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该读些什么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真正能够解决文言阅读的障碍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多读。读得多,积累就深厚,文言阅读的语言障碍才能从根本上被消除。我个人的经验是,只要认真读完《史记》和《聊斋志异》,文言阅读的基本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影响之大,之深,之远,超过了你们的想象。由于其影响巨大,后人写历史,写文章,常常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史记》,这个模仿当然也包括语言的形式。所以读《史记》很重要。读《史记》,你们可以只读其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至于书、表,就算了。读好了《史记》,再去读一般文言文尤其是史传文,基本上都不在话下了。此外顺便说,读好了《史记》,你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了解人性。你会懂得,成功的人物之所以成功,倒霉的人物之所以失败,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它的道理的。
大家都知道它的作者蒲松龄,是一个考场上长期失意的人。这就是说,他参加了许多次考试,但他很背时,总是考不上。然而参加考试的次数一多,就特别熟悉普通的表达程式。蒲松龄不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是个小知识分子。苏东坡文章很自在,是因为他是个大知识分子。苏轼才高,当时文名也高,所以胆子大,于是写文章就非常自在,想怎样写就敢怎样写。小知识分子,心理常常是自卑的,尤其是写文章的时候,他不敢放胆去写,容易循规蹈矩遵守表达规范,因此《聊斋志异》的语言,是比较规范的文言文。而小知识分子,沉沦社会底层,他内心又常常渴慕高雅,仰慕风雅,于是喜欢卖弄,所以你在《聊斋志异》中,常常能观察到许多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诸多文言文语言现象。通假现象容易带来文字古雅的错觉,在某些层面不高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是很高雅的手段。比如“悦”字,这个字清代早就有了,但蒲松龄们写文章的时候,偏偏要把“悦”写成“说”。他们是这样想的:《论语》上不是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我把“悦”写作“说”,那不是直追古人、隐然与圣贤相似了吗?
《聊斋志异》追仰《史记》,很多篇章末尾模拟“太史公曰”作“异史氏曰”,也是一个证据。当然,追慕古人,并非《聊斋志异》有价值的地方。《聊斋志异》是作为小说文本才那么有价值。蒲松龄的杰出是后人发现的,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竟然是杰出的。不过,《聊斋志异》谨守规范、追慕古雅的语言,恰好使它成为我们现在解决文言文语言问题的一个绝佳范本。
司马迁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学才华和历史成就的人,他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得来规范了后代的历史,影响了后代的文学,所以读一部《史记》,就相当于读了后代若干部史书,容易使我们的文言水平大大提升。蒲松龄显然是他那个时代颇受冷落的人,他的学问也不能称雄于那个时代,但他作为小知识分子的拘谨、自卑和保守,为我们创作了非常规范的文言文文本。
多读文言文很有必要,这比枯坐在那里阅读10本文言字典、文言语法著作,更为重要。高中三年,读完这两本书的时间,完全足够。可惜的是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方法。其实《史记》读起来十分有趣,你看里面所描写的现实人生,精彩程度甚至超过了善于虚构的许多小说家的想象。我是坐在厕所中,断断续续读完《史记》的。真的,很轻松,很有趣,很精彩。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了解文言语法不重要。那当然是重要的,不过带给我们的好处有限,而且,那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有败坏我们的文言阅读兴趣的风险。至于读文言字典,那也很重要。事实上,你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我只是说,具体文本的阅读更为重要,读多了,词汇积累就自动完成,文言语法就无师自通。蒲松龄学过文言语法吗?没有。他那时根本就没有所谓古代汉语语法这门课程。但是,他的《聊斋志异》,比现在的古汉语专家刻意写出的古文,通泰得多,自然得多。至于现今高考考场上那些所谓的古诗文作文,根本不通,幼稚得可笑还在那里卖弄,但居然还可以骗得高分。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影响之大,之深,之远,超过了你们的想象。由于其影响巨大,后人写历史,写文章,常常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史记》,这个模仿当然也包括语言的形式。所以读《史记》很重要。读《史记》,你们可以只读其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至于书、表,就算了。读好了《史记》,再去读一般文言文尤其是史传文,基本上都不在话下了。此外顺便说,读好了《史记》,你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了解人性。你会懂得,成功的人物之所以成功,倒霉的人物之所以失败,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它的道理的。
大家都知道它的作者蒲松龄,是一个考场上长期失意的人。这就是说,他参加了许多次考试,但他很背时,总是考不上。然而参加考试的次数一多,就特别熟悉普通的表达程式。蒲松龄不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是个小知识分子。苏东坡文章很自在,是因为他是个大知识分子。苏轼才高,当时文名也高,所以胆子大,于是写文章就非常自在,想怎样写就敢怎样写。小知识分子,心理常常是自卑的,尤其是写文章的时候,他不敢放胆去写,容易循规蹈矩遵守表达规范,因此《聊斋志异》的语言,是比较规范的文言文。而小知识分子,沉沦社会底层,他内心又常常渴慕高雅,仰慕风雅,于是喜欢卖弄,所以你在《聊斋志异》中,常常能观察到许多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诸多文言文语言现象。通假现象容易带来文字古雅的错觉,在某些层面不高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是很高雅的手段。比如“悦”字,这个字清代早就有了,但蒲松龄们写文章的时候,偏偏要把“悦”写成“说”。他们是这样想的:《论语》上不是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我把“悦”写作“说”,那不是直追古人、隐然与圣贤相似了吗?
《聊斋志异》追仰《史记》,很多篇章末尾模拟“太史公曰”作“异史氏曰”,也是一个证据。当然,追慕古人,并非《聊斋志异》有价值的地方。《聊斋志异》是作为小说文本才那么有价值。蒲松龄的杰出是后人发现的,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竟然是杰出的。不过,《聊斋志异》谨守规范、追慕古雅的语言,恰好使它成为我们现在解决文言文语言问题的一个绝佳范本。
司马迁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学才华和历史成就的人,他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得来规范了后代的历史,影响了后代的文学,所以读一部《史记》,就相当于读了后代若干部史书,容易使我们的文言水平大大提升。蒲松龄显然是他那个时代颇受冷落的人,他的学问也不能称雄于那个时代,但他作为小知识分子的拘谨、自卑和保守,为我们创作了非常规范的文言文文本。
多读文言文很有必要,这比枯坐在那里阅读10本文言字典、文言语法著作,更为重要。高中三年,读完这两本书的时间,完全足够。可惜的是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方法。其实《史记》读起来十分有趣,你看里面所描写的现实人生,精彩程度甚至超过了善于虚构的许多小说家的想象。我是坐在厕所中,断断续续读完《史记》的。真的,很轻松,很有趣,很精彩。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了解文言语法不重要。那当然是重要的,不过带给我们的好处有限,而且,那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有败坏我们的文言阅读兴趣的风险。至于读文言字典,那也很重要。事实上,你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我只是说,具体文本的阅读更为重要,读多了,词汇积累就自动完成,文言语法就无师自通。蒲松龄学过文言语法吗?没有。他那时根本就没有所谓古代汉语语法这门课程。但是,他的《聊斋志异》,比现在的古汉语专家刻意写出的古文,通泰得多,自然得多。至于现今高考考场上那些所谓的古诗文作文,根本不通,幼稚得可笑还在那里卖弄,但居然还可以骗得高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