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
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也约10毫秒。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扩展资料:
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发现过程:
1950年有人发现哺乳动物正常脑内的 GABA 的浓度很高,但生理意义不明。随后,有人从牛脑中提取出一种能抑制螯虾牵张感受器神经元产生冲动提取液,发现其具有抗乙酰胆碱及对脉鼠和家兔的回肠有收缩作用,并证明此提取液中起抑制作用的组分就是 GABA。
此后,科学家又证实 GABA 对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具有普遍抑制作用,将用离子电泳分离得到的 GABA 注射于猫皮层十字沟周围的神经元,可引起神经元的超极化。
其电位与刺激皮层表面突触所产生的抑制性电位相同,并发现用电刺激猫的小脑浦氏细胞时第四脑室灌流液中的 GABA 含量增加 3 倍,因而推测浦氏神经元释放的化学递质是 GABA。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抑制性递质
展开全部
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K+、Cl-,尤其是Cl-(不包括Na+)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如由-70mV增加到-75mV),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10ms左右。此时,突触后膜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如果是突触前抑制,抑制性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K+外流或Cl-内流,使后膜超极化,兴奋性降低,不容易产生神经冲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