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王朝里老四和老十四不合啊,他们可是一个母亲啊。 5
根据《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记载,可得出以下原因:
1、在于清朝皇室皇子,在出生后都必须让其她妃嫔抚养。雍正出生其母德妃还没有抚养权利,便给了佟佳氏抚养,所以雍正与孝恭仁皇后关系不好。
所谓生恩不如养恩大,从雍正一出生到6岁去书房学习,一直在佟妃处生活,所以跟亲生母亲德妃关系并不亲近。
而雍正的亲弟弟十四阿哥出生时,德妃已经处在妃位,十四阿哥是德妃亲自抚养长大的,感情自然不一样。所以给予雍正的关注越来越少,一直希望十四阿哥当皇帝,这也导致雍正和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2、政治目标不同。由于成长经历造成兄弟感情一般,再加上“九子夺嫡”中,兄弟俩始终处于对立面。
作为胤禛夺嫡的最大障碍,八阿哥一直以来是以贤明笼络了一大批人,十四阿哥就是八爷的坚定支持者,也正因为如此,雍正继位后,十四阿哥被罚去守灵。
相对于“八爷”和“九爷”的悲惨遭遇,雍正对亲弟弟还是留了一丝情面。
扩展资料:
胤(yìn)禵(tí)康熙皇帝的第十四个儿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他和雍正本是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反目成仇。
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禵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禵才得以恢复了自由。雍正帝胤禛(zhēn)登基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禵"。
康熙五十七年,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征讨策妄阿喇布坦。胤禵出征之前,康熙皇帝在太和殿亲自授印。胤禵一身戎服,上殿受印。所有不出征的皇子以及二品以上的大臣,全部身穿蟒服,等候在午门之外,为胤禵送行。
这样的阵仗,无限荣耀。康熙皇帝把这份荣耀给了十四子胤禵,要说康熙皇帝没有一点想法,那就实在太过麻木。同时,胤禵在众位兄弟当中脱颖而出,要说他对未来没有一点想法,更显荒唐。
康熙六十年十月他被召回北京,康熙皇帝面授机宜。第二年三月,胤禵重新返回西北,那以后不久,康熙皇帝突然去世。
雍正皇帝下令召回胤禵,可是,当胤禵快到北京的时候,雍正皇帝又禁止他进城,要他等在景陵,等待父皇的丧葬大礼。
雍正皇帝的做法,首先是让胤禵与他掌握的西北军队脱离开,然后再禁止他进北京城,又把他与其它的皇子们分隔离开。胤禵留在景陵,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实际上,就算胤禵一直留在西北,他的机会也不大,因为雍正皇帝早已经在他的身边安排了自己人,那就是年羹尧。
胤禵一直被晾在景陵,按照雍正皇帝的说法,是让他时时可以瞻仰父皇的陵墓,痛改前非。胤禵的心中必定怨恨交加,对雍正皇帝的态度当然不会好。对此雍正皇帝一样一样都记在心里,说他:“在朕前放肆傲慢,犯礼犯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雍正王朝
第二,佟佳氏是康熙的表妹,位份尊贵,自康熙第二位皇后(即孝昭仁皇后,康熙朝四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死后,一直位列皇贵妃之位,即所谓的副后,掌管后宫,是诸位皇子之嫡母,她的尊贵一定让年幼的雍正产生一种依属感和安全感,出于生存的本能他必定会竭尽全力地去讨养母的好,以期获得她的欢心,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则难免“沦为”一个懂得如何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儿”,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态度想来也会由于养母的存在和在宫廷之中生存立足的需要以及祖宗的成法,而不敢过分亲近,胤禛甚至很有可能在有意或无意中表现出一种以佟佳氏之子身份自居的“小小”情绪,生母德妃看在眼里心中定然很不畅快,久而久之他们之间的母子关系便会蒙上一层阴影,结也越结越死了。
第三,“天下的父母皆是偏心的”,此乃古今常理。况且大多数的母亲都会特别疼爱溺宠幼子,这是她们天生的情结。胤祚(康熙的第六子,德妃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在的时候她疼胤祚,胤祚死了她自然就去疼十四子(胤祯,雍正时更名为胤禵)喽,想来雍正心中对此也一直耿耿于怀,母子间的隔阂愈见增大。
第四,当然就得专门说说四阿哥本身的问题了,这个头发卷曲语速极快的孩子,自幼就被康熙说成是"喜怒不定",可见年幼时心绪不佳,心中承受不住方方面面带给他的重压,往往会突然而然的发作,有时甚或近乎歇斯底里了。做母亲的大多喜欢听话乖巧的孩子,对于像他这样有些忧郁的孩子(美国史学大师史景迁如是认为,语见《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页172,上海远东出版社。),自然很难博得母亲的欢心。
第五,胤禛即位即封隆科多(佟佳氏的弟弟)为舅舅,却反而把自己的嫡亲舅舅撂在一边,不以为意,这不等于向全世界宣布“我只承认佟佳氏这位养母是我唯一的母亲”了嘛,他的做法和《红楼梦》中的探春也实实如出一辙,显然在他的心底还是很不喜欢自己的亲娘,并且或多或少的将此公开化,(他的脾气性情本就是如此,很多时候都会他并不是如人们想象一般,将自己的感情遮遮掩掩,而是公开或半公开的一吐而快。)易位而处,若你是德妃眼见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此藐视自己恐怕也会气不打一处来吧。再想想看天底下会有哪一个儿子选择每天五更(凌晨三至五点)这个时候去给母亲请安的(《大义觉迷录》卷一,《清史资料 第四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页11。雍正自暴隐情),他们名为母子,实则形同陌路,二人之间本就没什么话说,甚至大多数时候都是话不投机针锋相对的,但是为了避免背负不孝的罪名,雍正只能赶在母亲尚未起身的这个点儿前去“请安”,(实际上就是走个过场)互不碰面才能免生尴尬。说句实话,这招真是够绝的了,不过从中也隐约的透露出雍正内心的无奈与辛酸。
第六,德妃以“皇帝诞膺大委,理应受贺。与我行礼,有何紧要” (萧奭:《永宪录》,卷一。)为由,拒不接受皇帝给自己行礼,害得登极大典差点都开不了场,使得雍正朝的第一次嘉礼这么大煞风景的开场,也似谶语似的注定了雍正朝凄凄惨惨的悲剧收场。 此外,这位母亲还曾放话说,雍正即位,"实非梦之所期",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明摆着告诉众人说,他——自己的嫡亲儿子(!)继承大统,就连我这个亲生母亲做梦都想不到,实际上就是不承认雍正即位的合法性,对他践祚的挑战。在政治环境如此险恶的情况下,在那么多政敌对她自己亲生儿子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她这么说显然将会受人以柄,显然会把雍正往绝路上推,而她连想都没想,连怕都没怕,就这么说,这么做了!!!这么绝情,偏心得这么明显,若是我也不可能和她搞好关系,更何况好强好名如雍正者乎?!
转的哦~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