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里的那些学派是怎么来的?
在大学里刷题的有这么几大群体,第一大群体是考研派,人数众多,主要成员以二本或者普通一本边缘专业学生居多,他们以考研为首要目标,某省几大二本高校就属于此类。第二大群体是出国派,以刷托福、雅思、GRE为多。第三大群体是考各种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学生。某答主认为“北京学派”是素质教育,“衡水学派”是应试教育,这种看法不太准确,在我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分。在大学里学习,除了考研或者出国需要大量刷题,学习模式沿用高中模式已经佷不适用了,大学生的能力评价标准与高中生相差太大,高中生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行了,而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就业应聘的时候,用人单位是不会录用仅会刷题的“考试机器”的。“北京学派”和“衡水学派”很大程度来源于高中的学习模式,高中的学习习惯延续到了大学,“衡水学派”学习模式是迫于竞争压力极大的环境下做出的博弈选择,可以用“剧场效应”来解释。
我堂兄就是属于北京学派,初三的时候开始看英文小说原著了,高中暑假年年出去旅游。轮滑玩的6,还组过乐队。我问过他怎么刷题的,他清华大V一样告诉我,理解原题就好了。我问他英语怎么说的这么溜的,他说以前和英语家教以及来他家做客的老外多聊聊就这么上去了。后来堂兄也跟我说过,理解原题这个概念是他高中的时候请的家教告诉他的,是石家庄二中的特级教师专门告诉他的。最后表哥的成绩是河北省高考20多名,按理来说应该是可以绝大部分学校都能去的,最后堂兄去了美国什么大学忘了。其实我们也知道北京学派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目的,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但是不是每个人在高中都能掌握应试的精髓,理解教材这四个字说来轻松,我堂兄告诉我,如果不是特级教师家教了两个月,他也很难掌握这种技能。那么各位觉得大学高中能够自己悟出来这种本事的有多少?你以为到了大学就是一个全新的起跑线了?别逗了,对于一些人来说,大学的什么社团,什么活动早就是高中玩腻了,反而觉得学习更加有趣。因为以前的高中的学习内容太死板了,一点都没意思。而到了大学就是新的开始,反而更加动力十足。相反,对于一些人来说,大学还要自己挣生活费,周末想的是打工赚钱,平常尽可能的空出时间来赚钱。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晚上一点时间刷题。哪有什么北京学派和衡水学派,说白了大家都是平凡人,只不过有人不用挣扎在生活面前,并且早已拥有了自己学海的舟而有的人不仅要自己重新造舟,还要在舟上自带干粮。有的时候勤能补拙,有的时候补的不是拙,而是时间。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不必执着于门派标签的。因为他会和各门各派的强者接触和为友,也乐于学习各类人的优点。比如”甲的谈吐很大气,我可以学习下;乙的个人规划很明确,我可以借鉴;丙的经历丰富,视野宽广,我愿意与他多交流。”他曾经以母校(门派)为荣,但他也将超越母校,明日母校以他为荣。相反,恰恰是那些没有勇气正视“异类”的人,门户之见最深,大学四年也最容易止步不前。对于某些清华毕业后成天念叨“清华土著才是正宗清华校友”,“我们当年高考排名多少多少,你们出国的如果高考只能去个三本”的人,往往考入清华已是其一生的顶峰。试想,如果有人在这个问题下反思衡水教育,然后我就迫不及待评论“你是衡水普通班的吧,我们实验班如何如何”,或者面对有人反思北京教育,我就评论“你们朝阳教育才水,我们海淀/西城如何如何”,你们觉得我除了门派外还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