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思茅地块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昌都-思茅地块其北部的昌都和南部的思茅早古生代发育史有所不同,但晚古生代及其以后,二者的演化基本相似,这里着重对昌都地块加以论述。昌都地块的形成演化大致可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
1.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阶段
相当于古中元古代的宁多群片麻岩、变粒岩仅出露于昌都地块北部夏日多及大、小苏莽一带,在夏日多U-Pb年龄值为2200Ma(1:20万拉多幅区调报告),大、小苏莽一带U-Pb年龄值为1870~1780Ma。在小苏莽,上覆草曲群一套浅变质岩系的U-Pb年龄值大于875Ma,且底部有一套砾岩。分布于江达地区的雄松群(郝太平、谭正义,1991)也是一套片麻岩和片岩,其原岩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基性火山岩。雄松地区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的Sm-Nd全岩等时年龄值为(1594±240)Ma,其片麻岩和片岩的Rb-Sr全岩等时年龄值为(651±152)Ma,(670±24)Ma和(612±39)Ma,相当中新元古代。草曲群底部砾岩的出现及变质程度的变浅,似乎表明有类似扬子陆块的晋宁运动所在,其结晶基底可能形成于晋宁运动。
2.早古生代褶皱基底形成阶段
昌都地块早古生代地层主要出露于江达戈波、青泥洞、海通及盐井多吉版一带,戈波地区原“七五”期间所定戈波群及其时代可能包含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是一套岛弧型火山-沉积岩系,侵入有岛弧型英云闪长岩(Rb-Sr年龄值为462Ma左右)。在青泥洞和海通一带的下中奥陶统为一套大陆斜坡浊积扇到下陆棚相碎屑沉积和上部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且北深南浅,发育鲍马序列a、e段和a、b、e段的碎屑浊积岩和槽模构造主要见于北部青泥洞一带下奥陶统的下部。总体显退积型沉积序列。根据槽模测定的古水流方向为210°~220°,其上为泥盆系所不整覆。志留系主要见于南部盐井的多吉版一带,为一套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云南地矿局三大队,1990),其沉积特征自下而上显示了由滨岸砂堤→局限海湾→潟湖→开阔台地的演化过程,构成一进积型沉积序列。上述情况表明中奥陶世在江达戈波一带有板块俯冲导致的岛弧带发育和青泥洞一带的造山运动。昌都陆块北东侧有一原特提斯洋存在,南部盐井一带志留纪的进积型沉积与昌都地块早奥陶世以后的造山隆起不相适应,它的沉积可能与昌都陆块西侧原特提斯澜沧江洋关系似乎更为密切一些。
3.晚古生代稳定地块至火山弧及弧后盆地形成、演化阶段
加里东运动后,昌都地块开始进入稳定地块发展阶段,泥盆系由早期的河流、滨岸带碎屑沉积演变到中、晚泥盆世的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并在南部发育层孔虫礁,构成一完整的进积型沉积序列。在青泥洞可见泥盆系不整合在强烈褶皱的下奥陶统之上。据下泥盆统砂岩层斜层理测量的水流方向为自东向西流,反映东侧有古陆,西侧有海侵。看来这一进积型沉积序列与盐井多吉版一带志留系进积型沉积序列均和西侧古特提斯澜沧江洋的海进有关。东侧江达地区至中晚泥盆世出现基性至中酸性火山活动,有蚀变基性玄武岩和基性中酸性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这些火山岩的岩石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构造背景还不太清楚。但有两种可能性:①它所在空间范围位于早古生代由原特提斯洋形成的古岛弧带上,可能是一套滞后型弧火山岩;②金沙江带中晚泥盆世出现伸展裂陷至晚泥盆世已出现深水浊积岩、含放射虫硅质岩及含牙形刺的薄层泥质灰岩,因此,这一火山活动也很可能是金沙江洋由裂谷至洋盆形成过程中,地块边缘伸展机制下的产物。孰是孰非尚待进一步的工作。
石炭纪时,特别是早期,昌都地块东部被动边缘带仍处于斜坡环境,在德钦一带可见有一套水道砂体、漫岸砂体的碎屑岩和碎屑浊积岩。向西至青泥洞,其间仍有古陆存在,在青泥洞一带沉积了一套河流相—滨岸沼泽—潮坪相—局限台地海绵礁—局限台地相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河流流向仍然自东向西。至晚石炭世为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西部昌都—开心岭一带下石炭统出现含煤碎屑岩,上石炭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夹火山岩。表明昌都地块早石炭世整体隆升,且东西两侧边缘都有古陆出现,晚石炭世又都转变为开阔碳酸盐台地。结合其东临的金沙江-哀牢山洋和西濒的澜沧江洋在早石炭世都处于扩张期,看来昌都地块早石炭世的隆起是伴随两侧岩石圈伸展的一种穹起作用,晚石炭世开阔台地相的出现是两侧洋盆海进范围的扩大所致。
二叠纪时,由于上述东西两侧洋盆的洋壳向昌都-思茅陆块相向俯冲,在其两侧发育火山弧带,早期的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演变为海陆过渡相碎屑岩、含煤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并伴有基性—中基性—中酸性岛弧型火山活动。地块中部转化为弧后盆地,妥坝一带主要是一套含煤碎屑岩,未见火山岩。昌都地块总体处于列岛状隆起状态。
4.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早三叠世,昌都地块仅在局部坳陷,如江达火山弧的弧前地带及东西和北西向坳陷盆地中有碎屑岩、火山岩沉积外,大部地区以及南部思茅地块则均缺失沉积。中三叠世在两侧山前坳陷沉积一套碎屑岩及中酸性火山岩,这套沉积在西侧竹卡—维西—云县忙怀—景洪南光一带和东侧维西—哀牢山中南段的西侧更为发育或保存较好,地块中部缺失沉积。强烈造山作用开始于晚三叠世早期,形成大量山前磨拉石堆积,以及早期红层作为砾岩的再沉积(如一碗水组中所见),反映山脉急剧抬升和向盆地内部的不断推进。
晚三叠世波里拉期出现广泛海进,发育了一套台地型碳酸盐岩;晚三叠世晚期阿堵拉和夺盖拉期的长石石英砂岩和含煤碎屑岩沉积,表明两侧又有山脉隆升和剥蚀物在盆地内的快速堆积,但山势不高,未能形成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此后除中侏罗世再次出现海进外,晚侏罗世—白垩纪均为陆相红层,白垩纪出现膏盐层。昌都-思茅中生代盆地从J3—K处于不断收缩阶段。
5.走滑拉分盆地发展阶段
地史进程发展到第三纪时,正是雅鲁藏布江洋盆闭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在三江地区形成印度陆块东北角与扬子陆块西南角发生斜向冲顶之际,两陆块的相互冲顶导致三江地区中部强烈紧缩、蜂腰的形成和昌都、思茅陆块被向南北两端挤离。在块体被挤离产生的X型走滑断裂控制下,形成了一系列走滑拉分盆地。第三系含膏盐的红色碎屑岩、局部地区和时段的泥炭或褐煤沉积,除一部分是发育在晚白垩世后的残留湖盆中外,大部分都堆积在走滑拉分盆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