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个回答
2017-11-0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无疑是把学生拒之门外的铁门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步入校园、挺进课堂后,数学的抽象与严谨瞬时就变得直观生动,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重要学科。由于其能营造良好信息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深爱教师热爱与青睐。但近年来个别教师患上了多媒体依赖症,动不动就使用多媒体上课,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辅助定位。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用好多媒体?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理念和方法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多媒体环境下应坚持怎样的理念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一、坚持师生平等理念
师生平等在一切教学环境下都是应该坚持的新理念,但在多媒体环境下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多媒体不仅是教的工具,即教具,也是学生学的工具,即学具。同一种设备同时成为教具和学具,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使用。而这种互动就需要师生平等,以朋友般的身份进行协商对话。这与传统师道尊严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相比,显然在理念上有了很大进步。因为我们知道,传统教学由于缺乏技术手段,没有形象直观的教具,很多数学概念、性质、规律、定义定理、公式等都需要教师反复讲解,甚至做很多形象比喻,结果花了大量时间,学生掌握还是不够理想,效果也不明显。现在,多媒体入驻课堂,成为师生活动的工具,我们既要让它在教中充分发挥作用,把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呈现给学生,又要让它在学中发挥作用,成为学生获得数感、算理、空间观念、推理思维的良好辅助工具。短短40分钟时间,只有在平等基础上互动使用,才能彰显它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课程理念。
二、坚持有效运用理念
多媒体的有效运用既是教师设计的初衷,也是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为此,新课标明确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使多媒体与数学学科有效整合,甚至深度融合,把多媒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需要把握一个度,不要把“人教”课堂变为“机灌”课堂,让多媒体越过“辅助”界,成了“主流线”。这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易患下这样的毛病,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殊不知,这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虽然,运用多媒体能够使课堂容量增大,加快教学进程,但学生注意力有限、接受能力有限,应接不暇的呈现,只能让学生疲于应付。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想象、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来不及仔细看和独立思考,没有认知的深化,没有思维的碰撞,更谈不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震憾。因此,合理使用是前提,我们不能多用、滥用,更不能随意使用,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理解、探究、思维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力争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还须一提的是,也是有效利用的之大忌,多媒体成了“黑板”,仅仅是一种呈现载体。如果是这样,我们倒不如用传统黑板,那更有利于保护学生视力。
三、坚持寓教于乐理念
传统教学也讲究寓教于乐,但方法有限得很,除了教师口头激趣外就是一些简单游戏。而在多媒体环境下,寓教于乐就是“小菜一碟”,因为它不仅能把书面文本视频化、静态知识动作化、无声符号语音化,还能将宏观变微观、微观变宏观、火速变静止,让学生看到平时肉眼根本无法看到的“神奇与古怪”。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有效果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甚至能激发探索科学世界的强烈愿望。除了这种利用多媒体自身呈现功能给视觉“冲击”形成“乐子”外,在以下几个地方也是见长的,也能把枯燥的数学“趣化”,把乏味的学习“乐化”。
1、实施生活化教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返璞归真的教学理念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发挥应用价值,教育学生更要有反哺生活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由于呈现手段缺乏,知识总脱离具体生活背景,无法开展新课标强调的“数学建模”学习活动,无法“设立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致使学生只能学到纯粹的抽象的数学,而在多媒体环境下,生活与数学没有“墙隔”,可以“提供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让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变得真实可触,具有生命。这样不仅能激趣,也能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2、动态展示数学空间。我们知道,多媒体不仅能把静态的知识通过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方式呈现出来,还能模拟出“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能展现“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使学生在更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操练,增强学生的体验认知。在立体几何里, 多媒体通过几何直观建模,能轻松地帮助学生理解以往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圆锥曲线、理解导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扬起学习信心。
3、链接数学文化。数学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不少数学文化。新课标明确要求:“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以及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这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只能“望洋兴叹”,根本无法实现。但在多媒体入驻教室后,这一切,只有教师“想到”就可实现。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链接数学文化,开展“数学史选讲”等专题,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还能用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勤于学习、立志为国的奉献品质。
四、坚持因材施教理念
因材施教理念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轻松实现分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理想化教学效果。在预设时。我们可以利用flash动画中的超级链接,设置A、B、C、D四类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身学力进行交互式学习,或者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灵活安排学习进度。当然,作业选择更易安排和实现,不过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视觉刺激手段传递信息以满足视觉型学习群体的信息偏爱,通过交互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外向型学习群体的学习兴趣,利用机辅手段发挥触觉型或操作型学习者在“做中学”的优势。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目的,使学生变苦、厌学为乐学、喜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使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迅速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从而给予及时的辅导。
五、坚持基于学情理念
基于学情设计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把学生已有背景知识和认知水平,甚至学习习惯进行科学分析,并把之作为凭借进行预设。而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数学预设,不仅要分析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和知识理解程度,还要对学生的交往性格、偏好、方式及可能的信息交流手段进行分析,特别是学生多媒体的操作能力,电子白板、智能电视使用方法等,都是我们预设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还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殊要求,综合分析评价交互模式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形成有针对性的交互式教学策略,并实施有效的交互行为监控。只有这样的合乎学情的设计才能算是科学设计,才能有助于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想。 正如新课标所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要“克弊扬长”,尽量发挥它的作用,结合新的教学理念,使其在教与学中成为师生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成为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一、坚持师生平等理念
师生平等在一切教学环境下都是应该坚持的新理念,但在多媒体环境下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多媒体不仅是教的工具,即教具,也是学生学的工具,即学具。同一种设备同时成为教具和学具,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使用。而这种互动就需要师生平等,以朋友般的身份进行协商对话。这与传统师道尊严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相比,显然在理念上有了很大进步。因为我们知道,传统教学由于缺乏技术手段,没有形象直观的教具,很多数学概念、性质、规律、定义定理、公式等都需要教师反复讲解,甚至做很多形象比喻,结果花了大量时间,学生掌握还是不够理想,效果也不明显。现在,多媒体入驻课堂,成为师生活动的工具,我们既要让它在教中充分发挥作用,把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呈现给学生,又要让它在学中发挥作用,成为学生获得数感、算理、空间观念、推理思维的良好辅助工具。短短40分钟时间,只有在平等基础上互动使用,才能彰显它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课程理念。
二、坚持有效运用理念
多媒体的有效运用既是教师设计的初衷,也是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为此,新课标明确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使多媒体与数学学科有效整合,甚至深度融合,把多媒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需要把握一个度,不要把“人教”课堂变为“机灌”课堂,让多媒体越过“辅助”界,成了“主流线”。这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易患下这样的毛病,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殊不知,这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虽然,运用多媒体能够使课堂容量增大,加快教学进程,但学生注意力有限、接受能力有限,应接不暇的呈现,只能让学生疲于应付。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想象、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来不及仔细看和独立思考,没有认知的深化,没有思维的碰撞,更谈不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震憾。因此,合理使用是前提,我们不能多用、滥用,更不能随意使用,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理解、探究、思维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力争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还须一提的是,也是有效利用的之大忌,多媒体成了“黑板”,仅仅是一种呈现载体。如果是这样,我们倒不如用传统黑板,那更有利于保护学生视力。
三、坚持寓教于乐理念
传统教学也讲究寓教于乐,但方法有限得很,除了教师口头激趣外就是一些简单游戏。而在多媒体环境下,寓教于乐就是“小菜一碟”,因为它不仅能把书面文本视频化、静态知识动作化、无声符号语音化,还能将宏观变微观、微观变宏观、火速变静止,让学生看到平时肉眼根本无法看到的“神奇与古怪”。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有效果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甚至能激发探索科学世界的强烈愿望。除了这种利用多媒体自身呈现功能给视觉“冲击”形成“乐子”外,在以下几个地方也是见长的,也能把枯燥的数学“趣化”,把乏味的学习“乐化”。
1、实施生活化教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返璞归真的教学理念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发挥应用价值,教育学生更要有反哺生活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由于呈现手段缺乏,知识总脱离具体生活背景,无法开展新课标强调的“数学建模”学习活动,无法“设立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致使学生只能学到纯粹的抽象的数学,而在多媒体环境下,生活与数学没有“墙隔”,可以“提供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让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变得真实可触,具有生命。这样不仅能激趣,也能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2、动态展示数学空间。我们知道,多媒体不仅能把静态的知识通过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方式呈现出来,还能模拟出“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能展现“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使学生在更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操练,增强学生的体验认知。在立体几何里, 多媒体通过几何直观建模,能轻松地帮助学生理解以往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圆锥曲线、理解导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扬起学习信心。
3、链接数学文化。数学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不少数学文化。新课标明确要求:“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以及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这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只能“望洋兴叹”,根本无法实现。但在多媒体入驻教室后,这一切,只有教师“想到”就可实现。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链接数学文化,开展“数学史选讲”等专题,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还能用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勤于学习、立志为国的奉献品质。
四、坚持因材施教理念
因材施教理念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轻松实现分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理想化教学效果。在预设时。我们可以利用flash动画中的超级链接,设置A、B、C、D四类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身学力进行交互式学习,或者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灵活安排学习进度。当然,作业选择更易安排和实现,不过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视觉刺激手段传递信息以满足视觉型学习群体的信息偏爱,通过交互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外向型学习群体的学习兴趣,利用机辅手段发挥触觉型或操作型学习者在“做中学”的优势。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目的,使学生变苦、厌学为乐学、喜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使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迅速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从而给予及时的辅导。
五、坚持基于学情理念
基于学情设计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把学生已有背景知识和认知水平,甚至学习习惯进行科学分析,并把之作为凭借进行预设。而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数学预设,不仅要分析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和知识理解程度,还要对学生的交往性格、偏好、方式及可能的信息交流手段进行分析,特别是学生多媒体的操作能力,电子白板、智能电视使用方法等,都是我们预设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还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殊要求,综合分析评价交互模式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形成有针对性的交互式教学策略,并实施有效的交互行为监控。只有这样的合乎学情的设计才能算是科学设计,才能有助于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想。 正如新课标所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要“克弊扬长”,尽量发挥它的作用,结合新的教学理念,使其在教与学中成为师生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成为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展开全部
一、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使用的不合理现象
(一)过分渲染,冲淡教学主题
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活大脑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但是,一些教师过分使用声、电、光等效果,课件界面过于花哨,虽然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但是很难再将其转移到对课本内容的学习上去,这使得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缩短了,思维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干扰。
(二)机械重现,课堂毫无生气
互联网强大的资源搜索功能和多媒体设备的资源整合功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但是通,教师的课件基本就是教材的电子还原版,很少加入自己的想法。仅仅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介绍和例题简单地搬到电子屏幕上,方便学生查看而已。这样的机械重现完全没有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展现出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别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了,使得课堂毫无生气。
(三)过分依赖,学生被动接受
信息技术加快了课堂的节奏,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显著。但这也使得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效率一味地使用电教手法,全然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热情,将投影仪变成了“电子黑板”,将传统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对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使得课件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无法形成体验经验,这样的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有一定阻碍。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过分渲染,冲淡教学主题
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活大脑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但是,一些教师过分使用声、电、光等效果,课件界面过于花哨,虽然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但是很难再将其转移到对课本内容的学习上去,这使得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缩短了,思维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干扰。
(二)机械重现,课堂毫无生气
互联网强大的资源搜索功能和多媒体设备的资源整合功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但是通,教师的课件基本就是教材的电子还原版,很少加入自己的想法。仅仅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介绍和例题简单地搬到电子屏幕上,方便学生查看而已。这样的机械重现完全没有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展现出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别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了,使得课堂毫无生气。
(三)过分依赖,学生被动接受
信息技术加快了课堂的节奏,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显著。但这也使得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效率一味地使用电教手法,全然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热情,将投影仪变成了“电子黑板”,将传统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对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使得课件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无法形成体验经验,这样的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有一定阻碍。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