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时虎式坦克单挑那么强大,却被嘲讽很
上面的最佳答案其实就是被游戏和地摊深深毒害的真实写照。虎式从来没有被任何将军或士兵嘲讽过,最多只是讨论虎式对吨位的浪费和过于保守的设计。
地摊文学从来分不清虎式和虎王,所有对机动性可靠性的负面评价说的都是虎王。而虎式在这两方面都非常优秀。
虎式的可靠性是可以排进二战坦克前五名的,而如果成员操纵得当虎式的可靠性将仅次于谢尔曼和四号这些军马级劳模,虎式虽然是应急产物,但正因为是应急产物所以德国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根本没来急毒害虎式。德军的内部维修报告认为虎式的可靠性仅低于四号。
虎式的机动性十分优秀,是直到IS-7服役前跑的最快的重型坦克。虎式的动力布局沿用三号上成熟的模式,单位吨功率高达12,而包括谢尔曼在内,四号G之后的型号也不过是12的吨功率,只有T34的吨功率达到了15,而虎式/谢尔曼/T34间地面压强比为74/95/85,所以虎式的地形通过性远高于谢尔曼,与T34基本相当。
交错负重轮为虎式提供了极高的行进间稳定性,代价就是一旦悬挂系统严重受损,虎式几乎无法战场自救。其次虎式的装甲实在是配不上其重量,虎式早期的装甲优势更主要的是得益于其战术上以救火队员为主,不会孤身深入敌营,导致虎式几乎可以保证在500米外开火,而43年英美苏都有可以在500米内稳定击穿虎式的火炮。虎式的行程也没有现象中的那么烂,实战中500公里战略机动还轻松完成的,而超过500公里的,以欧洲的交通网络完全没有必要用履带来跑。最后虎式的炮,43年确实88炮可以算是最大口径坦克炮之一了,但是到了44年低,面对英苏的新锐重型坦克,56/88颇有点敲门砖的味道。。不过也正是因为虎式并不追求面面具到的属性,让他在42年就完成定型,43年就开始量产,并在使其最早出现的大半年内成为战场上不可被击毁的存在,而后来的重型坦克包括IS2和虎王在内,都有研制周期过长的问题,IS2甚至经过整整1年的改进才算真正完成。而此时对手缺已经由虎式变成了虎王。。当然可能全盟军阵营都没想到虎王是个银样蜡枪头。。
除了个别大家都有的孤例,老虎交换比可谓非常磕碜,跟谢尔曼比都还差点,对战谢尔曼更是跟传说相反几乎交白卷。
不懂战场统计规则的人往往只用产量/最终损失数量/摧毁目标数来计算某型坦克的优势,甚至用个位数的战例和个位数的王牌来代表其整体表现,这是小学级别的严重错误。
首先,你自己算的数据就是错误的,因为坦克被击毁后可以回收修复并再次参加战斗,因此与其他一被打就化渣的轻型载具不同,装甲车辆有着自己独特的统计规则。
一辆坦克,或者装甲车,在正规统计里只要不能继续作战行动都会被记入战损,其标准是坦克无法继续作战且不能自行退出战场或自行排除故障,例如履带损坏而无法现场处置、抛锚、被击伤导致成员放弃车辆或某一成员死亡,都属于战损,甚至虎王这种点火需要借助外力的车辆,不小心一脚踩熄火,无法在较为紧迫的作战环境中重新发动导致成员暂时放弃车辆,也算战损。因此一辆坦克在服役生涯中会战损很多次,你只拿自己瞎算的虎式变成废铁的次数,再拿来与英美苏公开的完全统计数据比较,结果当然谬之千里。至于为何德军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官方的解释是当时德军最高指挥部的资料室被空袭摧毁,导致大量文件化为灰烬,因此目前只能通过德军营级单位的零星记录来推测德军装备的战损比例。
另外,包括现代坦克在内,想要让坦克失去战斗力,实际并不需要击穿其装甲,只需要损坏炮塔的战斗设备,一样可以将对方坦克Knock out。例如美军最爱的打法莫过于坦克排全体高爆弹一通乱炸,任何敌方坦克,包括虎王在内,一轮炮击下来整张脸就成了车祸现场,炮管断裂变形、炮镜破碎、潜望镜损坏、炮塔座圈卡住、耳轴变形、装甲发生龟裂摇摇欲坠等杂七杂八的损伤一个不少,直接战斗不能,加上自己又跑不过馒头,唯一活命的选择当然就是弃车跑路了。顺带一提,美军的高爆弹装药相当大,黑豹坦克的正面装甲只能承受3~4次打击就会破碎(或者在中弹两次以上时自己开了一炮,也会直接座断前装甲),再来一次全车超压报废,因此和一般游戏里的状况不同,真实的二战坦克对战是经常用高爆弹互相炸的。
再者,体型庞大的重型坦克,由于坦克内设备间距大,被攻击时同时损坏复数关键部位或被直接打到弹药架等致命部位的概率低,被完全摧毁的概率低,回收修复率自然就高。并且,在轻伤后继续战斗面临的风险也低,能支持车长判断继续作战,这是重型坦克的天然特性,主要和体积有关,跟他是虎式还是猫式关系并不大。你要单纯从这所谓的生存能力来评价,那么 B1-Bis和KV2甚至更早的夏尔2C可要比虎式好太多了。事实上,“中型坦克“谢尔曼,体积和老虎是差不多的,而且车内空间更加巨大,其被击毁成员平均死伤0.4人,只有虎式的20%不到,就此一例便可看出大空间和佩戴坦克盔的良好习惯对减轻碎片和爆炸伤害的效果有多么显著。而结构紧凑的中轻型坦克,被击毁时往往连带大量内部设备受损,发生火灾或弹药殉爆而无法回收,因此修复率较低,若是为了节约成本大量采用非拆卸式设计进行制造,如T-34,鸡毛蒜皮的小故障导致彻底报废的比例也特别高。并且,由于被弹被击中要害的风险高,中轻型坦克车组一旦发生损伤,哪怕是轻伤,都会当机立断弃车或者撤退,这也是其固有属性,和强不强也没关系。
根据不太完整的记录推测,虎式的真实损毁率实际上是超过400%的,并且战争结束后几乎没剩下完整的车辆,除了42年在东线欺负用生铁炮弹的毛子,其他时候想打个人难如登天。
在实际战例里,虎式几乎没打赢过谢尔曼,也无法从正面击穿谢尔曼。只能偷袭消灭丘吉尔坦克,正面打也几乎没有赢过。并且虎式无法承受西线盟军所有中型以上车辆以及所有反坦克炮的打击,能欺负的42年后的中型坦克也只有T-34,而T-34若不是正面装甲实际厚度实在太薄,但凡有个60mm,老虎也就只有喝风去了。没错,在实际测试中,T-34的前装甲能在近距离跳老虎的APCBC,但由于厚度太薄,在炮弹被装甲偏转的过程中余剩的装甲材料发生断裂,进而被装甲破裂产生的大量秒速上千米的高速碎片击毁,而谢尔曼的63mm前装甲就只需要10度侧身就能完全免疫虎式的主炮。
所以单挑强是谣言,被吊打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