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为何打不过苏联?

 我来答
沫白天下287
2018-01-29 · TA获得超过11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3.5万
展开全部

二战期间,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是1941年的苏德战争。1941年,希特勒单方面撕毁条约,一声令下,550万德军兵分三路,直入苏联。德军在战争疯子希特勒的带领下,一路势如破竹,苏军节节败退。德军依靠优良的武器和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苏军一路溃败而后撤。

希特勒大放狂言,三个月内可灭苏联。战争仅仅开始10天,德军就突入苏联600公里。1944年1月27日,德军大军包围列宁格勒,苏联人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打响了。列宁格勒围城战是近代历史上主要城市被围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包围战。列宁格勒被围困了872天,苏联最终战胜了德国。

回顾苏德战争这段历史,其实德军可以战胜苏联的,只是因为希特勒有一件事没有斯大林做的好。1940年,希特勒领导的德国军队,利用闪电战,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希特勒短短几个月,在27天内征服了波兰,1个小时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攻克比利时。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创造了神话。

希特勒的军事和领导天才不容置疑,但是在有一件事情上,他没有斯大林做的好,这也是德军最终失败的关键原因。德国贵族军官只会打顺风仗,包括曼斯坦因,都缺少顽强的战斗意识,战局稍微不利,就想着撤退,一旦养成了这种毛病,到死都改不了,所以,希特勒总是不停地咆哮不准撤退,而苏军工农出身的军官,和自己的士兵一起死战到底。

斯大林能在最危机的时刻,动员起全国军民进行有力抵抗,并最终反击到德国本土,反观二战时的欧洲诸国,凡被攻至首都者皆军心不稳,民心溃散、当执政府公信力尽丧并最终亡国,只能说明在当时的欧洲,唯有共产党当权执政的苏联才是民众支持率最高的国家,没有之一。

小花花小朵朵们
2020-09-01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球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虽反法西斯一方获得最终的胜利,但人类是人类历程中抹不掉的灰色记忆。欧洲动线战场是二战中主要的战场之一,在该战场上主要是德军同苏联的较量,德军之所以败给苏联,德军在占领莫斯科的关键时刻战略失误是主要原因,同时异国作战对于环境的不适应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德军的战略失误

在一开始德军同苏联的战争中,德军处于节节胜利的局面,占领当时的苏联首都莫斯科,对于当时的德军而言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就是这种胜利的局面使得希特勒认为苏联不堪一击,莫斯科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囊中之物,从而作出了暂停攻取莫斯科,主要兵力攻取高加索油田的决定,正是这样的决定使得,莫斯科有了缓冲的时间。当主要兵力攻取高加索油田的不顺畅在反过来攻取莫斯科时,已经没有了胜利的可能。

天气寒冷所致

由于所处的纬度加之海洋的影响,德国哪怕在冬季气温都是比较温和的一般在零度以上,这样以来,对于苏联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肯定无法承受,众多德国士兵冻死在了异国他乡。加之,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下,连枪支都被冻住,枪栓都拉不动,从而致使在作战能力上就有了极大的下降。

众所周知,苏联当时的军事体制,有一种别称“看不见的军队”,正是这样的军事体质,使得面对德军的进攻过程中,苏联能够迅速的增兵,使得德军在战略失误之后,再也没有了胜利的可能。加之,德军的长途异国作战,对于环境、后续保障各方面与本土作战的苏联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劣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军的战败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袁载誉读明朝
2020-11-19 · 专注明朝历史文化传播,2023年4月创办明朝历史网
袁载誉读明朝
采纳数:38 获赞数:1582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德国若继续转身不进攻苏联,可不可完成一统欧洲的“妄想”。小袁的观点是绝对不可能,最少有2方势力不会坐视不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郑州希晴儿
2020-12-09 · 超过1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8万
展开全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综合国力更强的苏联一付出了3000万军民的伤亡的惨痛代价后而取得胜利。那么二战时德国为什么要和强大的苏联死磕到底而留尽了自己的鲜血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