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8
展开全部
千百年来,韩信的故事流传很广。《萧何月下追韩信》、《斩韩信》等戏曲在民间始终经久不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胯下之徒”等等已经成为成语故事永载史册。韩信和刘邦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他们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维妙关系,一直为世人喋喋不休地论述。韩信早年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饱腹,靠乞食为生。后来投靠刘邦,被破格提拔为大将军。从此以后,韩信指挥千军万马,横扫中原大地,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被列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最后却惨遭杀害,不能全身。韩信的成败得失,一直在吸引着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的关注。总结经验的、议论是非的、指桑骂怀的、考据史实的,前后相接,持续不断。有关论著,“汗牛充栋”来形容,都不过分。我们认为造成韩信成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他自身的性格特征。性格决定成败,这句话不完全正确,但很有道理。韩信的性格中既包含有成功的基因,又潜藏着失败的因素。现代成功学告诉我们,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两个,哪两个?第一个,志向远大;第二个,意志坚定。韩信的性格注定他必然会成功,因为他具备这这两个必要条件:第一:韩信胸怀大志。韩信是个破落子弟,但他绝非是不学无术、自甘堕落之徒,年轻的韩信胸怀大志,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司马迁在《式记》中没有记载韩信的豪言壮语,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映射韩信的鸿鹄之志。司马迁讲了两个故事。哪两个故事呢?其一,重报漂母。韩信家穷,又没有在政府部门谋到一个“铁饭碗”,也不屑于经商种田,生活没有着落,就常到淮阴城河下钓鱼,赖以糊口;钓不到鱼时,只得挨饿。适巧,河边有个漂纱的老太太,见他可怜,一连数十天给他饭吃。韩信十分感激地说:“吾必有以重报母”。什么意思?您老人家对我这样好,日后我韩信一定重重报答您!谁知漂母根本不领情,还把韩信训斥了一顿:“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漂母的意思是,我看你这么一个相貌堂堂的男子汉,自己不能养活自己,实在可怜,这才给你饭吃,谁还指望你报答什么?韩信穷的连饭也吃不上,却自信地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这充分折反映出韩信对自己的期许相当高。这个故事与陈胜的故事如出一辙。据《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出身贫寒,但自幼胸怀大志,曾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如果我们将来富贵了,彼此不要相互忘记。伙伴哈哈大笑,笑陈胜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你小子怎么会富贵呢?面对伙伴们的嘲笑,陈胜长叹一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韩信同样是如此,虽此时韩信还在贫贱之中,过着三餐不继的日子,但对自己有着高度的期许和自信,于是就有了“吾必有以重报母”的这句大话。其二,高地葬母。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母亲去世时,“贫无以葬”,家里穷得连安葬费都没有,实在是可怜至及。不仅如此,韩信还有更惊人之举,什么举动?给母亲寻找了一块高大宽敞的坟地,坟地有多少平方米?史书没有记载,但周围能住一万户人家。一万户人家什么概念?相当于秦时期一个小县的人口。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秦代以户口划分县治大小,一万户以上的是大县,最高行政长官称作县令;一万户以下为小县,最高行政长官称作县长,“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一个靠乞食为生的破落户,为什么要给母亲选择这么大一块坟地?原来,韩信相信,贫贱是暂时的,以后定会干出惊天动地、光宗耀祖的大事业。他把母亲安葬于宽敞之地,实际是为将来守冢和大规模祭祀准备了场所。上面两个故事,反映了韩信胸怀大志,迥异于常人;他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了自信,毫不怀疑。韩信具备了第一个必要条件---胸怀大志,同样具备第二个必要条件---意志坚定。我们从一个故事中可以略见端倪,什么故事?韩信钻裤裆!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称得上是位美男子、大帅哥。家境虽然贫寒,穿得破烂不堪,但韩信腰间还是挂着一把宝剑,可能是以此明志吧。这样一来,大帅哥穿着破衣烂帽,又配带着威武的宝剑,在大街小巷中晃来晃去,自然十分不协调,也招来一般世人的嘲笑。当时,淮阴城有个恶少,是位屠夫的儿子,看不惯韩信的行为,想当众出韩信的洋相。怎么呢?一天,恶少在街上拦住了韩信,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其意是,你这个穷酸,虽然长的人模人样,又身挎宝剑,装得像个武夫,其实是个懦夫熊包。韩信从心里看不起他们,不愿和他纠缠,想走开。没料到,恶少得寸进尺,又侮辱韩信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什么意思?你韩信若敢用剑剌我,我就信服你是个武夫;不然,你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说话间,这恶少便叉开两腿,面对韩信,一副洋洋得意的表情。俗话说,人为一张脸,树为一张皮。古人也告诉我们,士可杀不可辱。秦二世把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投入监狱,案责其罪,二人认为“将相不辱”,遂自杀;李广耻对刀笔吏,引刀自刭;朱建闻吏到门,遂自刭身亡;萧望之不愿“老人牢狱,苟求生活”,饮鸠自杀;周亚夫入廷尉,五日不食,欧血而死。这一切说明人之尊严的重要性,为了尊严,很多人是舍生取死。恶少对韩信的侮辱不可谓不重,血气方刚的韩信该如何做?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蒲伏同“匍匐”,是爬行之意。这段话的意思是,韩信看了这个恶少很久,然后便从恶少的裤裆下钻了过去;众人哈哈大笑,都认为韩信是个懦夫、熊包。从此以后,韩信就留下了“胯夫”这个不雅之号。能忍受胯下之辱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的懦夫,甘愿受辱;另一种则是真正的好汉,能屈能伸,视奇耻大辱为寻常小事。韩信属于后者。这一爬,实是千古之举,爬出了韩信事业的辉煌。韩信后来对人解释此事时说:“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意思是,当恶少侮辱我时,我也能杀他,但为何没有杀他?因为杀他没有什么处,所以就忍耐下来,才能成就今天的事业。从成功学的角度讲,韩信已具备了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是时运不济,还在等待机会。苍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秦末农民起义,给这位在淮阴忍辱受贫等待机遇的韩信送来了新生的消息。韩信具备成功的必要条件,一旦时机成熟,自然会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然而,韩信性格中还蕴藏着失败的基因。什么基因?性情孤傲,心胸狭窄,报复心强。谈到韩信性情孤傲,我们有很多证据,这里只讲一件事。在淮阴老家,韩信几乎没有一个朋友。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依据吗?当然有!陈胜农民大起义发生后,各地少年相聚起义,如彭越受到百余人拥护而为其长;英布聚众数千人;张良“亦聚少年百馀人”,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至于刘邦,更是朋友满天下。而韩信呢?既不能聚众,又不受人拥护,只能携带三尺剑孤身一人投奔到项梁麾下。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分析出韩信在老家的交往情况,性格孤傲,没有朋友。性格孤傲,这也算不上什么缺点,毕竟人与人不同吗。可是,韩信还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为人心胸狭窄,报复心强。我们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其一,韩信没能当上政府公务员,“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下乡的南昌亭亭长可怜他,留他在家里吃饭,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很头疼。于是想出一个计策。这一天,亭长妻子早早地把饭做好,在床上就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记载:“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自此便对下乡南昌亭长耿耿于怀。韩信做了楚王后,荣归故里,找到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说:“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全然不记在其家吃饭数日之事。足见其心胸狭窄。其二,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召辱己之少年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并告诸将相日:“此壮士也”。韩信给曾经羞辱过自己的屠夫少年以中尉之职,乱捧他为“壮士”,不仅是故作姿态,是在“作秀”。还是一种极强恶毒的报复手段。常昭、段现成在《从心理学论韩信自身悲剧的原因》一文中指出:“韩信表面宽宏大度,文质彬彬,而实际上他这是极其高明的报复手段,南昌亭长羞愧难当,当年屠中少年更是生不如死,精冲受到极大折磨,这种报复更甚于肉体上的残杀”。“这种变相的报复敌人手段.与项羽诈坑秦降率20万并无区别。”所以,常昭、段现成认为“韩信具有强烈的报复心,不能宽以接人、恕以待人,心胸狭窄,处处睚眦必报,斤斤计较”。胸怀大志,意志坚定,而又具有强烈的报复心,不能宽以接人、恕以待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这就是韩信。胸怀大志,意志坚定的性格决定了韩信决不会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他一定会做出一番辉煌的事业。同时,性格中的另一方面---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等缺陷又注定了他必然走向失败的深渊。韩信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既取得了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绩,又很快走入人生的末路,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给后人无穷的感叹。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