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大的败笔是什么?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败笔说不上。这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所对抗的命运和以往的哪吒不同以往的哪吒是魔丸附体降世,生而注定将死,他要对抗的是命运的不公,而不是父权主义。生来他就不受陈塘关的百姓欢迎,他经常受到其他小孩的排斥,自小就很孤独。
小哪吒最喜欢的活动就是踢毽子了,但是他没有朋友陪他玩,殷夫人会陪他踢毽子,但是母亲的陪伴并不能填满没有伙伴的孤独。小哪吒的爹对他有温情的父爱,对他非常严苛,也会教育他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在小哪吒三岁生辰之日,他愿意挨家挨户去扣头邀请村民去参加小哪吒的生辰宴。但是小哪吒始终要面对的自己的命运,他在过完生辰宴后决定要离家出走了,对着父母说,三年是短了点,不过我也玩的挺开心的,今天是我生辰宴,都不准哭哦!我自己的命自己扛,不连累别人。
他的父母哭了,李靖对他的遗憾就是从来没有陪他踢过一次毽子。这虽然是整部剧中一个很小的泪点,但是却很触动到小编。魔童哪吒携带魔丸降世,最终能克服魔性,得到大家的认可,不能忽略来自殷夫人对哪吒的爱,和看似冷酷无情的会为了哪吒得到村民的认可而代替他去死的父亲。父母对魔童哪吒的爱,是帮助他克服魔性,成为一个英雄最初的生命料养。
如果父母都不理解哪吒,不爱哪吒,他长大后很难正向发展。是因为父母的爱,让哪吒心里充满了力量。这就是陪伴的力量吧!幼儿在生命最初能得到父母爱的陪伴,会成为他一生的底气和力量。
也许是我的欣赏层次跟不上时代脚步,欣赏水平停留在古纸堆里。我觉得《哪吒》这部动画片是对原著的严重背叛,粗制滥造登峰造极,借助特技手法和方言的形式创新也轻浮妖艳,乏善可陈。求教身边其他观众,许多人都与我一样不敢恭维。这样一部移花接木、胡编乱诌、制造噱头、贩卖焦虑的动画片,影片中有几处明显的败笔,应该予以批判。
内容上对原著的背离简直让人目不忍视。无论是《封神演义》还是《西游记》中,哪吒都是一位英雄少年,他项戴乾坤圈,脚踏风火轮,手套金镯,腰围红绫,法力高强,威力无比,神通广大,除暴安良,在这里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恶魔少年、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熊孩子呢?对经典的肢解颠覆了人们对英雄的认知,对英雄形象的恶意破坏是对广大观众心灵的戕害。黑眼圈、鳄鱼牙,暴躁易怒,顽劣不堪,哪吒的形象一下子变得面目可憎、龌龊猥琐。要么玩世不恭,要么作恶多端,时不时还暴露出消极厌世、报复社会的恶魔本性。更重要的是,将哪吒刚出生就定性为魔丸加持,非妖即怪,成为丑陋无比、令人讨厌的角色,这样一部恶搞剧,无疑是对经典的亵渎。
哪吒生存的社会环境极端恶劣。在他的周围几乎没有一个好人,海龙王对他恨之入骨,元始天尊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太乙真人为师不尊,申公豹一肚子坏水,连陈塘关的普通百姓都失去善良,对他满是偏见成见,仅在哪吒从敖丙手中救下陈塘关时才获得感激一跪,整个社会充满了邪恶和满满的负能量。连自己的父亲母亲,对哪吒的教育和管教也牵强勉强、力不从心。周围全是黑暗,你让孩子如何寻找光明?世间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你让孩子怎样向美向善?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哪吒的三岁生日,父亲李靖跪求众人一起庆生,饺子导演到底要表达什么?
整个社会环境污浊不堪,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编剧旨在通过影片主人公和主题曲的方式掺和一些昂扬向上的主旋律,却变成了一种声撕力竭的呐喊、苍白无力的抗争,原本积极的主题烙上了深刻的消极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