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作用因素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岩石变质的根本原因是地质环境的改变,应该说,控制变质作用的根本因素是地质因素,如:大地构造位置(岛弧、海沟、洋中脊等)、构造过程(沉降、隆升等)、岩浆作用等。然而,从物理化学角度看,尽管控制变质作用的地质因素多种多样,但都可以抽象出温度(T)、压力(P)、流体成分(x)、时间(t)等物化因素,这也是将物理化学引入岩石学的出发点。

(一)温度(T)

1.温度是变质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温度是热(heat)的表现。长期以来,热是变质作用和变质反应最终驱动力这一观点一直被公认(Treloar & O'Brien,1998),也就是说,人们早就认识到温度是变质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温度升高有利于吸热反应(如脱水反应),温度降低反应向放热方向进行。温度升高可提高活化分子比例,克服活化能障碍,大大加快变质反应速率和晶体生长,是重结晶的决定性因素。温度升高还可改变岩石的变形行为,从脆性变形向塑性变形转化。温度升高还会通过脱水反应、脱碳酸反应形成变质热液作为催化剂、搬运剂和热媒介对变质作用施加影响。此外,温度升高还会导致部分熔融而发生混合岩化。

2.变质作用温度范围

变质作用最低温度是由成岩作用向变质作用的转化所记录(图20-9)。这个最低温度数值与许多因素(如压力P或深度D、流体相的有无、流体相的成分、岩石受温度支配的时间长短等)有关,通常为150~200℃,但可以到350℃或更高(Mason,1999)。

图20-9 变质作用的温压范围(据Miyashiro,1994)

变质作用高温限由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转化限定。然而,如图20-9所示,二者之间有一个范围广大的P-T过渡区。这是由于熔融温度不仅与压力有关,而且强烈地取决于岩石成分和流体的存在与否及流体成分。在一般的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花岗岩、泥质岩和玄武岩等地壳中广泛分布的岩石在水流体存在的情况下,熔融温度在600~750℃之间。但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熔融可能发生在水流体缺乏的条件下,此时熔融温度要比水流体存在时的熔融温度高得多(图20-9)。由变质岩矿物组合推断的区域变质温度的最大值约1100℃(Harley,1998)。在最上限,超基性岩的干固相线在1200~2000℃之间(Mason,1999)。

3.地热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

由于地球内部热流的存在,地球内部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对深度的改变率(增加率)称为地热梯度,以℃/km为单位。热的来源主要有地幔热对流、地壳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放射热和岩浆热三个方面(Condie,1982)。变形产生的摩擦生热可能在局部范围内有重要意义,但对大规模变质作用而言,其作用尚未得到证实。地球上不同地点热流不同:由于俯冲带冷板块向下俯冲,所以热流值最低。根据俯冲带变质作用研究可推测地热梯度最低值为5℃/km。而在洋中脊,由于大量地幔物质上涌而具有异常高的热流值。意大利Liguria洋底变质岩矿物学研究表明,洋底变质地热梯度可高达900~1300℃/km。

4.热的传输方式

热是传输(transfer)的能。可明显看到热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或就地球来说从内部流向地表。一般地说,热的传输方式包括传导(conduction)、辐射(radiation)和对流(convection)三种(Press &Siever,1986)。

热传导:热能在固体中以原子的振动形式存在。振动强度决定温度。当热扰动的原子和分子彼此推挤时热传导发生,机械振动从热区传递到冷区(图20-10)。每单位时间在两点间热传输的数量与每单位距离的温差和热导率(thermal conductivity)的性质成比例。热导率因物质而异,是物质导热能力的度量。岩石是很不良的导热体,它有很小的热导率,这就是为什么地下水管不会冰冻,为什么地下拱顶接近常温而不像地表有大的季节温度变化。一个厚100m的熔岩流冷却约需300年。一个400km厚的岩石板块埋藏一侧的热约需要50亿年才能从另一侧流出。此外,如果地球仅以传导方式冷却,则热从深达400km以上的深处传递至今还不能到达地表! 因此,尽管目前对变质作用过程的热模拟(包括后面将要论述的P-T-t轨迹)多假定热传导为地壳或岩石圈的热传播方式,但这不是普遍适用的。

图20-10 表示热通过固体传导流动的概略图(据Press & Siever,1986)

◎ 热辐射:当一个物质热到像火红的拨火金属棒开始流动时,热可以以辐射方式传输。大多数辐射热以近红外和可见光光谱区电磁波形式放射出来。这种辐射传输在一些材料中可能是比传导更有效率的过程,但是由于地球内部矿物是不透明的,辐射热损失与传导损失相比可能较次要。然而,来自太阳的辐射热对地表外力地质作用有重要意义。

◎热对流: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之一Lord Rayleigh发现,在如图20-11所示的条件下,处于热的下表面和冷的上表面之间的流体将发生对流。对流是通过物质运动传递热量的方式。对流由巨大的温差和高的热膨胀系数促成。由于膨胀物质较轻而趋于上升,置换冷的较重的物质,后者下沉。增加冷、热界面间的距离也将促进对流进行。对流被粘度和高热导率抑制。高热导率将使热被传导传输更有效,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对流较少 “必要”。

被称为对流的现象(图20-11)相当普遍,在迅速加热的一壶水中就可看到。由于液体导热很差,如果对流不能迅速分散热量,一壶水要加热到沸点就需要很长时间。当烟囱冒烟,或当烟上升,或当热天积云形成时,对流即在发生。所有这些对流实例都由热流体(液体或气体)膨胀、上升的事实支配,由于热流体比周围较冷的和较重的物质轻。这样,热由移动的热物质迅速向上传输,而不是被传导缓慢传输。冷物质流动以代替上升流体,接着加热、上升以继续这个循环。图20-11所示的上升热流体和下降冷流体的规律性流动循环称为对流体(convection cell)。

毫无疑问,热传导是地球内部热传输的一个重要方式,但与对流特别是地幔软流层圈中发生的热对流相比它可能就 “黯然失色” 了。热对流既是发生在地幔中的一种传热方式(通过物质运动传递热量),又是一种地幔物质的运动过程(由物质内部密度差或温度差所驱使),是地球内部向地球表面输送能量、动量和物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它被认为是地球演化的最可能的驱动因素,构造现象(板块构造、造山运动和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是由内部对流热流引起的。迄今已提出了很多对流方案,其中最著名的是霍姆斯(Holmes,1928)和格里格斯(Griggs,1939)的地幔对流作为驱动力的大陆漂移模型和丸山茂德(Maruyama,1994)的超地幔柱模型。

图20-11 一个对流的常见实例是当水在咖啡壶中加热时见到

(二)压力(P)

1.基本概念

压力的SI制单位为Pa(常用压力单位换算关系为1GPa=109Pa,1bar=105Pa,1kbar=103bar=0.1GPa)。热力学上的压力是各向相等的静水压力(hydrostatic pressure),它影响矿物相平衡。压力增加,有利于体积缩小,形成高密度矿物组合。

地下变质环境中存在负荷压力或称岩石静压力(lithostatic pressure)、定向压力(directed pressure)和流体压力(fluid pressure)三种压力。负荷压力P1来自上覆岩石柱,定向压力来自构造运动,流体压力来自粒间孔隙流体。为简化起见,用处于地下一定深度的单位岩石垂直切面(图20-12a)来说明它们对总压力P的贡献。

图20-12 作用于单位岩石的不同压力类型简图(据Yardley,1989)

地下一定深度岩石应力状态可用图20-12a表示,包括垂直方向的主应力(垂直直应力)σA和水平方向的侧向直应力σB。当无构造作用时,σA=σB=上覆单位岩石柱的重量,就是负荷压力P1。因此,负荷压力是一种各向相等的静水压力,其大小等于上覆单位岩石柱的重量,即:P1=ρgD,式中ρ为岩石密度(g/cm3),g为重力加速度(取9.81m/s2),D为深度(m)。

当岩石受到来自构造运动的定向压力作用时,其应力状态仍可用一定剖面上的垂直直应力σA和水平直应力σB表示,但σA≠σB。总应力状态可看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平均应力σm(mean stress),σm=(σA+σB)/2,它是一种静水应力,引起物体的体积变化,即影响矿物相平衡;另一部分为偏应力(deviatoric stress),是一种非静水应力,与(σA-σB)应力差有关,两个主偏应力大小σ′A =σA-σm=(σA-σB)/2,σ′B =σB-σm=-(σA-σB)/2。偏应力导致岩石变形,但一般不影响相平衡。

平均应力与负荷压力之差称为构造超压(tectonic overpressure),是构造对总压的贡献。不过,构造超压大小受限于岩石强度,后者本身又因成分、温度、变形速率及其他因素而变化。由于变质作用发生在高温条件下,岩石强度通常不大,因而构造超压通常较小,正常变质条件下小于0.1GPa(Miyashiro,1994)。

在变质作用P-T条件下,岩石经常含流体相,充填于孔隙空间和沿颗粒边界分布。如图20-12b所示,负荷压力P1作用于矿物颗粒边界,使颗粒结合在一起。而流体压力Pf作用在颗粒表面,起与P1相反的作用,趋向于使颗粒分开。由于温度升高,流体体积膨胀,或由于发生脱H2O、脱CO2反应,使流体量增大,都可使流体压力Pf增大。当增大到其数值等于P1时(即与负荷压力达到平衡),Pf进一步增加,通常流体会从颗粒间隙扩散流走而保持这个平衡。而在系统高度封闭、不易扩散的情况下,会造成局部Pf>P1的情况,其差值称为流体超压(fluid overpressure),显然它将导致颗粒分离产生破裂。因此,流体超压也受限于岩石强度,在变质作用条件下最多不超过0.1GPa。

由上述讨论可知,总压P=P1+构造超压+流体超压。但由于构造超压和流体超压都比较小,使得在变质作用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假定P≈Pl≈Pf。当然在这个假定基础上,根据矿物组合估计的压力会指示深度的最大值。实际深度可能有时要小于3km(约0.1GPa),甚至更多一些。

2.变质作用压力范围

自地表往下,压力大致以0.029GPa/km速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稳定大陆地壳平均厚35km,其底部压力约1GPa。现代和新生代造山带观察到的大陆地壳最大厚度约70km,其底部压力约2.0GPa。根据地质压力计测定,现今出露在地表的变质岩大多数在压力0.1~1.0GPa、深度3~35km范围内结晶。在更浅的深度,温度通常太低而不能引起结晶作用。而在更大深度变质作用必定是广泛的,但形成的变质岩很难抬升出露地表。这也正是变质作用传统观念把变质作用限于35km地壳范围以内深度的原因。

然而,一些在俯冲带或大陆碰撞带及其附近变质的岩石,似乎是在100km或更深的地幔深度结晶的。指示如此超高压(ultrahigh-pressure)条件的矿物是柯石英(Coe)和金刚石(Dia),它们在约3.0GPa以上的压力下稳定(参见图20-9)。变质岩中的柯石英最早发现于西阿尔卑斯(Chopin,1984;Smith,1984),变质岩中金刚石最早发现于哈萨克斯坦(Sobolev & Shatsky,1990)。以后在我国大别山区变质岩中也找到柯石英(Okay et al.,1989;Wang et al.,1989)和金刚石(徐树桐等,1994)。这给地质学带来了一次革命。Schreyer(1988)曾评价说,“超高压变质(柯石英的出现)是陆壳岩石向地幔俯冲的岩石学证据”。

(三)流体成分(x)

变质岩中含H2O矿物(云母、角闪石等)、碳酸盐矿物及这些矿物包裹体,特别是流体包裹体的存在,是变质作用过程中存在流体相的直接证据。早先,由于高级变质的麻粒岩的无水矿物组合,人们认为下地壳是缺乏流体的。然而,近30年来变质岩和上地幔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证明,即使在麻粒岩和地幔岩中流体也是广泛存在的(徐学纯,1991,1998;郑建平和路凤香,1994)。一般说来,在上地壳中、低级变质岩中,流体成分主要为挥发分H2O、CO2以及CH4,含少量N2、H2S等,H2O/CO2比值变化大。下地壳麻粒岩相变质岩和上地幔岩流体以CO2为主,含少量H2O、H2S、CH4等。因此,对整个岩石圈而言,H2O和CO2是流体的最主要成分,可近似看成流体相由H2O和CO2组成。

变质作用P-T条件通常大于临界点(CP),因此流体相呈超临界状态(super-criticalstate)。在这种状态下,区分不出液体和气体。由图20-13所示,不同成分流体在温度大于300~400℃可以彼此完全混溶。因此,在通常变质作用P-T条件下,流体相为均一的一相。不同成分(H2O、CO2)彼此起稀释作用。以摩尔分数表示其浓度,则xH+xCO=1。这个表达式可近似表达岩石圈中流体组成。

图20-13 0.05GPa(1)和0.1GPa(2)下随着温度降低流体不混溶图解(据Marakushev,1991)

变质作用中涉及大量有流体相参加的反应,如脱水反应、脱碳酸反应。流体成分对这些反应有强烈影响。根据化学平衡的浓度定律,增加系统中某物质浓度,反应向减少其浓度的方向进行。因此,对脱水反应和脱碳酸反应,流体的xH增加(即xCO减少),反应将向减少xH,增加xCO的方向进行,即阻碍脱水反应而促进脱碳酸反应进行。提高脱水反应温度、降低脱碳酸反应温度。相反,增加xCO(减少xH将促进脱水反应而阻碍脱碳酸反应进行)将降低脱水反应温度、提高脱碳酸反应温度。

除挥发分外,流体中还溶解有K、Na、Ca、Si等造岩组分和Fe、Cu、Ag等成矿组分,在开放系统条件下,岩石在流体作用下发生元素带入带出与环境发生物质交换,造成岩石的化学成分变化,并可形成矿床。因此,流体对交代作用和成矿作用起促进作用。

流体作为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的另一个方面是,流体作为催化剂可大大提高变质反应(包括交代反应)的速率。在没有流体参与的干系统中,反应难以发生或难以反应完全。

从图20-9可看出,流体大大降低岩石熔点,从而促进混合岩化作用。

变质作用过程中流体主要有下列来源:(1)原岩中的流体,主要是沉积岩中的孔隙流体,在埋藏变质中起重要作用;(2)海水,在洋底变质和俯冲带变质中起重要作用;(3)变质流体,源于变质过程中脱流体反应,广泛出现在各类变质环境;(4)岩浆流体,在接触变质和交代变质中起重要作用;(5)深源流体,主要来自地幔放气作用,是高级变质的流体相主要来源。

(四)时间(t)

变质作用时间因素通常主要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变质作用发生的地质时代,即不同时代变质作用的特点不同,这是由地球发展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决定的,例如,太古宙地热梯度比现今的地热梯度高得多,缺乏高P/T比(即高压)变质;二是一次变质作用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即P-T-t轨迹中的t,不同时间变质作用的特点不同,关于这一点下面进一步阐述。

还有两个重要概念与时间有关:一是反应速率,二是应变速率。

反应速率(reaction rate)是反应进度随时间的改变率。只有当变质作用外部条件的改变速率小于变质反应速率时,变质反应才能进行,显然这对变质结晶有重要意义。

应变速率(strain rate)是应变对时间的改变率。这当然对变形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对变质反应也有重要影响。例如:石英→柯石英反应,在常规条件下,压力2.5 GPa即可以实现,但在冲击变质高应变速率条件下要到25~40GPa才能实现(French,2003),比正常条件下形成斯石英的压力还要大。

秒懂百科精选
高粉答主

2021-01-06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答主
回答量:60.8万
采纳率:14%
帮助的人:3.2亿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