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是谁发明的?

 我来答
天地鹿鸣N
高粉答主

2019-09-26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5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7万
展开全部

1960年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

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扩展资料:

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哲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留在了黔阳。袁隆平这一走,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哲毫无怨言,独自用弱肩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邓哲为袁隆平共生养3个儿子,一个自己有工作的女人拖着3个年龄都只差两岁的男孩子,其艰难困苦之情可想而知。后来奶奶和外婆家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两个70—80岁的高龄老人生活无着,邓哲又把两个老人接到身边一起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超级杂交水稻

匿名用户
2013-12-29
展开全部
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ll因此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1968年,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经过多年努力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提出了一系列诸如赶粉等等杂交水稻育种新方法,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三系法”的水稻杂交技术。但是无论是Henry Beachell还是新城长友,其方案都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使得水稻杂交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中国湖南的农学家袁隆平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寻找到了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并突破了日本人无法实现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完成了杂交水稻研究工作的最后一步,选育出了第一个得到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并1981年荣获中国第一个国家发明特等奖。袁隆平还被一些中国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Hot658hf
2021-06-03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487
展开全部
杂交水稻理论发明人是美国琼斯,三系杂交水稻发明人是新城长友,中国则是依靠大协作攻关成功。在国际上,美国农学家琼斯于1926年首先提出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理论。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1927年丁颖教授用栽培稻竹占与野生稻杂交育成中山1号水稻,此后,丁颖教授又采用印度野生稻与广东地方品种“银粘”杂交,育成一个特大穗型的品种,单穗稻粒达1300多粒,取名“千粒穗”。日本学者则在1917年就发现了野生不育系,50年代杨守仁首次提出籼粳稻杂交育种刊登在农业学报上。1959年日本东北大学把中国野生稻的细胞质导入到日本栽培稻中,发现了花粉不育现象.之后,以日本的九洲大学为中心,又开展了把一个叫做"辛索拉·包罗Ⅱ"的印度籼稻品种的细胞质导入到粳稻的试验研究,这个印度稻的细胞质能使粳稻发生雄性不育,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友于1960年以印度籼稻Chinsurah BoroⅡ为母本,与我国台湾省粳稻品种台中65杂交,再以台中65作父本连续回交育成包台型不育系(BT型)。包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及恢复基因都来自Chinsurah BoroⅡ。(1972年我国引入包台型不育系,先后转育成黎明A、丰锦A、滇一型、滇三型等粳型不育系)。日本 农业技术研究所学者渡边用缅甸籼稻里德稻与日本粳稻藤板 5号杂交,1958年育成具有里德稻细胞质的藤板 5号不育系,1972 年 ,国 际 水 稻 研 究所 Vimani博士育成具有台湾本地 1号细胞质的 Pankhari 203不育系,1966年以钦苏拉包罗为母本与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不育胞质台中65A~并将该杂交组合后代的部分可育株经自交稳定选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于1968年实现粳型,粳稻:矮秆、叶窄、色深和米粒短,杂交稻三系配套。黄耀祥1959年育成新中国首个通过人工杂交育成的高产稳产的早籼矮秆常规稻广场矮,在水稻育种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1964 年,裴新澍第一个提出“相对遗传力理论”的两个基本公式,概述了杂交亲本与子代的遗传关系,在国内外引起普遍重视。1966 年,袁隆平撰写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1970年冯克珊李必湖在海南发现雄性不育系野败,1971年朱英国在海南发现雄性不育系红莲。1972年,张先程最先选育成功野败籼型的恢复系 IR24。颜龙安1972年带领课题组最早育出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1982-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累计推广种植18.74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47.59%。1973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实现三系配套。袁隆平1974年培育成功自己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余生有多远13
2020-02-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39
展开全部
很可笑很讽刺的答案……我这里有个更意外的答案是中国载入历史课的答案,大家只需在未来几年关注浙江台州小中学历史课内容就会知道……首先中国的杂交水稻概念来源于马与骡子和驴……杂交水稻之初是四川乐山马边县西城村3兄妹研发出来的那时她们只是孩子……她们家里3个孩子一个母亲地少粮食产量低……常年丰收季节遇暴风、冰雹、暴雨、山洪等导致四川山区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人每年有1到4个月要吃杂粮或野草维持生计……研发杂交水稻的三个孩子里有一个常年遭受饥饿时常在割猪草时才能吃的半饱,这在当时村里不是什么秘密邻居时常看到她一嘴的绿都知道什么原因~为了吃饱她们兄妹3人想了3.4年的办法希望能让粮食增产几年过去了依旧和往年一样……那年听村里人说她们邻村有户人家买了一匹马……在那时四川贫瘠县城附近有人家能买的起马的也有不少~但没多少人见过马,就有人说那是骡子或是驴……处于好奇兄妹3把村里知道马和驴还有骡子的老人都问了个遍才知道这是马杂交的后代……那时正是四川麦收季节4月~她们家地里的败子长得高而且颗粒还长只是粒细了些没有麦子肥……3个孩子好奇败子和麦子可以一起开花到收获就有了加上水稻又会怎样呢?把水稻种到地里加上麦子和败子一起会长出什么植物品种来?抱着好奇3兄妹策划着做个实验~为难的是她们家因94年秋季稻谷扬花时雨水增多导致她家的稻谷收成以茵苞为米香,米粒奄扁~要是拿这样的谷种做实验达不到收成效果还浪费时间一年……为了实验效果兄妹3人发展邻居家孩子一起到处问大人村里去年稻谷收成好的🈶️那些人家……最终兄妹3人锁定目标并把这户邻居家2兄弟一起发展为偷稻谷的帮手,由4个孩子把大人拖住后再让小个子的悄悄去存粮的竹箩筐里偷了30多棵稻谷经过挑选后也只有15棵可以存活的种子~那时节阳光灿烂邻居家的米吃完了嗮了稻谷……因家里也要嗮麦子所以没能去偷到邻居的谷子……后来在礼拜六兄妹3借着玩的名义在人家嗮稻谷的地上捡了40多棵谷子……就这样60棵稻谷,60棵败子,60棵麦子种准备好后……在4月底用一块邻居占用盖猪圈后剩下不多带些争议的地里兄妹3人中的老二开始翻地,那块地是个3角形最长因该是3米不到,宽因该是2米不到旁边是4户人家的生活用水排水沟土质肥沃水质夏天臭……在老二把地翻好并且把稻种在离水最近的3条土沟里,之后是败子沟3条,再是麦子沟3条。种好盖上土浇水后因水分充足第三天种子开始发了白色的一层蒙蒙,四天长出了一条白色根线,五天开始出土,六天开始有一点点的绿7天土里西西的绿……在被邻居的议论与鸡和鸟光顾后,兄妹3个想着各种办法不让那块小地里的实验品受损,放学路上和门前不远小溪边捡来高低不等的树枝做了简单的护栏……在种下去20天后一个1米3长,宽1米多10厘米的深绿地被村里人谈论后,一户养牛人家当着3兄妹妈的面给割了一把……那时麦苗有15厘米高麦叶有23厘米长……3兄妹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和村里人都打了个招呼,这才勉强保住了地里的稻子败子麦子……差不多快6月稻、败、麦苗豆长到半米高了兄妹3个看蜻蜓和燕子飞的很低知道快下雨了,那时节的雨下的又大又急担心风和🌧️把苗毁了2姐妹把围栏拆了用家里插豆苗的细竹杆做了9个夹护的长条,又去捡来破塑料袋撕破后在重新拴上勉强可以给苗子顶挡了雨水冲力……在3兄妹2个月的精心养护下稻苗败苗麦苗长到高0.8米杆粗叶绿没有老叶或发黄叶的情况下居然没有长出穗,兄妹3在学校问老师没找到解决办法,又问了村里人才知道那时无论是稻子还是麦子,从种子下地到收成需要6个🈷️时间……在那2个月时间里兄妹3人担心被人毁了苗子再次实验要等来年,她们在期待、欣喜、失望、希望中……得知还要4个月才能有答案时3兄妹是想过放弃的,在兄妹3快暑假时终于稻败麦苗都出了穗……出穗18天后兄妹以为快收成了,邻居娘娘(阿姨)和她们说季节和气候(就是天气和温度)对不上植物的生长周期收获后会是奄米子,四川话叫做皮壳……只有外表里面什么都没有……3兄妹不甘心几个月的辛苦白费于是到处问老人没有任何进展,带着希望和失望迎来暑假里炎热的夏天,那时节村里人都居家躲太阳,3兄妹中的2姑娘在发呆时见到处飞的蝴蝶,蜜蜂,蜻蜓……蜜蜂和蝴蝶在大小花朵上爬来飞去,无论是蜜蜂还是蝴蝶它们都不去刚开始扬花的稻,败,麦苗~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2姑娘捡了3根枯树枝伸进稻败麦苗里轻轻晃动,在3种苗同时出穗扬花的18天里,兄妹3坚持从每天3次授粉到后来的每2天一次到最后一次……穗开始从直立生长到后来的弯穗再到后来的稻败麦杆和穗一起弯下腰长出黄色的种子再到丰满种子……吸引附近几个邻村人的观看稻穗、败穗、麦穗飞快生长丰满成熟……3兄妹家的稻子败子麦子当年在县城附近几村迅速走红……有谁听说过4个月不到就成熟的麦子和稻子的……从古至今有谁听说过种地种败子的……有谁听说过10岁孩子种地把败子稻子麦子一起种的而且还是丰收的虽然不多……在那个年代那兄妹3人足够十里八村说上几个月的了……那时她们家可热闹一段时间白天夜晚都有人来看……那时她们家几乎白天守着晚上守着可还是被偷走了不到20根穗……在快收获时村里来了好多人都希望她们家能留些种子给他们就那么大点地那么多户人家,再加上自家还有自家亲戚怎么也不够分……给谁家不给谁家都得罪人、重要的是她们自己家都不够种……今年她家种被偷……明年拿到种子家的人家都会被偷在她们计算180棵种子不到一两,收获后用稻草穗和麦穗数后比收获的稻麦穗多出好几十粒,而且稻谷2棵半才能顶杂交水稻1棵麦子2棵顶1棵杂交麦1棵……总的巴掌大的地收了小50斤粮食……村里人说娃娃儿(孩子们)些搞得那些谁知道是什么要是吃了药死了活该,为了证明种出来的杂交稻谷,败子,麦子没毒还拿了好些去喂邻居家鸡和猪……大家相信无毒后为了不得罪人她们家只有孤儿寡母4人……都是靠过世的父亲工伤赔偿买米吃的人家自然不敢得罪太多人……因此她家找了当时在乡镇政府上班的姑父把杂交水稻研究成果交到了中共中央,当时还出了新闻……后来还把她们种出来的稻穗败穗麦穗和杆加土都给搬去了北京……之后她姑父回来让她们写怎么种的,那时小学3年级的学生不会写的字都是用拼音代替的,拿去了农业部还是没人看的明白……于是农业部要求把3个孩子中的一个带去教农业部的人种杂交水稻、杂交麦子因兄妹3人母亲不识字所以没让带走孩子~据我所知至今那些稻杆败杆麦杆都在中国研究院的保管室珍藏……这毕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的发现……也是人类未来生存发展重要研究……据我所知那兄妹3都姓袁母亲姓向……好像当时的邓小平还在中央新闻里夸她们聪明……好像还有写信给她们家……她们居住的那个县城展览馆好像有复印资料什么的~要不信去四川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去看看就知道了……据说当年几兄妹还小所以让她们姑父转达邓小平杂交水稻只要交给袁姓氏的人研就好……那时她们太小去农业部那个大人会听他们的这是没去的原因之一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khd56fg
2021-06-27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172
展开全部
美国农学家琼斯于1926年首先提出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理论。二战后美国、日本、苏联、印度、菲律宾等国家,都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基于雄性不育来实现水稻杂交技术路线,著名的有希尔斯(Sears,E.R.,1943~1947)的三型学说、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型学说以及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的“三系法”育种方案。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1927年丁颖教授用栽培稻竹占与野生稻杂交育成中山1号水稻,此后,丁颖教授又采用印度野生稻与广东地方品种“银粘”杂交,育成一个特大穗型的品种,单穗稻粒达1300多粒,取名“千粒穗”(广义上的杂交水稻)。日本学者则在1917年就发现了野生不育系,1959年日本东北大学把中国野生稻的细胞质导入到日本栽培稻中,发现了花粉不育现象.之后,以日本的九洲大学为中心,又开展了把一个叫做"辛索拉·包罗Ⅱ"的印度籼稻品种的细胞质导入到粳稻的试验研究,这个印度稻的细胞质能使粳稻发生雄性不育,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友于1960年以印度籼稻Chinsurah BoroⅡ为母本,与我国台湾省粳稻品种台中65杂交,再以台中65作父本连续回交育成包台型不育系(BT型)。包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及恢复基因都来自Chinsurah BoroⅡ。于1968年实现粳型,粳稻:矮秆、叶窄、色深和米粒短,杂交稻三系配套(狭义上的杂交水稻,也就是俗称的杂交水稻)。1972年我国引入包台型不育系,先后转育成黎明A、丰锦A、滇一型、滇三型等粳型不育系)。日本 农业技术研究所学者渡边用缅甸籼稻里德稻与日本粳稻藤板 5号杂交,1958年育成具有里德稻细胞质的藤板 5号不育系,1972 年 ,国 际 水 稻 研 究所 Vimani博士育成具有台湾本地 1号细胞质的 Pankhari 203不育系,黄耀祥1959年育成新中国首个通过人工杂交育成的高产稳产的早籼矮秆常规稻广场矮,在水稻育种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1959年杨守仁首次提出籼粳稻杂交育种刊登在农业学报上。1964 年裴新澍第一个提出“相对遗传力理论”的两个基本公式,概述了杂交亲本与子代的遗传关系,在国内外引起普遍重视。1966 年,袁隆平撰写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1970年冯克珊李必湖在海南发现雄性不育系野败,1971年朱英国在海南发现雄性不育系红莲。1972年,张先程最先选育成功野败籼型的恢复系 IR24。颜龙安1972年带领课题组最早育出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1982-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累计推广种植18.74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47.59%。1973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实现三系配套。袁隆平1974年培育成功自己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