如果要求签合同,或者要求多次签字,

如果流程过于复杂,那就要谨慎了,赶紧看看自己签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朋友怕麻烦,懒得仔细看,或者本着对“银行”这个机构的本能的信任感,让签什么就签什么。

但是这事情,心不能这么大。


3) 如果已经被误导着买了自己原本不想要的保单,那也不要慌。维权不是没有希望。

维权有两种方式:向银保监会投诉,或者向法院起诉。

销售过程存在误导行为,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规定:

故意告知虚假情况、隐瞒真实情况,比如“承诺高息”、“承诺随时存取”之类的,那就已经构成欺诈了。而欺诈行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要3倍赔偿的。

所以只要确实被忽悠了,且证据充足,维权一定是不成问题的。

我前面讲的3个案例,消费者最后都得到了赔偿。

面对这些情况,绝对不能忍气吞声。推销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做有违规定、法律的事在先,我们作为受害的一方,同样要拿起法律武器,坚决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希望大家多看肆公子,多学一点金融、保险知识,不要被忽悠。也多多给周围的亲人朋友科普,让更多的人免于遭受这些坑。

以上。



更多保险套路,欢迎关注肆大财子。买对保险不踩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瘦成一导闪电呀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7-09-12 · 每天分享健身知识,希望每位小仙女走路带风
瘦成一导闪电呀
采纳数:1266 获赞数:5226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现在中国保监会正在全国范围内治理保险销售误导问题,只要情况属实,保险公司就涉嫌销售误导了。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该问题:
  1、去保险公司协商、沟通该情况,并明确告知保险公司修改保险合同,或者退保(要求解除保险合同)。可以明确告诉保险公司其行为涉嫌销售误导,有权有理去保险监管部门投诉。期间做好维权证据收集。
  2、拨打全国保险维权热线12378投诉保险公司。
  3、到当地保险监管部门投诉,可以电话,也可以通过网络。同时,这样情况也可以到当地银监局投诉。
  小结:有证据证明银行工作人员的欺骗或误导,先第一时间和银行、保险公司协商,要求解除保险合同;如协商未果,向银监局和保监会投诉解决;最后可以到法院去起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龙19x
2012-11-01 · TA获得超过29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0万
展开全部
2万肯定退不回来了,估计能退1万差不多~这种事以前很多人都问过我,其实在你存进去的时候一定会给你一份合同,你想想你去银行存款什么时候给过你大本的合同?存了之后会有一个回访电话打给你,只要当时你说一句这事你不太清楚,这个保险就不能生效,另外还有10天的犹豫期~

这样,你去他们公司,去和他们协商一下,看看能退回多少,顺便把这个业务员投诉了,这种无良的东西就该让他们失业~
追问
关键她没有告诉我有考虑期限,在十天之内也没有给我打过电话确认,如果在银行闹有用吗,象你那样说损失一万心有不甘,当时还有个银行的工作人员和她一起一唱一和的,我该怎么办??
追答
我给你出个浑着,你也不要去闹,去银行找到那个业务员和银行工作人员,和他们说不想存了,然后直接让他们找银行的经理或者行长之类管事的,吧你的情况和他们说下,毕竟发生这事银行也有责任,然后威胁要告他们,或请媒体这类的。最好是能协商解决~记住这是浑着~~个人意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