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一个史前人会对天空中疾驶而过的一颗流星感到震惊;一个海边的孩子会仔细的观察一只不断盘旋、翱翔着的飞鸟;一个山里的孩子会对山里的花花草草、小动物感兴趣,这是乐于观察、旺盛求知欲的表现。好奇心就是一个起点,一种力量,它会推动一个人寻求对他或她所看到的现象的解释,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也是实施观察能力的切入点。要使孩子学会观察,我们的起点就是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它,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爱护学生的直接兴趣,鼓励学生多观察,同时把他们的观察兴趣引导到有益的方面来,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从而使观察兴趣真正成为观察力发展的原动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良好的科学态度是造就栋梁的重要条件。知识有时会遗忘,而科学态度受用终生。因为学生在经历探究中能看到产生科学概念的过程,所以它比单纯知道结果重要得多。学生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客观事物并不都产生知觉,而只是对其中少数客观事物发生兴趣,然后作出观察行为,产生知觉。达尔文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做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则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和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
(一)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有目的地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没有明确的感知任务时,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明确了目的任务去知觉某一事物,知觉的对象就比较完整清晰。因此,必须养成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观察的习惯。
2、全面地观察。由于任何事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为了提高观察的精确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应该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观察,并分清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
3、重复和长期地观察。因为很多事物的发展特别突然、迅速,由于观察速度跟不上,还没观察清楚,现象就消失了。所以要一再重复观察,才能使结果可靠。另外,由于观察时,出现的次要现象更加吸引人,容易窥视对主要现象的观察,只好再进行重复观察。为了增强观察的持久性,还必须培养长期观察的习惯,如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等,必须长期地坚持观察。观察时要有观察记录,记录要做到准确、具体。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
1、细心。即观察时要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不细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规律。所以观察不仅要亲眼看,还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细致、精细观察。
2、耐心。对复杂事物的观察,特别是创造性的观察,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有顽强的毅力。有些现象稍纵即逝,需要进行重复观察;有些现象变化缓慢,需要长期观察;有些现象因试验失败,需要再试验重新观察。这些都需要耐心,没有耐心,就不可能获得可靠、准确、理想的观察结果。
3、多思。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不动脑筋,不积极思考,即使是新奇的东西放在眼前,也会错过捕捉的机会;而处处留心,善于思考的人,往往可以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获得重要的发现。因此,观察后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做出合理判断,做出正确结论。
4、求实。对观察结果要抱实事求是的态度,记录要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修正或人为地编造数据。如果试验观察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要查找原因,认真分析,改进后重新再做,直到成功为止。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在科学教学中一般可以让学生尝试以下几种观察的方法:
1、直接观察法。不借助任何仪器,凭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方法。直接用眼睛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等。科学课中最简单的观察法。
2、间接观察法。运用一定的工具进行观察的方法。像望远镜、显微镜和放大镜,或很多医院用的B超、彩超、CT及核磁共振等设备,这都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我们人体才设计的。哈勃望远镜和隧道扫描显微镜的发明,使我们将原来看不到的东西现在都能看到了。在间接观察前,如果是首次使用要介绍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间接观察可以延伸人类的感觉器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察手段。如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表面的气孔,用放大镜观察纸的纤维等。
3、全面观察法。综合运用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水的观察,让学生运用眼、耳、鼻、舌等感觉,对水进行全面观察,从而归纳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
4、分解观察法。分解法就是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成几个部分,对各个部分逐一地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再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认识,以便了解其全貌。如观察客轮,先看客轮的外形,再对客轮的船首、船身、船尾、船舱进行观察,最后将各个部分的观察综合起来,就认识了客轮的全貌。
5、比较观察法。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自然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自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如在研究“哺乳动物”时,利用幻灯片或挂图指导学生观察猫、牛、猴、狮子等的特征,就容易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在繁殖、喂养方面的共同特征。又如,在研究“鸟类”时,指导学生先观察鹰、喜鹊、家燕、大雁、啄木鸟等外形上的共同特征,再通过比较,学生就容易发现它们身体都分为头、颈、 躯干、尾、翅膀、腿六个部分。
6、顺序观察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顺序法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
(1)方位顺序法。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先中间后两边或先四周后中间;定点观察或移点观察(随着观察对象的行踪而改变观察点)。
(2)时间顺序法。即按观察对象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如指导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下的物体变化,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观察蚕一生的变化,观察月亮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等 。
7、长期观察法。如观察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观察蚕的一生变化,一周的天气变化。长期观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毅力品质,并能做好观察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
8、定量观察法。也称量的观察,即观测或测量。如测量水的多少,测量物体的温度,测量影子的长度等。
9、联想观察法。从观察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的方法。如观察火山喷发的实验联想真实的情境。
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每一种观察法都有利弊,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另外,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观察活动中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深入指导、启发、点播和帮助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逐步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总结和应用观察结论,达到增强学生观察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的观察效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一个史前人会对天空中疾驶而过的一颗流星感到震惊;一个海边的孩子会仔细的观察一只不断盘旋、翱翔着的飞鸟;一个山里的孩子会对山里的花花草草、小动物感兴趣,这是乐于观察、旺盛求知欲的表现。好奇心就是一个起点,一种力量,它会推动一个人寻求对他或她所看到的现象的解释,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也是实施观察能力的切入点。要使孩子学会观察,我们的起点就是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它,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爱护学生的直接兴趣,鼓励学生多观察,同时把他们的观察兴趣引导到有益的方面来,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从而使观察兴趣真正成为观察力发展的原动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良好的科学态度是造就栋梁的重要条件。知识有时会遗忘,而科学态度受用终生。因为学生在经历探究中能看到产生科学概念的过程,所以它比单纯知道结果重要得多。学生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客观事物并不都产生知觉,而只是对其中少数客观事物发生兴趣,然后作出观察行为,产生知觉。达尔文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做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则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和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
(一)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有目的地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没有明确的感知任务时,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明确了目的任务去知觉某一事物,知觉的对象就比较完整清晰。因此,必须养成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观察的习惯。
2、全面地观察。由于任何事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为了提高观察的精确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应该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观察,并分清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
3、重复和长期地观察。因为很多事物的发展特别突然、迅速,由于观察速度跟不上,还没观察清楚,现象就消失了。所以要一再重复观察,才能使结果可靠。另外,由于观察时,出现的次要现象更加吸引人,容易窥视对主要现象的观察,只好再进行重复观察。为了增强观察的持久性,还必须培养长期观察的习惯,如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等,必须长期地坚持观察。观察时要有观察记录,记录要做到准确、具体。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
1、细心。即观察时要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不细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规律。所以观察不仅要亲眼看,还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细致、精细观察。
2、耐心。对复杂事物的观察,特别是创造性的观察,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有顽强的毅力。有些现象稍纵即逝,需要进行重复观察;有些现象变化缓慢,需要长期观察;有些现象因试验失败,需要再试验重新观察。这些都需要耐心,没有耐心,就不可能获得可靠、准确、理想的观察结果。
3、多思。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不动脑筋,不积极思考,即使是新奇的东西放在眼前,也会错过捕捉的机会;而处处留心,善于思考的人,往往可以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获得重要的发现。因此,观察后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做出合理判断,做出正确结论。
4、求实。对观察结果要抱实事求是的态度,记录要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修正或人为地编造数据。如果试验观察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要查找原因,认真分析,改进后重新再做,直到成功为止。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在科学教学中一般可以让学生尝试以下几种观察的方法:
1、直接观察法。不借助任何仪器,凭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方法。直接用眼睛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等。科学课中最简单的观察法。
2、间接观察法。运用一定的工具进行观察的方法。像望远镜、显微镜和放大镜,或很多医院用的B超、彩超、CT及核磁共振等设备,这都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我们人体才设计的。哈勃望远镜和隧道扫描显微镜的发明,使我们将原来看不到的东西现在都能看到了。在间接观察前,如果是首次使用要介绍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间接观察可以延伸人类的感觉器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察手段。如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表面的气孔,用放大镜观察纸的纤维等。
3、全面观察法。综合运用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水的观察,让学生运用眼、耳、鼻、舌等感觉,对水进行全面观察,从而归纳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
4、分解观察法。分解法就是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成几个部分,对各个部分逐一地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再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认识,以便了解其全貌。如观察客轮,先看客轮的外形,再对客轮的船首、船身、船尾、船舱进行观察,最后将各个部分的观察综合起来,就认识了客轮的全貌。
5、比较观察法。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自然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自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如在研究“哺乳动物”时,利用幻灯片或挂图指导学生观察猫、牛、猴、狮子等的特征,就容易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在繁殖、喂养方面的共同特征。又如,在研究“鸟类”时,指导学生先观察鹰、喜鹊、家燕、大雁、啄木鸟等外形上的共同特征,再通过比较,学生就容易发现它们身体都分为头、颈、 躯干、尾、翅膀、腿六个部分。
6、顺序观察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顺序法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
(1)方位顺序法。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先中间后两边或先四周后中间;定点观察或移点观察(随着观察对象的行踪而改变观察点)。
(2)时间顺序法。即按观察对象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如指导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下的物体变化,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观察蚕一生的变化,观察月亮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等 。
7、长期观察法。如观察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观察蚕的一生变化,一周的天气变化。长期观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毅力品质,并能做好观察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
8、定量观察法。也称量的观察,即观测或测量。如测量水的多少,测量物体的温度,测量影子的长度等。
9、联想观察法。从观察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的方法。如观察火山喷发的实验联想真实的情境。
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每一种观察法都有利弊,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另外,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观察活动中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深入指导、启发、点播和帮助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逐步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总结和应用观察结论,达到增强学生观察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的观察效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