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全部
中小学生对电脑的直接兴趣,可谓“与生俱来”,与其他学科相比,可谓“得天独厚”,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生性好奇的孩子们更是难以抵挡其诱惑,铺天盖地遍及城市各个角落的商业网吧与家庭上网,到处可见孩子们的身影。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们学好信息技术课程,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应用道德,无疑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职责,是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的教学不力与引导不当,将使孩子们的直接兴趣畸形发展,变味变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不良状态:
⑴觉得信息技术课并不好玩,枯燥无味,繁琐难学,学习只是应付而已;
⑵电脑基本操作方法不当,养成随意乱操作的不良习惯,操作电脑好费劲、好累!
⑶只对电脑游戏感兴趣,不让玩游戏就觉得没意思,无心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⑷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网上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当然,造成上述不良后果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的监管不力与消极影响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影响更显重要与紧迫,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直接承担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任务与责任。
常言道,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首先要在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在环境与设施方面的特殊要求,几乎完全依赖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难以进行课外学习,家庭具备这方面学习条件的至今仍然是少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下功夫,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前提、关键与核心问题,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前提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前提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学秩序问题,必须以严格的微机室管理制度为良好的教学秩序作保障。微机室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其组织教学明显比一般的课堂难度要大得多。微机室因防尘与遮光需要,一般都较为封闭,除了静电与辐射外,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最为突出的因素便是室内噪声,有些教师自己呆在控制室里,放任学生喧闹,整个机房噪声四起,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养成烦躁厌学的消极情绪,危害极大。因此,在微机室上课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秩序。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课前准备问题,教师备课必须充分而全面。一般学科备课备教材与学生这“两头”,而信息技术却多出“一头”,即备电脑教学软件(不少教师兼任机房管理员,还必须为电脑软、硬件的日常维护费心劳神),教学中一旦出现意外或软硬件故障,就容易扰乱教学秩序,让学生扫兴。
二、关键问题
具备现代教育观念、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以及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心,是教师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如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大力倡导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并付诸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同时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惟有如此才能成为合格的好老师,一个好老师会吸引学生积极努力学习,且学得轻松愉快;而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或教学能力差,或责任心不强的老师,会直接导致学生产生畏学、厌学心理。如有的老师依旧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方法,简单机械地“逼迫”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学生为“教”而学,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自然难以提高。另有些教师则喜欢“放羊”式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学习,老师独处静室埋头于其他事务,甚至上网神游、QQ神聊去了。这种浪费宝贵课堂教学时间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责任心及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核心问题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金线”,一旦“金线”出了问题,课堂便会乱了套,甚至变成一盘散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难以正常发挥,学生就会越学越没了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现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1、注重学生的主体角色,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逐渐进入主体角色,能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学得开心而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而顺利,如此便能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的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以此导入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欲望即直接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投入学习。如学习在电脑中新建文件夹,还可以用喜欢的中文名称命名(如学生姓名),学生就十分感兴趣。又如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设计等诸多学习内容,老师都可以事先展示准备好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垂涎”一番,进而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实现他们的愿望。
3、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老师要经常通过网络教室教学演示功能,多多展示学生的作业,及时给予点评指导,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如键盘指法与打字练习,其机械单调性很容易使学生厌烦。而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完全可以将教学设计得有声有色,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与练习层次,同时突出学习的趣味性,如开展学习竞赛,看谁盲打掌握得快,比一比谁的打字速度快;老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打字速度进行跟踪记录,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一个阶段下来,往往给自己一个惊喜,如此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激励意识的养成。这类做法有很多,如组织校内电脑作品比赛,选送作品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比赛,向报刊杂志投稿等等,不论结果如何,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常常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对学生影响深远。
4、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作量大,老师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量也大,常常需要老师马不停蹄地在机房转上大半节课,以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改进方法,加快进步。如果老师放任学生自己练习而疏于辅导,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会越学越无兴趣,越练越觉得“没意思”,最后变得疲塌厌学。
5、注重因材施教,努力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维护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还必须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面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或评价较为灵活的开放型任务。在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愿多完成一些其他相关任务,以满足其学习需求,如打字,合格标准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灵活制定,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在合格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发挥潜力冲刺更高目标。还可以在完成课本上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练习,提高或拓展作业量。对于开拓型任务,每个学生可以尽情发挥,不必考虑结果差异如何,如画一幅画,编辑一篇小报,设计一组幻灯片,制作一个动画等等,只要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即可,不要强求作业的质量。
6、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世纪大力倡导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率先垂范,而且最具学科优势,可供教师和学生创新之处实在是不胜枚举。几乎每一项操作,每一个练习,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到处可见“殊途同归”;同样方法达到不同效果更是司空见惯……只要老师用心挖掘,悉心指导,到处可以展现学生智慧的火花,培育学生创新的幼苗。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正确把握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有利环境,放手将一个个具体任务交给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多动脑、多创新。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也只有在独立思考中才会有所创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维护和提高,正是他们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起点,也是他们最难忘的记忆。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影响之大,实在难以估量。是为教书育人者切记。
⑴觉得信息技术课并不好玩,枯燥无味,繁琐难学,学习只是应付而已;
⑵电脑基本操作方法不当,养成随意乱操作的不良习惯,操作电脑好费劲、好累!
⑶只对电脑游戏感兴趣,不让玩游戏就觉得没意思,无心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⑷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网上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当然,造成上述不良后果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的监管不力与消极影响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影响更显重要与紧迫,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直接承担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任务与责任。
常言道,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首先要在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在环境与设施方面的特殊要求,几乎完全依赖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难以进行课外学习,家庭具备这方面学习条件的至今仍然是少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下功夫,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前提、关键与核心问题,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前提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前提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学秩序问题,必须以严格的微机室管理制度为良好的教学秩序作保障。微机室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其组织教学明显比一般的课堂难度要大得多。微机室因防尘与遮光需要,一般都较为封闭,除了静电与辐射外,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最为突出的因素便是室内噪声,有些教师自己呆在控制室里,放任学生喧闹,整个机房噪声四起,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养成烦躁厌学的消极情绪,危害极大。因此,在微机室上课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秩序。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课前准备问题,教师备课必须充分而全面。一般学科备课备教材与学生这“两头”,而信息技术却多出“一头”,即备电脑教学软件(不少教师兼任机房管理员,还必须为电脑软、硬件的日常维护费心劳神),教学中一旦出现意外或软硬件故障,就容易扰乱教学秩序,让学生扫兴。
二、关键问题
具备现代教育观念、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以及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心,是教师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如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大力倡导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并付诸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同时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惟有如此才能成为合格的好老师,一个好老师会吸引学生积极努力学习,且学得轻松愉快;而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或教学能力差,或责任心不强的老师,会直接导致学生产生畏学、厌学心理。如有的老师依旧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方法,简单机械地“逼迫”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学生为“教”而学,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自然难以提高。另有些教师则喜欢“放羊”式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学习,老师独处静室埋头于其他事务,甚至上网神游、QQ神聊去了。这种浪费宝贵课堂教学时间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责任心及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核心问题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金线”,一旦“金线”出了问题,课堂便会乱了套,甚至变成一盘散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难以正常发挥,学生就会越学越没了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现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1、注重学生的主体角色,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逐渐进入主体角色,能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学得开心而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而顺利,如此便能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的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以此导入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欲望即直接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投入学习。如学习在电脑中新建文件夹,还可以用喜欢的中文名称命名(如学生姓名),学生就十分感兴趣。又如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设计等诸多学习内容,老师都可以事先展示准备好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垂涎”一番,进而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实现他们的愿望。
3、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老师要经常通过网络教室教学演示功能,多多展示学生的作业,及时给予点评指导,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如键盘指法与打字练习,其机械单调性很容易使学生厌烦。而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完全可以将教学设计得有声有色,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与练习层次,同时突出学习的趣味性,如开展学习竞赛,看谁盲打掌握得快,比一比谁的打字速度快;老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打字速度进行跟踪记录,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一个阶段下来,往往给自己一个惊喜,如此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激励意识的养成。这类做法有很多,如组织校内电脑作品比赛,选送作品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比赛,向报刊杂志投稿等等,不论结果如何,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常常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对学生影响深远。
4、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作量大,老师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量也大,常常需要老师马不停蹄地在机房转上大半节课,以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改进方法,加快进步。如果老师放任学生自己练习而疏于辅导,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会越学越无兴趣,越练越觉得“没意思”,最后变得疲塌厌学。
5、注重因材施教,努力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维护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还必须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面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或评价较为灵活的开放型任务。在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愿多完成一些其他相关任务,以满足其学习需求,如打字,合格标准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灵活制定,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在合格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发挥潜力冲刺更高目标。还可以在完成课本上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练习,提高或拓展作业量。对于开拓型任务,每个学生可以尽情发挥,不必考虑结果差异如何,如画一幅画,编辑一篇小报,设计一组幻灯片,制作一个动画等等,只要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即可,不要强求作业的质量。
6、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世纪大力倡导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率先垂范,而且最具学科优势,可供教师和学生创新之处实在是不胜枚举。几乎每一项操作,每一个练习,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到处可见“殊途同归”;同样方法达到不同效果更是司空见惯……只要老师用心挖掘,悉心指导,到处可以展现学生智慧的火花,培育学生创新的幼苗。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正确把握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有利环境,放手将一个个具体任务交给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多动脑、多创新。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也只有在独立思考中才会有所创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维护和提高,正是他们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起点,也是他们最难忘的记忆。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影响之大,实在难以估量。是为教书育人者切记。
展开全部
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为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引进网络,使封闭式课堂成为一个全开放式的课堂,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都是开放式的。
学习内容的开放:在网络信息资源日益发达的今天,教育再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已不再仅仅是教材提供的局限性很强的知识,网络也成为向学生输送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比如,教学自然课《月球探秘》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在进行网上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将网上的资料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全面地了解月球的知识,这样,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究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形式的开放:打破个体封闭性学习的模式,采用“师—生”、“生—生”、“师—生—生”等多种学习、交流的形式,学生还可以与校外人员就学习上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习信息的交流是全开放的。比如,有的围绕某个问题,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线上交流,语言交谈;学生通过校园电子信箱向教师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可在幕上监看学生情况,发现优秀的解答或典型的错误,可立即通过多媒体网络广播给全体学生,并对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学生不仅获取了更多的知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师生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师生之间是以伙伴和朋友的关系投入到教学之中的。
学习方法的开放: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地从网络上筛选、甄别有关信息,展开独立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比如,在自然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实验中难以完成的一些实验,模拟一些有害的、昂贵的、耗费时间的实验,模拟一些在实验室中无法做到的实验,学生在自主的模拟实验中,观察、发现了一些现象,找到了规律。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有关训练题,进行自测性训练,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成效进行反思、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元认知能力得以发展。 教师利用网络,广泛收集有关教学的资料,精心设计网络版课件,引导学生在网络条件下自主学习,其基本环节包括五个阶段。
(1)创设情境。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的方向和学习的任务。
(3)自主探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网上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问题的理解。
(5)测试小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进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小学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然后进行课堂小结,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 在学生探究的方式上,我们通过实践,初步摸索出以下五种探究的形式。 1.个别化探究---即学生为中心,自学加辅导。主要是运用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进行的。个别化探究强调学习习主动发现或探索式学习,要求学生自己管理学习任务。学生运用基于网络的教学课件,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上提供的支持,获得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他可以将最优秀的教师请进来,可以按自己需求和兴趣,自由自在地网上资料库中选择资料,以扩充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理解的程度。
2.协作式探究---即互教互学,合作教育。基本的协作方式竞赛、协同。在竞赛方式下,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展开竞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在协同方式下,学生为完成某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特定的小组,通过利用e-mail或者bbs方式不断进行针对特定任务的讨论。
3.发现式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或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相类似。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利用教师或其它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用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发现规律,得出一定的结论。
4.讨论式探究---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学生组建学习群体后,经过内部协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看法、并分析、评论别人的观点;还可以在bbs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用e-mail进行有关特定问题的讨论和解答。通过研讨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学生个体的思维与科研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5.抛锚式探究---这里的“锚”是指包含某种问题、任务的真实情境。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是在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学习内容的开放:在网络信息资源日益发达的今天,教育再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已不再仅仅是教材提供的局限性很强的知识,网络也成为向学生输送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比如,教学自然课《月球探秘》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在进行网上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将网上的资料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全面地了解月球的知识,这样,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究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形式的开放:打破个体封闭性学习的模式,采用“师—生”、“生—生”、“师—生—生”等多种学习、交流的形式,学生还可以与校外人员就学习上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习信息的交流是全开放的。比如,有的围绕某个问题,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线上交流,语言交谈;学生通过校园电子信箱向教师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可在幕上监看学生情况,发现优秀的解答或典型的错误,可立即通过多媒体网络广播给全体学生,并对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学生不仅获取了更多的知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师生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师生之间是以伙伴和朋友的关系投入到教学之中的。
学习方法的开放: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地从网络上筛选、甄别有关信息,展开独立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比如,在自然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实验中难以完成的一些实验,模拟一些有害的、昂贵的、耗费时间的实验,模拟一些在实验室中无法做到的实验,学生在自主的模拟实验中,观察、发现了一些现象,找到了规律。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有关训练题,进行自测性训练,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成效进行反思、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元认知能力得以发展。 教师利用网络,广泛收集有关教学的资料,精心设计网络版课件,引导学生在网络条件下自主学习,其基本环节包括五个阶段。
(1)创设情境。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的方向和学习的任务。
(3)自主探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网上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问题的理解。
(5)测试小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进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小学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然后进行课堂小结,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 在学生探究的方式上,我们通过实践,初步摸索出以下五种探究的形式。 1.个别化探究---即学生为中心,自学加辅导。主要是运用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进行的。个别化探究强调学习习主动发现或探索式学习,要求学生自己管理学习任务。学生运用基于网络的教学课件,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上提供的支持,获得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他可以将最优秀的教师请进来,可以按自己需求和兴趣,自由自在地网上资料库中选择资料,以扩充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理解的程度。
2.协作式探究---即互教互学,合作教育。基本的协作方式竞赛、协同。在竞赛方式下,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展开竞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在协同方式下,学生为完成某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特定的小组,通过利用e-mail或者bbs方式不断进行针对特定任务的讨论。
3.发现式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或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相类似。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利用教师或其它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用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发现规律,得出一定的结论。
4.讨论式探究---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学生组建学习群体后,经过内部协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看法、并分析、评论别人的观点;还可以在bbs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用e-mail进行有关特定问题的讨论和解答。通过研讨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学生个体的思维与科研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5.抛锚式探究---这里的“锚”是指包含某种问题、任务的真实情境。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是在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