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总觉得就业难是假的,现在自己毕业了才发现是真的,再加上今年这情况,啊,怎么办啊!!? 50
不少的解释认为,自从大学生大规模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其增长速度过快,导致严重的供过于求。而且扩招的结果是,本科毕业证的含金量大为减少。这个思路大体上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泛泛而谈缺少论据,下面我们就从一些客观数据入手来详细谈一谈这个问题。
在论证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社会上大学生总数量到底多不多?有些人可能第一反应是多,现在本科学历都已经烂大街了,走在大街上随便抓个人都是大学生嘛。但是我进一步问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比例有多少?你不妨先猜一个数字,待会儿咱们核对一下。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只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9亿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亿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8亿人;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亿人。而当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大陆总人口数为13.4亿,由此可以算出,到2010年,大陆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约为8.9%(港澳台未计入)。
怎么样?8.9%与你猜测的那个数字是不是有不少出入?8.9%就意味着,你从大陆随便揪出十一个人来,其中只有一个是大专以上文凭的,剩下十个人都只有高中以下文凭。
不过看到这里,相信不少人很快就能明白大学生这么少的原因:第一,父辈和祖辈的读书人太少,拉低了这个比例;第二,2010年以后的这么些年“出厂”的大学生再加上就不止这么点了。这两个原因真是一语中的,我们接下来看看一张图表。
下图是2001年-2017年全国高校总毕业生人数。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呈上涨趋势。从2013年开始,高校总毕业生人数已经突破700万大关,2017年更是达到795万。从2011年至2017年的这七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又增加了5075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回到之前的数据,2010年时全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1.19亿,这是2010年以前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大学生数量,而2010年之后的短短七年间,这个数字就从1.19亿一路飙升至1.7亿,增长了42%。
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感觉到近年来高校毕业人数规模到底有多么庞大了。即便单看一年的毕业生人数,这个数量也是极为惊人的,700万的新增毕业生数量与瑞士全国的人口总量相当。
虽然单单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就已经能让我们感到一丝寒意,但如果拿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与我国近些年经济增长情况做对比的话,我们就更能体会到为什么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
下图是2001年-2016年全国gdp增长率的统计图表。通过图表可计算,这15年全国GDP平均增长率为9.5%。但是自2011年开始,中国GDP增长率就开始一路下滑,从7.9%跌至6.7%。经济增速的大幅下降,意味着市场上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已不如当年旺盛,这就对仍在扩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造成更为严峻的挑战。
再来看另一组数据,根据人社部和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近两年高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在中小型企业就业。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约有1100多万家,平均100多人拥有一家中小企业,相较之下,日本1.25亿人口,400多万家中小企业,平均30人拥有一家中小企业,美国3.2亿人口,接近3000万中小企业,平均10余人就拥有一家中小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相对于这么大体量的人口规模来说,是明显偏少的。作为吸纳就业大户的中小企业数量这么少,能提供的岗位数量自然就很有限,特别是一些好工作,更是要挤破大家的脑袋。
从以上种种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猜测:中国大学生难就业,和整体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呢,这还没有完,中国大学生难就业,并不只有简单的供求失衡这一个因素。因为难就业,其实有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找到一份工作,第二个层面是找到合适的工作。找到一份工作对很多大学生,特别是高学历毕业生来说并不是特别困难,但是随随便便都能找到的工作恐怕大都令人不满意,而找到一份薪水较高、前景不错又符合个人价值观的好工作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那么,什么样的公司符合好工作的标准?这个问题很难做出解答,而且对于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的同学们来说结论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可以从某些指标上以小见大,比如说,我们可以来看看中国就业市场上中高端职位的供应量究竟有多大。拿理工科毕业生来说吧,对于理工科学生尤其是高学历理工科学生来说,最适合的工作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研发、技术类工作。而研发、技术类工作,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肯于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的企业。高研发投入的企业,无疑都是能引领科技潮流、同时也能提供大量脑力劳动岗位的企业,这类企业对于高学历人才来说是最合适的去处。
那么,在我国多达千万家企业中,对于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到底如何?我们继续通过一张图表进行说明。
下图是企业研发费用位列世界百强的公司排行,其中研发费用的单位是亿美元。
从国家分布上看,我国共上榜了6家企业,数量位居第4,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一些传统的发达国家,如英国、意大利、瑞士等,都被我们甩在了后头。但是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巨大的经济体量,这个数字并不好看,更何况我国上榜企业大多还排位较后。排名第一的美国有31家企业上榜,数量足足是我们的5倍之多。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日本和德国,也分别有16家和15家企业上榜,数量都是我国的2倍有余。而且别忘了,中国的GDP已经是世界第二,总量达到日本的2.7倍和德国的3.4倍,这一来一去的对比,隐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而不强”的怪物。
从行业分布上看,我国上榜的企业分布在五个行业中,分别是硬件和设备、建设和材料、油气产品、工业工程和软件、计算机服务。而上榜行业占比最多的制药和生物技术(25%)、汽车及零部件(16%)行业,我国却没有一席之地。作为上榜企业数最多的美国,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有强劲的表现,特别是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美国一共有10多家企业上榜,占上榜总数的三分之一。而传统制造业强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则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气设备等行业表现亮眼。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气设备以及制药和生物技术等生产制造领域却“惨败”而归,无一上榜,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在技术研发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通讯、软件等新兴产业,我国企业的表现尚可,有华为、中兴、百度这样的公司上榜,但整体和美国的差距依然很大。
图中中国排名第一的华为公司,近些年在国内985高校大量招人,对专业限制也比较宽松,于是在985高校的传统学科毕业生中大受欢迎。特别是传统工科专业毕业生,有很多人加入对专业门槛设置不高的华为公司,以至于华为成为多数985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最多的公司。之所以这么多学生毕业就转行,也实在是无奈之举。发达国家表现亮眼的电子电气设备、消费产品、汽车与零部件等行业,正是传统工科生最对口最合适的就业去向,但是我国国内的传统行业企业,却轻视研发投入、毕业生待遇不佳(当然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非常复杂),对相关专业毕业生的从业信心造成了不小打击。如果国内如同美德等国一样,存在较多高水平的制造类企业,相信毕业生们也不至于会大量转行。
所以,说到底,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虽然巨大,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但是能称得上世界一流企业的还是太少。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每年批量生产几百万大学生,其中还有几十万985、211学生,但是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企业数量太少,实在无力为这么多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岗位。
讨论了这么多,至此我们应该可以明白一件事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供应量并不匹配,无法容纳每年迅猛增加的大学毕业生。
或许有人会说,找工作这么难还因为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这个自然没错,但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能解释个体为何找工作难,不能解释整体性问题;二是无法解释大量毕业生工作即转行的现象。所以根本性的原因,仍是经济发展水平。
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这种事,想要快速提高是不可能的,只能一步步来。我国要走的路还很长,经济质量要真正赶上美德等发达国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而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又仍然会维持高位水平,所以在未来可见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大学毕业生将一直面临工作难找的局面,这还真是因国情决定的……
不过,好消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总有一些新兴的行业会爆发,总有一些新诞生的岗位对人才会有大量的需求,能够把握这些时代发展的脉搏,就总是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