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考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效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综合试题的设计通常有两个特点:
1.试题结构简洁,整合度高;均以少问题、小切口、高分值为特点,辅以图表,设问角度新,知识的有效整合度高。
2.设问角度大致为三类:
①描述该区域主要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 ②分析该区域内的人文要素分布及原因;
③区域发展开放情况及其发展中的出现的问题、主导原因、整改措施等。 综合题的作答一般采取以下步骤:
1.审题。 一要细审题干,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二要细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条件、所属的知识范畴等。
2.信息获取及解读。一要提取信息要全。要确保无遗漏;二是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准确定位,找出关键信息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三是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和隐含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题目所给的信息都要用到,如果某个信息没有用到,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3.实现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调动和转化。答题时必须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调动储备的知识回答。
4.草拟腹稿和准确书写答案。打腹稿要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进行,对问题的认识要有大局观,做到层次清楚,详略得当。答题要注意全面完整,如成因问题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评价与影响类问题要注意“利”和“弊”的分析;地理规律类问题要注意“时”与“空”等。表述要合理规范,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序号化;卷面整洁。
总之,审题要慢,答题要快;答题要全面,卷面应整洁。
事实上,许多综合题的回答都是有模式可以借鉴的,在学习高中地理的原理时,我们常常会以某一地区的情况作为案例,在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事实上就是“建模”的过程;高考过程中,虽然不会考到相同的案例,但一般会考到相应的模式。
如学习鲁尔区时,我们掌握了分析传统工业区时,应从“盛、衰、治”三方面入手。分析“盛”,即分析传统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应从“资源、能源、水源、市场、交通”五方面进行,如近几年常出现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区、东北辽中南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等,都应从这几点去考虑;分析“治”时,即对传统工业区进行的综合整治、以帮助其再生,一般应采取“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改善交通条件、保护并治理环境”等措施。
在回答自然地理的有关问题时,记住一些常用结论,会使你少走许多弯路、节约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如:某地北极星的高度即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太阳直射南(北)半球时,极昼地区的太阳从正南(北)方出、其余各地从东南(北)方出;刚好发生极昼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纬度的2倍;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方向即洋流的流向;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则全球陆地等温线都向北弯曲(即点北陆北);在两条等值线之间,以大值闭合的等值线内部值大于大值,以小值闭合的等值线内部值小于小值(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分析某地水能资源丰富时,一定要回答出该地河流的落差大、水量丰富。
分析某地泥石流多发时,一般要从地质、地形、气候、植被四方面进行,即地壳运动活跃、岩层破碎,以山地地形为主、起伏不平,降水丰富、且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地区,极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针对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可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监测,建立预警系统,及时预报;(2)加强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3)建立健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4)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防震强度、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护坡工程的建设等);(5)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自救、营救能力。
5 、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时,自然特征要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等方面入手,人文特征则应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口与城市、对外贸易、文化生活等。
评价一个地区资源开发条件时,要从资源的丰富程度、交通的便捷程度以及距消费市场的远近等方面进行。
寻找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时,要从开源、节流入手。如针对华北水资源短缺,可以采取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适量开采地下水等开源措施,也要采取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等)等节流措施;此外,还要做好防治水污染的工作,防止出现水质型缺水问题。
分析某地发展种植业的自然区位条件时,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四方面进行。一般种植业发达的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暖湿润(或雨热同期),灌溉水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分析影响某城市(城市群、城市带)形成和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时,要从地形、气候、河流三方面考虑,即地形平坦、气候宜人(温度适宜、降水适中)、临近河流(可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水土流失、沙尘暴、荒漠化等问题的产生原因,可从物源和动力两方面入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首先要有疏松、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其次要有水量丰富、动力充足的流水;即位于降水丰富的山区,地表又缺乏植被保护的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
对于环境污染的防治,首先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来源;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再次要发展循环经济,把污染物消灭或减少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对于非排不可的污染物,应加强污染物的治理,力争做到处理后无害排放;此外,植树种草,充分发挥生物的环境功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对于生态破坏问题,首先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然后采取适当的生物措施(保护天然植被、扩大人工植被)、工程措施(护坡固沟、草方格固沙等)和农业技术措施(提高灌溉技术等)。
分析某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时,要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入手,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有利于当地减少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生态)。
当然,利用相关模式进行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所给案例的具体实际,这样才会获得理想的高分
特别提示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2.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3.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4.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1.试题结构简洁,整合度高;均以少问题、小切口、高分值为特点,辅以图表,设问角度新,知识的有效整合度高。
2.设问角度大致为三类:
①描述该区域主要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 ②分析该区域内的人文要素分布及原因;
③区域发展开放情况及其发展中的出现的问题、主导原因、整改措施等。 综合题的作答一般采取以下步骤:
1.审题。 一要细审题干,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二要细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条件、所属的知识范畴等。
2.信息获取及解读。一要提取信息要全。要确保无遗漏;二是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准确定位,找出关键信息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三是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和隐含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题目所给的信息都要用到,如果某个信息没有用到,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3.实现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调动和转化。答题时必须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调动储备的知识回答。
4.草拟腹稿和准确书写答案。打腹稿要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进行,对问题的认识要有大局观,做到层次清楚,详略得当。答题要注意全面完整,如成因问题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评价与影响类问题要注意“利”和“弊”的分析;地理规律类问题要注意“时”与“空”等。表述要合理规范,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序号化;卷面整洁。
总之,审题要慢,答题要快;答题要全面,卷面应整洁。
事实上,许多综合题的回答都是有模式可以借鉴的,在学习高中地理的原理时,我们常常会以某一地区的情况作为案例,在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事实上就是“建模”的过程;高考过程中,虽然不会考到相同的案例,但一般会考到相应的模式。
如学习鲁尔区时,我们掌握了分析传统工业区时,应从“盛、衰、治”三方面入手。分析“盛”,即分析传统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应从“资源、能源、水源、市场、交通”五方面进行,如近几年常出现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区、东北辽中南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等,都应从这几点去考虑;分析“治”时,即对传统工业区进行的综合整治、以帮助其再生,一般应采取“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改善交通条件、保护并治理环境”等措施。
在回答自然地理的有关问题时,记住一些常用结论,会使你少走许多弯路、节约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如:某地北极星的高度即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太阳直射南(北)半球时,极昼地区的太阳从正南(北)方出、其余各地从东南(北)方出;刚好发生极昼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纬度的2倍;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方向即洋流的流向;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则全球陆地等温线都向北弯曲(即点北陆北);在两条等值线之间,以大值闭合的等值线内部值大于大值,以小值闭合的等值线内部值小于小值(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分析某地水能资源丰富时,一定要回答出该地河流的落差大、水量丰富。
分析某地泥石流多发时,一般要从地质、地形、气候、植被四方面进行,即地壳运动活跃、岩层破碎,以山地地形为主、起伏不平,降水丰富、且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地区,极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针对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可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监测,建立预警系统,及时预报;(2)加强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3)建立健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4)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防震强度、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护坡工程的建设等);(5)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自救、营救能力。
5 、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时,自然特征要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等方面入手,人文特征则应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口与城市、对外贸易、文化生活等。
评价一个地区资源开发条件时,要从资源的丰富程度、交通的便捷程度以及距消费市场的远近等方面进行。
寻找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时,要从开源、节流入手。如针对华北水资源短缺,可以采取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适量开采地下水等开源措施,也要采取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等)等节流措施;此外,还要做好防治水污染的工作,防止出现水质型缺水问题。
分析某地发展种植业的自然区位条件时,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四方面进行。一般种植业发达的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暖湿润(或雨热同期),灌溉水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分析影响某城市(城市群、城市带)形成和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时,要从地形、气候、河流三方面考虑,即地形平坦、气候宜人(温度适宜、降水适中)、临近河流(可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水土流失、沙尘暴、荒漠化等问题的产生原因,可从物源和动力两方面入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首先要有疏松、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其次要有水量丰富、动力充足的流水;即位于降水丰富的山区,地表又缺乏植被保护的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
对于环境污染的防治,首先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来源;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再次要发展循环经济,把污染物消灭或减少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对于非排不可的污染物,应加强污染物的治理,力争做到处理后无害排放;此外,植树种草,充分发挥生物的环境功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对于生态破坏问题,首先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然后采取适当的生物措施(保护天然植被、扩大人工植被)、工程措施(护坡固沟、草方格固沙等)和农业技术措施(提高灌溉技术等)。
分析某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时,要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入手,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有利于当地减少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生态)。
当然,利用相关模式进行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所给案例的具体实际,这样才会获得理想的高分
特别提示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2.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3.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4.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