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的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后,京腔、徽剧、汉剧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以西皮、二黄为主的新剧种,名字叫皮黄戏,也就是后来我们所叫的京剧。
京剧这个称呼实际上是在民国时期出现的,在此之前这个剧种叫皮黄戏,对应着西皮和二黄板式,虽然京剧也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成分,但最终都融合到了西皮二黄中,也就是最主要的徽剧与汉剧。京剧最早来自于乾隆时期的徽班进京。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融合了一些地方上的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相互交流,最后形成了京剧。
由于徽剧不仅能唱二黄调,还能唱昆曲、罗罗腔、梆子腔等,这给听惯了昆曲的北京人带来很强烈的新鲜感,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三庆班这四大徽班相继进京后,在北京迅速走红,声势浩荡,在给乾隆皇帝演出完之后,也就在北京开班唱戏了。
到了道光年间,很多湖北艺人也到了北京,他们唱的西皮调有很多梆子腔的特色,这个特色使这些湖北艺人很快就能融入到四大徽班中来。而此前北京其实也有个吸收了十几个地方剧种特色的京腔,就这样京腔、徽剧、汉剧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以西皮、二黄为主的新剧种,名字叫皮黄戏,也就是后来的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