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点?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展开全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杜甫自己曾说过: “晚节渐于诗律细。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登高》 确实是这样一
首精于诗律的好诗,历来备享盛誉。
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 本篇的独到之处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仗工稳, 音调铿
锵。即胡应麟所谓 “一篇之中, 句句皆律, 一句之中, 字字皆律, 而实一意贯穿, 一气呵成”
(《诗薮·内编》卷五) ,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不仅对得自然、工整,而且还用了一句中
自相对偶的当句对法, (如以“风急”对“天高” ,“渚清”对“沙白” )尾联两句虽不全对,
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 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 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 给人以
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 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 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 表达出诗人需
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 大大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
而又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
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 “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
“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 “繁霜鬓”对“浊酒杯” ,其声调
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 。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
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是所谓“诗之媒” ;后四句抒
情,是所谓“诗之胚” 。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一三两句相
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
有色(沙白渚清) ,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 。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
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 ,因“多病”而造成“停杯” ,在
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
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
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杜甫自己曾说过: “晚节渐于诗律细。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登高》 确实是这样一
首精于诗律的好诗,历来备享盛誉。
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 本篇的独到之处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仗工稳, 音调铿
锵。即胡应麟所谓 “一篇之中, 句句皆律, 一句之中, 字字皆律, 而实一意贯穿, 一气呵成”
(《诗薮·内编》卷五) ,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不仅对得自然、工整,而且还用了一句中
自相对偶的当句对法, (如以“风急”对“天高” ,“渚清”对“沙白” )尾联两句虽不全对,
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 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 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 给人以
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 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 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 表达出诗人需
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 大大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
而又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
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 “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
“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 “繁霜鬓”对“浊酒杯” ,其声调
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 。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
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是所谓“诗之媒” ;后四句抒
情,是所谓“诗之胚” 。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一三两句相
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
有色(沙白渚清) ,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 。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
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 ,因“多病”而造成“停杯” ,在
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
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
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杜甫此诗以悲秋伤怀为基调,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且又通体对仗,巧夺天工。语言既富有形象性,又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给人以深沉浓郁的审美情趣。明代胡应麟在其《诗薮》中将此诗誉为“旷代之作”,可谓当之无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