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
1、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2、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斗搜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滑销穗。
3、泼水节
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心中有所感悟,决心好好伺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她就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4、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信卜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5、德昂族婚俗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婚礼通常要进行3天,3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扩展资料: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参考资料:
民风民俗资料:
1、民族 白族: 大年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 起床开自己的“财门”; 然后找还没有开门的人家帮忙开“财门”。 在小孩开“财门”的时候, 各家主人争打第一桶井水; 回家后烧泡米花茶喝。 藏族: 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 弹唱祝福歌。
2、壮族:和手老 贺吉祥。 居住在南方的壮族, 称春节为“新年节”。 这一天, 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 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 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 每年除夕晚上, 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 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 谁先挑回第一担水, 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3、哈尼族: 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 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 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 准备立秋千。 那唤升里的秋千有十几薯慎公尺高, 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 处处呈现出热闹、 和睦的节日景象。
2.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做正局,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纯让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3.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清袜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