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介,别太长

短一点啦~~~... 短一点啦~~~ 展开
 我来答
313717619
2008-03-30 · TA获得超过114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 。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
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
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
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
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
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
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役:
苏联卫国战争:第一阶段:莫斯科保卫战 第二阶段:斯大林格勒战役 第三阶段:库尔斯克坦克战
欧洲和北非战场 突尼斯会战 大西洋战役 敦刻尔克大撤退 不列颠之战 诺曼底登陆 阿登战役
cke24680
2008-04-05 · TA获得超过31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8.9万
展开全部
第一次世界大战
当硝烟散尽,昔日战场而今仅供凭吊之即。我们以后人的眼光可以为发生在1914-----1918年的那场战争设想诸多的理由。一批批的历史学家和历史著作在在努力的告诉我们,在19世纪末的欧洲,国际环境是多么的严酷。两大武装集团对峙下的和平,掩盖的是汹涌的怒火和近似疯狂的备战。持久和平已然不可救药,欧洲成了一个大火药桶,等待的不过是一个火星而已。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了,人们在灾难面前所需要的只不过是等待。
然而如果你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在上个世纪初的西欧,体会更多的应该是周边生活的显著改善。持续增长的实际工资是生产进步和海外殖民带来的红利。在法国人们成群的涌入电影院,每年举行的环法自行车大赛总是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而在德国,工人们的生活得到不同程度的保障,在退休以后已经可以领取一分稳定的养老金。在大不列颠,阳光沙滩也已不在是贵族们的专利了。20世纪初,大多数西方人都是规规矩矩的基督教徒,他们相信彼此之间的理性,而对于这个世界的未来充满了乐观和希望。而这一切在1914年的夏天发生了巨变。成千上万的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青年在一个地域空前广阔的战场上嘶杀。
在这个诞生了诸如莎士比亚、歌德、伏尔泰等伟大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者的土地上,人们一时间忘记了文明,抛弃了理性,有的只是无限膨胀的仇恨。战争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世界。在战火夹缝中诞生的十月革命,其影响甚至超过了一战本身,它为整个西方世界在长时间内拉响了红色警戒。
一节列强纷争
1资本主义强国矛盾的激化
当刚刚进入19世纪的时候,不可一世的科西嘉怪物拿破仑,败倒在欧洲列强的连手之下,沦为“圣赫勒拿岛之囚”。在此之后,虽然欧洲的列强诸如英、法、俄、奥、普,各有野心但却能相互牵制,竟然使得风起云涌、战乱频仍的欧洲达成一种微妙的均势。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静极思动才偶有波澜。先是意大利和德国统一的战争,后是70年代英国、俄国在近东相争不下,一时阴云密布、剑拔弩张,幸好在后来召开的“柏林会议”上有惊无险“和平”顺利过关。
几十年国际环境的相对平静,并不意味着世界发展的停滞不前。相反,平静之下孕育着巨变,这在70年代以后越发明显。
如果说法拉第对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使得“电”作为一种能源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那么接下来成功试制的白炽灯,使这种可能成为了现实,电能的需要一发不可收。这种新能源注定要在产业领域引起一场新的革命。而这次革命的后果一方面固然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修改了欧洲强国经济实力的座次表。德国这个欧洲国家中的后起之秀,在这次角逐中异军突起一跃成为了榜首,“德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与日见颓态的大英帝国的产品展开激烈竞争。
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德国在欧洲大陆腹地的戏剧性崛起,给早就习惯了“均势”的欧洲政治家们出了一个大难题。如何对待这个统一之后的德国,成了自德国统一以来对各国政治智慧的考验。这个难题似乎直到20世纪中期才得到一个今天看来似乎圆满的解决,不过为此已经有太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欧洲也永远的失去了维利亚时代在世界的风采了。我们一直把“铁血”看作俾斯麦的标志,这是有失公正的。他所设计的德国,是一个“克制”而温和的国家。俾斯麦很清楚自己国家的险恶环境,在欧洲被若干大国包围着。一旦战争爆发,两线作战一直是这位精明宰相的心病。为此他运用高明的外交手腕,把几乎水火不容的几个国家囊括到他所设计的大陆体系中。然而这个体系的脆弱性正如他开始成功的原因一样,过分的依赖他的缔造者,堪称国际关系大师的俾斯麦。这也就注定了这个联盟是一柄双刃剑。而不幸的是在1890年以后,它更多的是伤害德国自身。
当我们试图在风云变换、盘根错节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找出一条线索。用它来对那场人类的浩劫的缘起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的话,那么两大颉颃的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出现,无疑是我们所需要的线索。
三国同盟的建立,是俾斯麦纵横捭阖的结果。他最开始的初衷是编制一张大网,网住一门心思想要复仇的法国。俾斯麦先是搞了一个包括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的三皇同盟,不过他很快发现自己同俄罗斯的利益难以调和,神合固然是不可能的了,甚至连维持貌合也是不容易的。于是乎,奥地利这个昔日普鲁士打击的对象,现在到成了德国结盟的首选。1879年两个国家缔结了更为巩固的关系。后来加入的意大利,在一开始就存有某些投机色彩。法国在殖民地问题上让意大利失去的不仅仅是面子,而法国人对天主教根深蒂固的好感,让已经和教廷关系很僵的意大利政府感觉很不自在。于是,拉起德国这面大旗吓唬一下法国,成为当时意大利政治领袖们的最佳选择。而早已察觉如此的俾斯麦,顺势也把意大利揽到怀里。1882年,欧洲大陆上正式出现了三国同盟。
而随后的俾斯麦去职,在近代德国历史上,应当可以看作一个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此后柏林逐渐结束了他在政策上“节制”的俾斯麦时代,而代之的是雄心万丈,但却底气不足的“威廉二世时代”。取代俾斯麦的威廉二世当时年仅29岁的。这位年轻的统治者和他同时代大多数青年人一样,对国家的发展有一种急切的焦躁。他做王子的时候就时常想没有他的领导,是德国之所以没发展更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他父亲对他的一个评价“他 (威廉二世)有过高估计自己的倾向”。也许这种冲动对于一个普通的青年来说并没有什么,不过现在有这个想法的却是欧洲大陆第一强国的君主,这就足以构成一部悲剧的主元素了。怀着“外交无神秘“的他到处插手,但却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也许是想在英和俄国两个国家间搞平衡以显示自己的重要,但结果却是在欧陆上演了,化敌为友和化友为敌的180度大旋转。如果不计效果的话,他对欧洲政局的颠覆其程度不亚于俾斯麦。上台伊始,便结束了和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这也给两国皇室的传统友谊一个致命的打击。在经过努力以后大失所望的俄国人开始怀疑这个英国公主的儿子是不是要改变德国外交的航向。事实上这次俄国人真的是搞错了,威廉对待英国的感情固然是复杂,不过嫉妒要大于敬仰,因为这个岛国阻挡了他梦想成为世界级帝国君主的道路。不过当时的俄国人却不这么想,或者是不敢这么想,他们决定另想办法了。这个时候在一边一直苦苦等待的法国终于有了机会。几十年如一日的”法郎“外交,在俄国接出了丰硕的果实。沙皇虽然是勉强的,但确实是选择了与法国接近。事实上在当时沙皇在欧洲空前孤立,除了巴黎以外,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虽然在不久前即使在俄罗斯境内打口哨吹出马赛曲的调子也是要被流放的,而那正是法国的国歌。1891年法国等来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俄国同她签订了政治同盟,结束了法国这个国家长期孤立的状态。两年后,法俄关系发展为军事同盟。法俄军事同盟的成立,预示着俾斯麦在未来战争中两线作战的梦魇,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可能了。虽然在德国高傲的军官团眼中,俄国军队不堪一击,然而俄国毕竟是一个大国,准确的说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巨无霸国家。而在现代国家机器的组织下,这两个因素本身便具有了杀伤力。在接下来的两次大战中,俄国的表现也正是这样的。
与此同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也不得不面对现实,虽然是痛苦的。她放弃了坚持以久的“光荣孤立”政策。这时的英国远没有半个世纪前的那种雄距天下、独善其身的气度和实力了,反而日益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虽然列强在欧洲各自矛盾,但在海外却一致的与英国有间隙。然而德国的威廉二世并没有抓住英国最初对他的好感,反而在大陆联盟和世界政策上游移不定,这就不仅丧失了俄国的友谊,也最终失去了英国的好感。而德国扩建海军的计划和在中东的野心,使英国对德国的态度在失去好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敌意。
应该说英国与法国和俄国的接触并非天做之合,更大的是一种两害相权。在非洲,英国和法国的军队险些走火。而在整个19世纪后半段,任何一个严肃的政治家,都不会把“鲸鱼”同“北极熊”的和解看成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问题。然而事情就是如此不可思议,英法在非洲问题的解决为进一步接触埋下了伏笔,而被战争失败和国内革命搞的焦头烂额的俄国也同英国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在进入到20世纪的最初几年里,这三个国家完成了彼此的协调。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出现,说明了自维也纳和会以来的欧洲均势时代已正式经寿终正寝,一个新的结盟时代降临了。表面上,这种变化似乎也是走向一种平衡,而实际上国际和平是在走一段危险的钢丝,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堕入深渊。这也就似的1905到1913年的国际关系很有那么一点惊心动魄的味道。“每一次危机都种下猜疑和怨恨的种子,使的战争逾发可能。”
在北非爆发了两个摩洛哥危机,每次都表现出德国统治者的大胆敢为,而谋划不足的特点。德国每次都是旨在威胁和打击法国,而得到英国和俄国支持的法国已不在是以前的羔羊了。两次危机中尽管德国一再兵戎相向、杀机必露,第二次危机中德国海军直接示威,然而这都被法国顶了回去,这在俾斯麦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英国表现出与德国不惜一战的态度,这促使德国上下对英国的恼怒达到了极点。德皇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候所说的“大多数德国人都反对英国人。”在这时看来已经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略显保守了。而英国也不在把德国仅仅当成是假想敌,而是真正的敌人来认真对付。1906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军事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对德作战的合作可能。
发生在巴尔干的两次冲突,使本就紧张的局势更为恶化,也使得早以躁动不安的巴尔干火药桶名副其实。1908年奥匈帝国认为土耳其爆发的革命是一个机会,乘机吞并了波斯为亚和黑塞哥为那。这就引起了视这两地为己土的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身后的俄国的强烈不满。沙皇政府以战争相迫。但在这个问题上柏林和维也纳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德国向俄国递交了一分态度极其强硬的声明表示对奥匈的支持,同日奥匈帝国部分军队进入“紧急状态”最终俄国退缩了。这个结果不仅使得塞尔维亚怒火中烧,沙皇政府也发誓不再受辱。
在1912年爆发的巴尔干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曲。原有的平衡在这里被打破了。战争以反土开始,而以同盟内部的纷争作为结尾。不论哪一方都视结束这次战争的和约为一纸空文。赢家要的是更大的斩货,而失败者心里只有报仇雪耻。眼前的和平不过是一种停战,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终于成为通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的路标。
2世界资本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发展对世界范围内的原料和市场的依赖。而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竞争压力的增大,19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垄断组织出现了。垄断组织凭借起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19世纪末与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一些大的垄断资本家同时也是政府的高官。如伯明翰的工厂主约瑟夫 张伯伦和德国的大银行家伯恩哈特 登伯格分别出任自己所在国家的殖民大臣。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地位的提高,自然的增加了国家为他们经济利益服务的自觉性。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洲强国自觉的充当着殖民扩张的开路机和殖民利益的守护神。
显著改善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一方面使得全球范围的资源和市场,在资本主义面前无所遁行;另一方面也让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缓冲地域逐渐缩小,列强间发生矛盾的可能性更大了。以往一个据点就可以垄断一国贸易的局面,而今必须要全部占领,否则不一会就被别人抢走了。殖民者努力拓土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自己兼并会获得什么的希望,而代之以对别人兼并后自己将要失去什么的恐惧。这种对“无”的恐惧使得他们草木皆兵。

在19世纪末海外领地被看作是通向强国俱乐部的入场卷,并被看作是欧洲大陆斗争局面的延续。这也就不难理解法国把殖民地的开拓和恢复国家的荣誉联系到一起,而德国在海外的拓殖有时甚至是得不偿失。
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的经济领域的大变革,重组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排名,然而与经济息息相关的殖民地划分却依然建立在旧的秩序之下。这种局面也就意味着在列强掠夺和奴役带给广大的亚非拉美国家不平等的时候,在列强内部也存在着一个也许是更危险的不平等。而这一矛盾就作为挑战国家的一个绝好的借口。
非洲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19世纪末成为列强角逐的主战场。到了1912年几乎96%的土地已经为白人所有,而这个数字在1875年的时候还仅仅是11%。
在埃及开通的苏伊士运河,也同时把英国和法国在这个国家的争夺推向了一个新的局面。最终英国保持了对法国在殖民地争夺方面胜利的一贯性,最终把埃及变成了自己实际上的殖民地。虽然英国自己一再宣称是暂时性的,不过英国军队在埃及一直待到了1922年。
见情况不好的法国为了竞争起见加快了自己在非洲的殖民计划,制定了一个贯穿东西的宏大目标,这又与英国的打通南北的殖民计划相互矛盾了。1898年,两个国家的殖民军队终于在苏丹爆发了“法绍达危机”,英法两个国家险动刀兵。最后以法国的让步使得战争得到了避免,并为以后通向两国协约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当然了,法国在非洲的争夺中并不是总是一无所获,法国在与意大利抢夺突尼斯的竞争中获得了先手,这也把意大利推到了德国那一边,殖民地的争夺已经与欧陆纷争连为一体。
在对非洲大陆的瓜分中,并非都是刀光剑影也有另一种没有硝烟的争斗。1884年到1885年召开的柏林会议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这次会议上列强换上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确定了一系列的原则,协调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加速了对整个非洲的瓜分步伐。
亚洲这个曾经强大的大陆,在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也成了被瓜分的对象。在东南亚列强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并进行直接的统治。而对于诸如中国和奥斯曼这种老大帝国,帝国主义国家似乎更喜欢保留原来的统治者,而把自己的控制放在幕后。在中亚的争夺中,更多了几分紧张气氛,英国和俄国的矛盾在对诸如伊朗和阿富汗的较量中日见突出。1885年英国国会甚至已经批准了一批经费作为对俄作战之用。
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也成为殖民瓜分中的重要一员。他不仅开始插手在非洲的角逐,而且在亚洲也表现活跃。在中国率先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在中东提出一个野心勃勃的巴格达铁路计划。获得德皇大力支持的这个铁路计划,是可以看作是德国世界政策的一部分的,如果成功那么柏林的意志就可以在中东大大的加强了。这就引起英法的不满,围绕这个铁路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1911年。
在这段时间的列强的殖民扩张中,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德国、美国、日本他们在殖民扩张问题上更多的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如美西战争中美国从欧洲的没落贵族西班牙手里抢出来的古巴、菲律宾等地就是这个方面的绝好体现。这段时期,作为后起国家挑战老牌殖民国家的最激烈战争应该是日俄战争,不过就其影响来说,规模和时间都比日俄战争小的多的英布战争也许更大。因为前者不过是改变了列强中两个次级的局部关系,而后一次战争却推动了英国和德国的矛盾最终成为列强矛盾的焦点。
第二节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历史上有许多人,他们个人的命运紧紧的与世界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无疑是这样的一个人。激进的塞尔维亚青年的子弹,结束的不仅是大公的生命,也是同时结束了整个19世纪的世界和平。人们对新世纪可以有很多的冀望,然而20世纪的世界伴随着这位奥匈皇族倒入血泊,也就注定了要有一个血腥的开始。
大公被刺的消息在德国引起的反应甚至要大于奥匈帝国本身。奥匈帝国年迈的老皇帝在德国得到了超过他的预期的保证。德国的支持使得奥匈帝国相信俄国不敢轻举妄动,一切将会如第一次巴尔干危机那样,德奥的团结将震慑俄国。7月23日下午6时,塞尔维亚政府收到了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内容几乎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可接受的。在当时这个通牒就被人形容为“这是欧洲大战”。不过这个说法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这次战争的范围和影响都远远的超出了欧洲。塞尔维亚接受了大部分但却对其中最关键几点进行了保留。1914年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总动员。随之,德国政府要求俄国在12小时之内停止总动员,并在8月1日照会法国,要求其表明立场。而法国的答复是“根据其利益”行事,随后用一个军事总动员来回答其利益所在。当晚7时德国对俄宣战,两天后对法国宣战。并在第二天越过比利时攻击法国,当天英国宣布与德国进入战争状态。在这一天钟声敲响12下的时候,欧洲主要大国(除意大利)都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英国的外交大臣格雷对此预言般的说“全欧洲的明灯都熄灭了,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再次亮起来。”事实不幸言中。
战争在各个交战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拥护,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场被期待以久的浩劫。这些都是多年来洋溢在各国的沙文主义倾向的最终恶果。各国内部的各种力量和派别或者实现了“神圣联合”或者拥护类似的精神。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举国一致对战时政策高度支持。很多国家诸如法国、德国,战前制定的镇压反战团体的计划束之高阁。适龄应征者尤其是青年人对战争的支持惊人。在柏林成千上万的青年几乎是如节日般欢呼着参军的,而在法国入伍率达到了95%其他国家也大体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坚信自己行为的正义性,为的是保卫祖国或者是自由、解放之类的神圣字眼。然而他们的中的很大一部分,将在未来的战场上失去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战争爆发的时候,人们普遍以为,将仍然是一场“短平快”的19世纪战争。似乎没有人会以为1914年的圣诞节会在战火纷飞中度过。不久前的美国内战中暴露的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并没有得到当时主要战略家们的足够重视。战争是以战前早就处心积虑的计划为蓝本开始的。德国凭借其强势的陆军,实施的是“施里芬计划”。简单的说,就是集中全力用“左”“右”两个拳头猛攻法国的软肋。而奥妙就在于“左”拳基本上就是虚晃一招,全部杀招尽在“右”拳的致命一击中。而当时法国执行的计划恰恰是用自己的短处配合了敌人之长。然而德国人并没抓住这个机会,他的“右”拳凌厉有余,而后劲不足。终于望城兴叹,被阻于马恩河。在东线,沙俄65万大军声势浩大,但却基本不堪一击。沙俄在东线的溃败不仅再次证明了其政府的腐败无能,也同时成就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两人的将名。这两个人不仅在战争后期实际掌握了德国这架战争机器,而前者更出任战后德国总统,并在1933年把总理的宝座交给了希特勒。不过俄国军队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行为的本身便意味着德国在战争一开始就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
马恩河之役后,双方又发动了被称为“向海边竞走”的一系列战役。之后西线便进入了毫无生气,而杀伤力极大的战壕战,这个僵局的打破要等到一战的尾声。机枪和铁丝网的大范围运用,使得进攻一方每次都伤亡极大而收获有限。而更为重要的是工业革命已经使战争具有总体战、全民战的味道。这就注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19世纪的最后一场战争而是20世纪的第一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悲剧便是战略思想严重的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接下来的1915年,东线战场一种规律似乎已经形成,俄国可以战胜奥匈而之后被德国打败。在西线上,双方都对打破令人绝望的战壕战进行了一些努力。协约国在小亚细亚开辟了一块战场,而德国在战斗中使用了毒气。不过这些手段除了造成新的伤亡数字以外,对整个战局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到了1916年,不甘寂寞的德国海军对英国的海上霸权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挑战——日德兰海战。英国皇家海军在战争中维护了他们的荣誉,而德国海军之后更多的关注除战列舰外的其它海战形式,比如潜艇战。虽然这次英德之间的大海战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之一,但当年具有更大意义的战斗还是爆发在大陆,爆发于世仇德法之间。凡尔登注定是要流血的。一次大战被证明是空前的消耗战,而这次战役的目的却直接就是要消耗有生力,是要“耗尽法国所有有作战能力的男子”。一位士兵在日记中写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惊人的大屠杀,……地狱也不过如此。”整个战役中德国损失了35万人,而法国的损失数达到了40万。如此惊人的伤亡记录,却被随之而来的索姆河战役超过,那次战役中双方损失超过110万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虽然当时作用有限,但却在下一次更残忍的大战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战争带来的空前伤亡,使交战双方在嘶杀之余也都有了摇动橄榄枝的想法。德国和俄国秘密接触,甚至英国也有人动了和谈的念头。然而事实再次印证了“笔杆子”在“枪杆子”面前的无力。1916年德、奥连手制造的“新波兰”让和沙皇的和谈彻底无望了。之后的几次使和平一词蒙羞的举动,不过是再次证明了有时候橄榄枝可以是枪杆子的一种掩护。
战事进入1917年的时候,几件大事的接踵发生,使得几成死水的欧洲战局发生戏剧性变化。开始的时候协约国似乎岌岌可危了,后来上演大翻盘。
最开始不堪重负的是危机丛生的沙皇俄国,在那里发生了一场革命,尼古拉二世成了末代沙皇。列宁领导的新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在法国,在一次无效而且无望的进攻以后,士兵普遍不满,不满很快演变成了“集体哗变”。其程度严重到如果当时德军利用这个机会,可能战争的结局是会改写的。
不过在1917年也发生了一件让协约国安慰的事情,那就是美国对德国宣战了。美国的参战就表面原因是反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和对其妄图威胁美国政府阴谋的恼怒,而更深层原因怕是要到美国和协约国之间更广泛的经济联系和文化理念的认同去寻找答案了。
即使是如此,在1918年5月底以前,美军对战局的直接影响几乎是理论上的。因为这个国家的军队极其有限,陆军仅仅为12.8万人。这差不多相当于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参战一方的伤亡人数。
德国人也确实利用了这个空隙,1918年3月发动了一系列攻势。虽略有战果,不过也大都是回光返照罢了。这一年的中期美国的巨大实力开始由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德国这架早就不堪重负的战车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先后结束力不从心的抵抗。这一年的11月只有德国孤军奋战了,而德国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再战的实力和意志了。兴登堡防线的溃退已经意味德国在军事方面的彻底失败。整个德国人心惶惶,人们在饥馑和恐惧中度日,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了。驻扎在基尔港的水兵首先发动起义,成为全国革命的导火索。在这次的革命洪流中霍亨索仑王朝同罗曼诺夫和哈布斯堡王朝一道成为了一战的牺牲品。
1918年11月11日11时大战结束!
从华盛顿到伦敦,从柏林到巴黎,人们尽情的欢庆这个日子的到来。的确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损伤太多了。然而战场上的停战不过是意味着有硝烟战争的结束,另一场虽不如此剑拔弩张倒也同样激烈的较量随之在法国的凡尔赛开始了。在这次被列宁称为“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上,即使与会代表的本意并非如此,但是这个会议的结果证明他们并没有比列宁所评价的干净多少。美国总统威尔逊揣着他的十四点协议和理想与信心,希望建立欧洲和国际的新秩序。这一方面再次说明了美国这个国家自命不凡的使命感,也同时充分证明了这个国家对欧洲政治环境的陌生。而法国的总理“老虎”克理孟梭,年纪已经很大了,大到有生之年亲眼目睹了祖国两次被人蹂躏,而敌人都是德国。获得战场上没有得到的机会,彻底的打垮德国是他的最高追求。即使是自称坐在耶稣和拿破仑中间的英国首相,也已然在临来的时候向他的国民保证榨干德国人口袋里面的最后一文钱。结果呢,德国得到的与其说叫做和约,不如叫做判决书来的更贴切。她的领土被肢解而且还要付出近乎天文数字的赔款。而她的战时盟国大都是同样命运。很明显威尔逊的理想被抛弃了或者可以说永久和平的努力被背叛了。虽然与会者也表现出对和平的诉求 ,一个先天无力的组织——国联被建立,然而很快它便和凡尔赛体系一样在冲突和矛盾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虚弱和无所作为。当时就有人看出这个处理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很不幸的是,他的“预言”奇准无比,准确的让人们感到莫名悲哀。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后果
史无前例的人道主义灾难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之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更大的话,那么也一定就是战争本身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2/3。2000多万人在战争中死亡,这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数字,每个数字都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昨日的伴侣、慈父转瞬间在战场上成为一具冰冷的尸体。战争过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对亲人的哀伤之中。侥幸活着回来的人们,目睹的流血和牺牲已经远远得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些人,他们的心智已经交给了死神”。
更有甚者,是对“人性”的无形颠覆肆虐于整个战时。德国军队对手无寸铁的比利时平民进行了屠杀。而协约国一方也义正词严的为他们的“战略轰炸”辩护,借此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将非作战人员囊入打击目标。
规模空前的物质损失
人类在一战中自己品尝了工业文明的所造成的苦果,而这恰恰就是科技发展的另一面。铁路网的改造和社会组织能力的提高使得战争真正具有了全民内涵。国内战场不再是一个口号和比喻?/div>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oldat
推荐于2016-08-20 · TA获得超过28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7.6万
展开全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州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二战的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战争的结果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作战的主要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战也对军事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雷达,喷气战斗机,火箭及导弹,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全球5千万人的死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907067.html?si=9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hali0321
2008-04-09 · TA获得超过93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炫浩一帅
2008-03-26 · TA获得超过15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